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曆史系列(17):國歌“星條旗”的誕生

昨天(3月3日)是美國國歌日!1931年3月3日,《星條旗》正式成為美國國歌。
以下文字來自美國參考霧谷飛鴻部落格,最初發表於2014年1月8日, 作者Xiaolu,有所刪改。

國歌歌詞作者弗朗西斯(油畫作者:Joseph Wood)

美國國歌“星條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創作於1814年,由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作詞,弗朗西斯是一位律師,他當時被扣在英國的軍艦上,目睹了英軍炮轟美軍要塞、美軍堅強抵抗的過程,心情激動有感而發,即興寫成歌詞,傳唱開來後廣為流傳,在許多場合,尤其是軍樂隊演奏的場合,作為國歌被演奏或演唱。1916年時任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曾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將這首歌定為國歌;到了1931年,國會正式透過決議,才以立法的形式將這首歌的國歌地位確定了下來。
1812年美英之間爆發了一場持續數年的戰爭,史稱“1812年戰爭”,由於這場戰爭關係到剛剛獨立不久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存亡,因此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戰爭爆發初期,由於英國正在歐洲與拿破崙鏖戰,精銳部隊無法調往北美大陸,因此採取守勢,處處捱打,美軍稍占上風。隨著反法聯盟的勝利,英國將歐洲戰場上的兵力抽調到北美,與美軍展開多次激戰,於1814年8月攻佔了首都華盛頓,此後英軍又攻打離華盛頓不遠的重要城市巴爾的摩。
在英軍攻打巴爾的摩期間,弗朗西斯正好在英軍的軍艦上交涉釋放被拘捕的美國人,其中一名醫生比恩斯(William Beanes)是弗朗西斯的好友及遠親,雖然英軍同意釋放比恩斯等人,但由於弗朗西斯及比恩斯看到或聽到了英軍艦船及行動部署,因此英國人不許他們立刻下船返回,將他們留在戰艦上,直到戰鬥結束。
1814年9月13日戰鬥開始後,英軍戰艦向巴爾的摩郊外的麥克亨利要塞猛烈炮擊,戰鬥持續了一天一夜,弗朗西斯在戰艦上一直十分擔心美軍是否能頂住英軍的攻擊。到了第二天晨曦初現時,弗朗西斯從戰艦上看到麥克亨利要塞上升起了 一面巨大的星條旗,便萬分高興,興奮之餘寫下一首詩,幾天後他在巴爾的摩的旅館中完成了整首詩的寫作,並將這首詩題為“保衛麥克亨利要塞”。不久這首詩配上了當時在美國十分流行的一首英國歌曲的曲子,大受民眾歡迎。巴爾的摩“卡爾音樂商店”(Carr Music Store)的店主將歌詞與歌譜合在一起出版時,將歌名改稱“星條旗”,從此便以這個名稱流行於世。

麥克亨利要塞遺址(NPS)

“星條旗”的歌詞一共有四個大段,通常只唱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結尾處,弗朗西斯用了一個問號來結束整個句子:“看星條旗是否還高高飄揚在這自由的土地、勇士的家鄉?”(Oh, say does that star-spangled banner yet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一般來說,美國人在唱國歌時,很少注意到這個問號,即使有人注意,也會有疑問,以為是書寫的錯誤。不過從歌詞作者弗朗西斯當時的處境及心情來看,他用問號來結束第一大段,反映了他的複雜心情:恐懼、焦慮及愛國主義情懷。而在後面的三個大段中,同樣的句子,便都是用感嘆號來結束的,不過因為後面三段常常不唱,所以,第一段便成為國歌的主要內容。
Pipeline Vocal Project 是來自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的聲樂三重奏組合,請欣賞她們演唱的美國國歌《星條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