特朗普製造了特斯拉供應鏈最大的危機

商業是一場信心遊戲。
李梓楠
編輯龔方毅
4 月 7 日夜間,特斯拉股價一度翻紅,但又在幾分鐘內快速下跌,在這場特朗普創造的關稅危機中,累計損失了至少 1500 億美元市值。期間,追蹤特斯拉供應鏈股價的 Wind 特斯拉指數,最近三個交易日下跌近 17%,和特斯拉股價跌幅相當。
資本市場充分博弈,尋找反轉股價的機會,但圍繞特斯拉構建的汽車供應鏈,乃至全球汽車供應鏈,不會像股市那樣快速反轉收復失地。
汽車製造的供應鏈過往數十年都追求極致效率和低庫存。特斯拉和中國供應商在過去 10 年建立了一條不尋常的跨國供應鏈。因為電動車產業的特殊性,特斯拉比其他美國製造業公司更依賴中國供應商。毀掉這些只需要一個星期。因為一條高效的汽車供應鏈的建立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數千億的投入以及買賣雙方的默契與信心。
特朗普政府上週宣佈將在下個月開始向全球汽車零部件徵收 25% 的永久關稅,符合《美加墨協定》(USMCA)核心規定 —— 硬體成本的 75% 來自北美地區的公司有機會獲得豁免。綜合之前已經加徵的關稅,下個月開始,中國出口美國的汽車零部件的關稅可能漲到 72.5%。
特朗普的舉動讓原本支援他的馬斯克也無法忍受,因為特斯拉成了受到關稅衝擊最大的美國車企。他在 3 月 26 日時曾警告,高額關稅會讓特斯拉在美國的工廠成本大增,近日又直接向特朗普呼籲撤銷新關稅政策。
特斯拉當前的國際採購採用自行提貨、報關的模式,如果特斯拉不改變採購模式,很可能要獨自承擔關稅成本。
據我們瞭解,特斯拉北美目前仍直接向中國進口鋰電池、鋰電池材料、壓鑄件、內飾件等核心汽車零部件,特斯拉短期內無法在美國找到同時滿足產能、質量、效率要求的備選供應商。
一位特斯拉供應商對我們說,過去他們已經為特斯拉做了很多,這次他們不會和特斯拉一起承擔關稅成本。大部分做出海的中國汽車零部件公司淨利潤低於 15%,“要保證合理的利潤,加徵的關稅讓客戶承擔,不然誰還做這個生意。” 他說。現在他們只有觀望,走一步看一步。
為了防範極端地緣政治風險,2022 年下半年,特斯拉就要求採購部門降低對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製造零部件的採購額,並要求中國供應商遠赴墨西哥建廠。特斯拉當時許諾,到 2025 年二季度,遠赴墨西哥的中國供應商將會同時獲得特斯拉美國得州、加州工廠和墨西哥工廠的訂單,那會是一個遠大於上海工廠的數字。
但馬斯克許諾的墨西哥至今仍未動工,去墨西哥建廠的中國公司只得到了得州工廠的少量訂單。
為了平衡供應鏈成本且保證安全,去年下半年,特斯拉又要求部分中國供應商去泰國建廠,並表示特斯拉中國以外工廠未來的增量訂單都不從中國本土的工廠購買。
無論去哪裡,都沒有辦法完全避免被加徵關稅。根據美國修訂的《貿易擴張法》232 節,符合美加墨協定免稅條款的汽車也仍然要證明它們含有足夠的 “美國含量”,即使零件在墨西哥生產,它的原料也應該有一定比例來自美國。
非北美的汽車供應鏈都將被徵收 25% 的關稅。美國這次對泰國徵收的 “對等關稅” 比中國大陸還高 3 個百分點。
本次關稅衝突影響的不止是特斯拉的汽車業務,它也重創了另一條剛剛萌芽的產業鏈–人形機器人。特斯拉原本希望中國的機器人供應商也到泰國建廠。
據我們瞭解,有供應商正考慮暫緩泰國建廠再出口給特斯拉美國工廠的計劃。另一位供應商說他們甚至還沒開始評估影響和損失,因為特斯拉採購部門還沒找他們重新談判,他們只能等。
特斯拉過往十多年依靠建更高效的汽車工廠,研發更好造的汽車,協助供應商提升生產效率等方式,和中國本土供應商共同建立了一條高效充滿韌性的零件供應鏈。這條供應鏈崛起於 5 年前的新冠疫情,即使在無法見面的情況下,特斯拉也靠著軟體團隊透過 3D 建模的方式幫供應商改進工廠提升效率。
即使在《通脹削減法案》只補貼北美本土供應商的情況下,特斯拉也保證自己的供應鏈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一位特斯拉人士說,特斯拉的電池部門一直保有兩類生產線,一類是符合美國免稅補貼要求的產線,一類是零件採購自中國供應鏈的產線。
現在的情況可能位元斯拉曾經預想的最糟糕的情況還糟。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整個美國汽車供應鏈的成本都已經在這次關稅衝突中抬高,暫時還看不到回撥的可能。
題圖來源:特斯拉 X 官方賬號
 FI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