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條新聞,希音(Shein)集團副主席克勞爾在一場國際大會上說:希音不是一家中國公司,它是一家新加坡公司,藉助中國的製造業和供應鏈。並且進一步強調說:希音誕生於中國,但為了成為一家全球化企業,把總部設於新加坡。
這條新聞乍一看,還挺讓人疑惑:希音這家公司過去還真是低調,最近怎麼總說自己不是中國公司,非要強調是新加坡公司?美國那些投資者就根本不可能相信啊。希音在中國建立,創始人和創始團隊都是中國人,依賴的是中國的製造業和供應鏈能力,只怕是在哪裡都會依然把你當做一家中國公司,並不是說總部設在新加坡就是新加坡公司了,非要這樣強調反倒是顯得有些刻意。
從某種程度上看,這就像一個人的膚色,是一種根深蒂固且難以改變的事實。企業的「出生地」和文化背景註定會對其形象產生深遠影響,外界對希音的認知似乎難以輕易改變。即使希音將總部設在新加坡,全球市場恐怕依然會將其視作一家「有中國背景」的公司。因此,希音再三強調自己的新加坡身份,不免更容易引發外界的質疑。
如果深入思考一下希音的全球化定位,問題可能變得更復雜。希音究竟是否可以被視為全球化企業,這也是存在爭議的。按照一般對全球化企業的定義,企業不僅需要在本國市場進行運營,還要在全球市場佔有顯著的份額,並且在多個國家設有供應鏈體系。希音確實沒有在中國市場進行大規模的業務運營,但其在全球的市場影響力不容忽視。尤其是在歐美市場,希音的跨境電商業務已然佔據了重要地位。
供應鏈方面,希音不僅依賴中國,還在其他國家進行生產和供應鏈佈局,儘管具體比重並未完全披露。從全球化企業的角度看,若希音能進一步加大在其他國家的供應鏈比例,或許能夠更符合「全球化企業」的標準,真正做到全球化佈局,從而弱化其「中國產品」的標籤。
希音到底是哪個國家的公司,一方面是這家公司對於自身的認知(Self-consciousness),另一方面是需要尋求外界的認同。這往往會產生內在的矛盾。
這不僅是希音的問題,也是近年來許多中國企業「出海」時遇到的共同挑戰。在當今國際環境下,全球市場對中國企業審視更為苛刻。全球化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面對身份認同的問題。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企業如何被外界認定,其國籍、文化背景和市場定位會對其運營產生深遠影響。
希音的身份認同問題揭示了全球化企業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所面臨的挑戰。全球化不僅僅是企業運營的地理擴充套件,更是文化認同、市場策略以及國際形象的綜合體現。對於希音及其他類似的企業而言,如何在全球化程序中平衡自身文化背景與市場需求,如何在多個國家間進行有效的身份管理,是未來必須持續面對的問題。
有時候,你到底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認為你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