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由Pexels提供
作者:劉曉博
來源:劉曉博說財經
文章已獲授權
未來48小時,特朗普又要放大招了!
這就是:對“所有國家(地區)”宣佈對等關稅。
這是他在會見日本首相石破茂的時候宣佈的,但他沒有透露更多細節。

在去年的大選之前,特朗普就曾揚言,對絕大多數國家(地區)要加10%的關稅。
如今,他入主白宮已經20天了,先後宣佈了對墨西哥、加拿大加徵25%的關稅,對中國加徵10%的關稅。
由於墨西哥、加拿大態度軟化,加強了邊境管制,在防止芬太尼和非法移民流入美國上採取了措施,特朗普宣佈暫緩1個月對這兩個國家加關稅。
對中國加徵的10%關稅已經落地,中國也宣佈了反制措施。
特朗普曾表示,希望儘快跟中國“通電話”商談關稅事宜,但至今尚未看到雙方高層“通電話”的報道。
現在,特朗普又揚言“下週見”,要對更多國家、地區加關稅。
那麼問題來了:會有哪些國家和地區在特朗普的“選單”上,又會被加多少關稅?
從目前公開資訊看,歐盟和中國臺灣被加關稅的可能性比較大。尤其是歐盟。
最近兩年(2023年、2024年),歐盟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均在2000億美元左右,僅次於中國對美國的3600億元。
特朗普在曾多次表示:
歐盟必須透過購買美國油氣為對美鉅額貿易順差作出“補償”,“否則關稅就要來了”。他抱怨說歐盟“什麼都不買”。
特朗普多次談到歐美之間不對等的汽車關稅——
歐盟對美國車徵收10%的關稅,而美國只對歐洲車徵收2.5%的關稅。
至於如何報復歐盟,特朗普每次說法也不一樣,他曾表示,要對歐盟所有進口商品徵收統一的10%或20%的關稅,並責成政府研究這一可能性。
48小時左右,我們就可以看到特朗普的“叫價”了。
歐盟早就聽到了特朗普的“磨刀聲”,內部多次討論如何應對。
最近的報道說,歐盟準備服軟。具體做法是,把美國車賣到歐盟的關稅也降低到2.5%,同時把該政策“擴充套件至所有遵守WTO規則的國家”——估計不包含我們。
歐盟還考慮擴大美國液化天然氣(LNG)和軍事裝備的採購。
在天然氣上,歐盟一貫比較依賴俄羅斯。即便在烏俄戰爭爆發後,依然大批次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對此,特朗普意見很大,他希望歐盟買美國的天然氣和石油。
而美國的LNG價格較俄氣高出30%-50%,這是歐盟對美國貨不積極的重要原因。
特朗普拿了傳統能源生產商很多政治捐款,所以他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減少美國對新能源的政府補貼,增加傳統能源產量。產量增加了,自然要找銷路。逼著歐盟、中國、日韓購買,是特朗普打既定政策。
特朗普還可能對中國臺灣的晶片產業,施加較高關稅。
他之前曾公開表示,臺灣地區在高階晶片上佔了全球產量的98%,產能應該遷移到美國去。如果不這樣做,他可能加徵高達100%的關稅。
他還揚言,臺積電在美國建廠就可以免稅,但是美國政府一分錢都不會出,因為臺積電有的是錢,必須自己投資。
現在臺灣地區正在做兩手準備,一方面派出人緊急趕往美國談判,另一方面臺積電準備將代工價格上調15%,以迎接即將到來的高關稅。
有分析認為,如果特朗普對臺晶片加徵100%關稅,可能讓美國企業採購到的芯片價格上漲59%。
特朗普在晶片產業上的“強勢攪局”,對中國大陸晶片產業可能是重大利好。
因為晶片產業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智,尤其是“高耗智”,意味著只要臺積電等企業遷到美國生產,效率將大大降低,成本將顯著提高。到那時,大陸晶片產業的低成本優勢將進一步彰顯,差距可能加速縮小。
日本、韓國也都是給美國帶來顯著貿易逆差的國家,特朗普對日韓加關稅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不過日本首相石破茂剛剛去白宮“拜過山頭”,石破茂認為談得比較愉快,日本或許可以避免被加關稅。

日本每年從美國獲得1000億美元左右的順差,對此特朗普也是耿耿於懷的。
據石破茂說,日本連續5年成為美國最大外來投資國。截至2023年末,日本對美國直接投資餘額為7833億美元。石破茂承諾要將日本對美國的投資提高到1萬億美元。此外,還承諾將大量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
石破茂還宣佈:豐田汽車、五十鈴都計劃在美國投資建廠。
預測哪些國家(或地區)可能被特朗普加關稅,還可以從是否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監測名單”來觀察。最近的名單上,有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日本、新加坡、越南、韓國。
所以,如果特朗普對韓國、越南、新加坡宣佈加關稅,也不意外。
另外一個讓特朗普拿不定主意的國家,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英國。
大約一週前,當被問及英國會否面臨關稅時,特朗普表示:“我們會看到事情的發展,英國可能會面臨關稅,但歐盟肯定會面臨關稅。英國(在貿易方面)有點過分,但我認為這是可以解決的。歐盟的所作所為是一種暴行。”
特朗普揚言要在下週初“放大招”,美國三大股指在週五都收跌了。美元指數重上108點,人民幣離岸匯率又貶到了7.30附近,國際黃金價格也一度創出歷史新高。
如果特朗普出手比較狠,則國際金融市場在未來48小時裡會有比較劇烈的波動。
中美關稅問題會如何演變?
我的看法是:雖然中方出手反制了,措辭也比較嚴厲。但中美雙方還是會比第一輪更快達成協議。第一輪(2018年4月到2019年12月)的談判和簽約耗時20個月左右,中間有過幾輪反覆。但這次大機率會在12個月內搞定,甚至8個月內。
2019年12月簽署的協議,由於疫情等因素未能完全落地,估計將是這一輪談判的基礎或者起點。
結果大機率是這樣的:
中國加大對美國商品的採購力度,多買類似天然氣、石油、大豆等商品,同時讓人民幣匯率保持堅挺;美國不繼續加關稅,還可能從目前的水平(平均稅率29.3%)的水平上略微降低一些。
下週A股如何演變?科技股,尤其是人工智慧(含晶片、機器人)的價值重估會繼續。中間或許會有調整,但這個年度投資主線不會變。
今天晚上央企重組有大訊息:兵器裝備集團旗下長安汽車、長城軍工、建設工業等多家上市公司釋出公告稱,接到間接控股股東兵器裝備集團通知,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東風汽車集團旗下東風股份、東風科技也釋出公告稱,接到東風集團通知,其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
這是否意味著兩大車企將合併?汽車已經是充分競爭行業,大量民企進入。在這個背景下,央企整合的邏輯是存在的。這是否會引發一波“中特估”行情,有待觀察。
關稅議題目前仍然對股市構成壓力,這個因素大家也不能忽視。A股最近走得比較好,能否持續還需要市場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