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科,攝於1965 年
美國版抖音(TikTok)最近推出了一個小程式,可以為使用者上傳的正面照片繪製一個白色的輪廓線(outline filter effect)。而在描邊的過程中,TikTok會自動播放一首歌,只聽一位女中音歌手用一種非常怪異的口音唱到:
我越來越喜歡出門遠行
越來越不喜歡開口說話
這些日子以來
我一直在回憶
我想起了那些我忘記做的事情
以及那些被我錯過的無數機會
Well, I've been out walking
I don't do that much talking these days
These days
These days I seem to think a lot
About the things that I forgot to do
And all the times I had the chance to
這首歌聽上去似乎是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臨死前對往事的追憶,如此淒涼的歌詞配的卻是一段相當悅耳的電吉他伴奏,背後還有一個陣容強大的管絃樂隊,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就要從這位歌手開始說起了。

紐約獨立樂隊“地下絲絨”,攝於1966年(視覺中國 供圖)
這首歌的演唱者名叫尼科(Nico),曾經是著名的紐約獨立樂隊“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主唱之一。不過她很快離隊單飛,於1967年出版了首張個人專輯《切爾西女孩》(Chelsea Girl)。這首歌是這張專輯的第二首歌曲,名叫《這些日子以來》(These Days),詞曲作者是她當時的男朋友傑克遜·布朗(Jackson Browne)。

1986年3月15日,傑克遜·布朗在德國演出
布朗是美國流行音樂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不但早在2004年就入選了美國搖滾名人堂,而且還被著名的《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100位詞曲作者之一,排名第37位。
布朗於1948年出生於德國的海德堡,父親是駐德美軍,不過他很小就隨家人搬回了美國,定居洛杉磯。受鮑勃·迪倫(Bob Dylan)等人的影響,布朗從小就喜歡上了美國民歌,經常出入於南加州的各種民歌咖啡館,和另一位民歌手蒂姆·巴克利(Tim Buckley)成了好朋友。
兒時動盪的生活把布朗培養成了一個超級敏感的人。他愛讀小說,喜歡傑克·卡魯亞克(Jack Kerouac)的自傳體小說《在路上》(On the Road),以及歐文·斯通(Irving Stone)撰寫的梵高傳記小說《渴望生活》(Lust for Life)。布朗被這位畫家的悲慘經歷打動了,遂提筆寫下了一段歌詞,這就是《這些日子以來》的雛形。這是1965年發生的事情,那一年布朗剛滿16歲。
1966年中學畢業後,布朗和伊萊克特拉(Elektra)唱片公司簽下一紙合約,隨巴克利一起來到紐約闖蕩。公司看中了他的創作才華,想把他培養成一個類似迪倫那樣的創作型歌手。於是,布朗在公司製作人的家裡第一次把這首歌錄成了小樣。不過當時他深受巴克利演唱風格的影響,把這首歌唱得無比繁複和做作,絲毫聽不出憂傷的氣息。也許他覺得這首歌是自己年輕時的無病呻吟,有點過於“喪”了,所以必須唱得更華麗一點才能獲得大人們的青睞。
當時的巴克利已經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民歌手了,在紐約得到了很多演出機會。一次演出間隙,巴克利把尼科介紹給了布朗,她立刻邀請布朗為自己的演唱會擔任吉他伴奏。尼科原本是個德國模特,人長得特別漂亮,但英語說得不好,再加上她有點耳背,有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圈子裡都叫她“冰美人”。不過尼科非常喜歡年輕漂亮的男孩子,布朗就是這樣一個人,於是兩人很快來了電,成了一對戀人。
尼科在第一張專輯裡選了三首布朗的歌,可見她非常欣賞布朗的才華。尼科當時的經紀人是大名鼎鼎的先鋒藝術家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沃霍爾一直覺得美國民歌太土,要求布朗在伴奏時改彈電吉他,而且不用民歌特有的撥片,改用古典吉他常用的彈指法,這會讓吉他的聲音顯得更加豐富和高階。不但如此,沃霍爾還專門請來迪倫的製作人湯姆·威爾遜(Tom Wilson)作為編曲,後者為這首歌配了一段管絃樂伴奏。尼科非常討厭這個編曲,認為這種處理方式和這首歌的憂傷風格不相配,沒想到兩者的強烈反差反而構成了某種藝術張力,給這首歌增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
尼科的版本也讓布朗大吃一驚,他第一次發覺這首自己兒時隨手寫下的歌曲很可能具備某種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強大力量。不過他很快就把這件事給忘了,因為尼科愛上了沃霍爾,把布朗甩了。傷心的布朗一氣之下離開了紐約,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洛杉磯,並結識了一位名叫格倫·弗雷(Glenn Frey)的民歌手。後者把布朗帶進了洛杉磯的民歌圈子,大家整天聚在一起彈琴唱歌,過了幾年快活日子。後來,其中的幾位樂手組成了一支名叫“老鷹”(Eagles)的民歌搖滾樂隊,他們出版的第一支單曲就是由布朗和弗雷合寫的《輕鬆一點》(Take It Easy)。沒想到這首歌一經推出便迅速登上了美國流行音樂排行榜,“老鷹”樂隊一舉成名。接下來的事情大家應該都知道了,“老鷹”成了搖滾樂歷史上最賣座的樂隊之一,在全世界一共賣出了2億多張唱片。

1979年10月22日,美國搖滾名團“老鷹樂隊”在芝加哥體育館舉辦演唱會,特邀歌手傑克遜·布朗(左二)助陣演出
不過布朗並沒有加入“老鷹”樂隊,而是繼續做著自己的民歌夢。因為尼科的翻唱,這首《這些日子以來》逐漸有了知名度,但布朗卻很少公開演唱,因為他覺得這首歌並不是他想象中的樣子。1973年,布朗的好朋友格雷格·奧爾曼(Gregg Allman)決定翻唱這首歌。格雷格和自己的哥哥杜安·奧爾曼(Duane Allman)組建過一支名叫“奧爾曼兄弟”(The Allman Brothers Band)的鄉村搖滾樂隊,被後人譽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南方鄉搖樂隊。可惜杜安於1972年死於車禍,傷心欲絕的格雷格決定用這首歌悼念自己的亡兄。

奧爾曼兄弟,攝於1970年10月16日
為了讓這首歌更加貼合他的心情,格雷格對這首歌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動。他刪掉了中間一段意義不明確的歌詞,去掉了前奏中的一個過於明亮的大七和絃,把尼科版本中的彈指改回了民謠吉他的撥片,又把最後一段歌詞中的那句“我停止了做夢”(I've stopped my dreaming)改成了“我將繼續前行”(I'll keep on moving)。他甚至把整首歌曲的節奏都放慢了許多,將其變成了一首憂傷的輓歌。
布朗非常喜歡這個新的版本,覺得這首歌終於變成了他喜歡的樣子。於是他在自己的第二張個人專輯《致每個人》(For Everyone)中把這首歌加了進去,但幾乎完全照搬了格雷格的版本,除了最後一句歌詞。布朗原來寫的是:“不要當面指出我的失敗,我從來沒有忘記它們。”(Don't confront me with my failures, I had not forgotten them)。格雷格將其改成了:“不要當面指出我的失敗,我自己知道。”(Don't confront me with my failures, I am aware of them)。這個改動把原歌詞的意思軟化了一些,似乎有種自己做過的醜事不願再提的意思。但布朗堅持改回了他最初的歌詞,似乎是想強調他真的沒有忘記自己的那些失敗,這麼多年來一直銘記在心。
不過,那時的布朗並沒有把這首歌太當回事。一來他始終覺得這首歌是他年輕時對人生的想象,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二來他又寫出了好幾首更加流行的歌曲,比如那首曾經排到過美國熱門單曲榜第8名的《醫生,我的眼睛》(Doctor My Eye),以及排名第11位的《勉力支撐》(Running on Empty)等,根本無暇顧及這首反響很一般的小歌。
就這樣又過了十幾年,時間很快來到了1988年。那一年尼科不幸死於腦溢血,享年49歲。訊息傳出後在全球歌迷當中引發了一股悼念風潮,於是這首歌又被人翻了出來,並吸引了眾多歌手和樂隊競相翻唱,其中就包括美國另類樂隊“一萬個瘋子”(10,000 Maniacs)、美國創作歌手艾略特·史密斯(Elliott Smith)和英國電子樂隊“除了女孩之外的一切”(Everything but the Girl)等知名藝人。
更妙的是,這首歌還引起了一位電影人的注意,他就是著名的好萊塢導演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這首歌是安德森的一位朋友推薦給他的,他立刻被尼克憂鬱的嗓音打動了,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個畫面,一位年輕姑娘從紐約的一輛公共汽車上走下來,耳機里正放著這首《這些日子以來》。
安德森被譽為鬼才導演,因為他非常善於拍攝失去的童真和失敗的家庭這類看上去很“喪”的題材。受到這首歌的啟發,安德森很快就寫出了一個劇本,並請來著名的好萊塢影星格溫妮絲·帕特羅(Gwyneth Paltrow)出演那個從公共汽車上走下來的紐約女孩。2001年,這部名為《天才一族》(Royal Tenenbaums)的電影在美國公映。電影一開始就是帕特羅聽著《這些日子以來》從公共汽車上走下來的畫面。這個鏡頭讓這首歌第一次出了圈,很多平時不怎麼聽搖滾樂的人都是因為這部電影而知道了這首歌。

電影《天才一族》劇照
有趣的是,布朗忘記了自己已經把這首歌的使用權賣給了安德森,所以當他在電影院裡看到這個鏡頭時,第一反應竟然是怎麼會有人和我彈的一模一樣?過了一會兒他才想起來這段伴奏就是他自己彈的,只不過那已經是35年前的事情了。
就這樣,一首原本相當青澀的小歌,因為各種陰差陽錯,終於被大眾聽到了。
今年是這首歌問世60週年,TikTok的那個小程式讓這首歌再次煥發了青春。不知道新一代歌迷又會在這首歌的基礎上萌發出多少新穎的想法和創意。事實上,這就是大部分老民歌都會經歷的事情,藝術就是這樣不斷進步的。
點選訂閱⬇️⬇️⬇️
《愛樂》2025年第6期
「音樂教育:啟蒙、對話與滋養」

|本期精彩|
前奏|我所接受的教育是一場永不停息的平等對話
華彩|音樂教育是一場相互教育 ——對話中提琴教育家、演奏家張立國
變奏|音樂書裡的物理波形,你怕了嗎?
再現|音樂的三重滋養 ——音樂學院附中和老年大學教學掠影
泛音|“長大後我還在拉琴” ——高校樂團樂手群像
追光|我的現代音樂啟蒙 ——從柯達伊《兒童舞曲 12 首》到汪立三《童心集》
專欄|袁樂:一首歌的流行史
專欄|靜默:凱爾特與盎格魯 – 撒克遜的遺音 ——來自英倫三島的古代聖詠
安可|從臺北街頭看唱片行文化的大起大落與復興 ——過去,當下與未來
點選訂閱⬇️⬇️⬇️
《愛樂》2025全年紙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