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的老朋友,得到App的三位創始人,羅振宇、脫不花、快刀青衣,做了一場創業11週年的特別直播。直播結束之後,有同事問我,看了嗎?有沒有什麼感想?
我說,看了。雖然沒有全部看完,但確實看了很長一段。說到感想,也確實有。尤其,是羅老師提到要做出一些改變的時候,我特別能感同身受。
的確。很多人在看了那場直播之後,都覺得挺感動,挺受啟發,甚至挺敬佩的。這些情緒,可能來自他們的堅持和創新,可能來自他們的“死磕”精神。但是,我的這種“感同身受”,其實更多是基於相似人生階段的“理解”。
什麼意思?
羅老師在分享時提到,創業已經11年了,他們要立一個更長遠的目標。有多長遠?50年。同時,為了這個目標,他個人也要做出一些調整。比如,每天做20*3組俯臥撐或其它力量訓練+30分鐘有氧運動。比如,兩年內消除熬夜現象(跨年演講當天除外),並終身保持。等等等等。
但是,在我個人看來,這些改變,不僅僅是基於“創業11週年”的調整,更是一個“年過半百”的人,在人生的特定節點上的,一次深刻的自我洞察和戰略調整。
為什麼我會這麼覺得?
因為,你知道的……我也快到這個“坎”了。
我出生在1976年。今年,就會年滿49歲。實打實奔五的年紀。人到了這個年紀,身體就會開始給你一些非常明確的,甚至可以說是毫不客氣的訊號。這些訊號,會讓你不得不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審視你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舉個例子。
大概是在三四年前。也就是我45歲左右的時候。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看不清楚東西了。一種不祥的預感開始湧起。一查,果然。我老花了。我眼睛的調節能力“老了”,就像用久了會磨損的機器零件一樣。那一刻,我才真正深刻地意識到,哦,人生中某個充滿活力的階段,真的,就這樣靜悄悄地過去了。
它沒和我商量。它就是通知了我一聲。
我再舉個例子。
年輕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簡直就是鐵打的。有一次,為了完成一個非常緊急的任務,我三天兩夜沒閤眼,工作了整整55個小時。幹完之後,我甚至還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真是無所不能,為了目標可以拼盡一切。
但現在,別說55個小時了。只要我晚上稍微晚睡了一點,比如過了12點才上床,哪怕保證了7個小時以上的睡眠,第二天還是會覺得昏昏沉沉的。而且,我現在經常需要在辦公室午睡。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身體,是最誠實的合夥人。它不會欺騙你。它會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訴你,你生理機能的巔峰期,可能真的已經過去了。這種下滑,當然不是從50歲生日那天“咔嚓”一下開始的。它是一個緩慢的、漸進的過程。可能從35歲,甚至更早,就已經悄悄啟動了。只是到了快50歲這個節點,這種感受,會來得特別兇猛,特別清晰,讓你無法再忽視,無法再自欺欺人。
但是,與此同時,你生命裡一個非常微妙,也非常關鍵的“交叉點”就出現了。
一方面,你的體能、精力,像一條平緩下行的曲線,開始走下坡路了。另一方面,你的事業、你的責任、你的經驗積累,甚至你的雄心壯志,可能還在一條上揚的曲線上。或者,你在內心深處,還渴望它能繼續上揚。
一邊,是身體不斷髮出的“黃燈”警示,提醒你“悠著點,別太拼了”。另一邊,是事業的慣性、團隊的期望和內心的不甘,在召喚你“再搏一把,還能更高”。
這種內在的撕扯感,這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潛在焦慮,會讓人在某個階段感到非常痛苦。
那麼,怎麼辦?
這個時候,就需要徹底改變過去賴以成功的那套“工作系統”。
原來那個高度依賴個人超強體能、超長待機時間、事必躬親的工作系統,在你即將邁入人生下半場的時候,會變得越來越不可持續。你必須,也必然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工作系統。這套新系統,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它不再以你個人的“生物性”體能為核心驅動力。
那麼,新的核心驅動力是什麼?
是你過去幾十年職業生涯所積累起來的能力、資歷、經驗,以及最重要的,洞察商業本質、把握趨勢、連線資源的智慧。而這套全新的、以智慧驅動的工作系統,要想高效運轉,並且能夠規模化地創造價值,最關鍵的要素,就是,人。
是的。人。準確來說,是“更優秀的人”。
當你深刻意識到自己的體能瓶頸,意識到單打獨鬥的侷限性之後,你的眼睛,會不自覺地開始“向外看”,向團隊看,向組織看。你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晰地發現,有那麼多有價值的事情要做,有那麼多機會等待被髮掘,但你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真的,真的就像沙漏裡的沙子一樣。有限。稀缺。
你會開始更頻繁地琢磨,這件事,小A是不是比我更擅長細節?那個新方向,B的衝勁和學習能力是不是能更快突破?你會開始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觀察人,去理解人,去物色人。當你看到一個真正有潛力、有擔當、價值觀同頻的優秀年輕人的時候,你會由衷地感到興奮。那種感覺,就像探險家發現了寶藏一樣,兩眼會放光。
以前,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叫“視才如命”。年輕的時候,我對這個詞的理解其實未必是深刻的。那時候,我覺得自己精力旺盛,學習能力強,很多事情擼起袖子“我自己來”效率更高,效果也未必差。哪裡需要那麼多幫手?
但是現在,我越來越深刻地理解了這四個字的重量。當一個人的精力開始走下坡路,而他肩上的責任、他想成就的事業卻越來越重、越來越大的時候,他才會真正地、發自內心地“視才如命”。因為,他比誰都清楚,這些宏大的願景,這些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業,最終都要依靠一代代優秀的人去傳承,去實現,去發揚光大。他個人的力量,只是序章。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個年過半百的創業者,或者一個企業裡資深的管理者,在和一個有潛力的年輕人交流時,眼神里充滿了真誠的欣賞和不加掩飾的渴望,請你一定要相信,那份情感是真實的,那份期待是迫切的。因為他深深地知道,人,才是事業這棵大樹能夠根深葉茂、基業長青的根本所在。他看到的不是一個下屬,而是一個未來的“合夥人”,一個夢想的接力者。
這種認知的轉變,也必然會帶來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
那就是,一個人到了某個特定的人生和事業階段,他衡量自己最重要的成就,不再是他個人還能簽下多大的訂單,攻克多難的技術堡壘,或者寫出多漂亮的方案。你再厲害,一天也只有24小時。你的個人產出,總會遇到一個物理上限。你最重要的成就,會逐漸變成你能構建一個多大規模的、多大韌性的、不完全依賴你個人精力的“工作系統”。
而作為一個“過來人”,你的成功,會體現在團隊的成功和個體的成長上。
當然,這種從“依賴個人”到“構建系統”,從“個人英雄”到“團隊賦能”的轉變,不會只發生在羅老師的身上。也不會只發生在我的身上。它會或早或晚,或清晰或模糊,發生在每一個在職業道路上努力奔跑、希望持續創造價值、希望有所成就的人身上。特別是,當他們跑到“年過半百”這個特殊的人生里程碑附近的時候。
馬上就要50歲了,有點慌……
是的。我的朋友。如果你也正處在或者即將邁入這個階段,那麼,有點慌,是再正常不過的情緒了。面對身體機能不可避免的自然衰退,面對職業生涯可能出現的瓶頸,面對未來世界那麼多的不確定性,誰又能做到完全的雲淡風輕、心如止水呢?承認這份“慌”,是誠實面對自己的第一步。
但是,慌過之後呢?我們不能總停留在情緒裡。也許,這份“慌”,正是一個寶貴的契機。一個推動我們從過去那種“低頭拉車”式的忙碌和個人奮鬥中,稍微抬起頭來,去更深層次地思考“如何讓有價值的事情能夠持續地、被更多優秀的人、用更好的方式去做”的契機。
我特別喜歡一個比喻。
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接力賽。上半場,你可能是那個衝在最前面的主力隊員,憑著一腔熱血和充沛的體力,奮力奔跑,為團隊爭取領先。你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贏得了掌聲。到了下半場,你的絕對速度可能會因為體能的變化而有所減慢,但與此同時,你的經驗更豐富了,你的視野更開闊了,你對賽道的理解更深刻了。
所以,親愛的朋友,如果你也正站在這個“有點慌”,但又充滿無限可能的五十歲人生路口,請不要害怕。這慌張裡,也孕育著新的力量和智慧。擁抱變化,找到那些“更優秀的人”,和他們一起,去創造一個不一樣的、更精彩的下半場。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更遼闊的“贏”?
與你,共勉。

觀點 / 劉潤 主筆 / 二蔓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第2657篇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任何機構或個人抓取本文內容,用於訓練AI大模型等用途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