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圖▲立即報名

2025年3月30日—4月6日,再次前往德國,參加2025漢諾威工業展,前瞻世界工業“風向標”;走進世界級標杆企業、德國特色“隱形冠軍”企業,聆聽大師赫爾曼西蒙獨家定製課,探尋世界頂尖智造“精髓”。【點選此處,瞭解更多】
“如果工業領域出現什麼新趨勢,最早可以見到的地方一定是漢諾威。”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科技界與工業界的兩個“風向標”
每年,全球有兩大“行業風向標”級別的硬核展會備受矚目。
其一是幾天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落幕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作為前沿消費電子產品和科技應用的潮流聖地,被觀眾親切地稱為“全球科技界春晚”。
每年的CES不僅現場熱鬧非凡,更有各大媒體不約而同地把現場實況呈現到網友面前。今年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的開幕演講,還有一眾科技大廠帶來的AI眼鏡、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等賽博產品,都在網路上引起熱議。

202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
而在世界的另一頭,被譽為“世界工業發展晴雨表”的德國漢諾威工博會(Hannover Messe)將在兩個多月後拉開帷幕。這是一場智慧製造、工業自動化、人工智慧、能源技術等領域的同臺競技。
每當春天的腳步臨近,漢諾威便化身全球工業界的朝聖之地,大街小巷都飄揚著“Welcome to Hannover Messe”的旗幟,行業巨頭與創新先鋒相會於此,政商學三界大咖駐足於此,各國企業家在此尋求商機與合作。
這個被奧巴馬稱為“世界領先的工業技術展會” ,被默克爾稱為“規模最大的工業盛會”的年度活動,已成為當地的標誌之一。有人曾這樣形象地描述展會期間的漢諾威:
德國的四月並不是一個適合旅行的季節。然而,在過去的一週裡,德國北部的一座50萬人口的小城卻人滿為患。方圓數十公里內的酒店和民宿早在幾個月前就被預定一空,每當夜幕降臨,市中心所有的餐館都被西裝革履、操著不同語言的人們擠得水洩不通。
相比CES引發的網路熱潮,漢諾威工博會所展示的工業裝備、先進科技及生產線變革,唯有親臨現場才能一探究竟。
這裡的焦點不是最新最奇的產品,而是這些最優秀的產品如何誕生,因此更適合行家和從業者去看門道。

從廢墟上拔地而起的
“世界第一工業展”
自1947年首次舉辦以來,已經走過70多個春秋的漢諾威工博會,似乎已在全球工業人的心中刻下了這樣的烙印——如果工業領域出現什麼新趨勢,最早可以見到的地方一定是漢諾威。
令人有些難以置信的是,如果把時間拉回上個世紀40年代,漢諾威還是一座80%被炸成廢墟的小城。
那時正值二戰結束,戰敗的德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到處都是房屋倒塌、工業破產、食品嚴重短缺的景象。
為了讓當地人能填飽肚子,獲勝的西方力量認為,使德國經濟恢復的唯一方法就是向外界展示他們自己的貨物。
於是,他們在漢諾威找到一個未被炸燬的舊廠房,舉辦了第一屆博覽會。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場博覽會竟然大獲成功。短短21天時間,共約1300家企業參展,交易額超過3千萬美元,來自53個國家的73.6萬名觀眾參觀了展會。
正是這場在廢墟中的展會,展出了當時世界最小的柴油引擎、假牙、可摺疊嬰兒推車和大眾的甲殼蟲小轎車,在當時已然顯現出工業前沿風向。

1947年第一屆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
接下來的幾十年,漢諾威市政府順水推舟,制定了“博覽會帶動城市發展”的方針,將博覽會的體量越做越大,使其成為德國“經濟奇蹟”的標誌之一。
2013年,德國政府在漢諾威工博會上正式推出“工業4.0”戰略,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新一輪工業變革,也讓漢諾威工博會再次名聲大噪。
接下來每一年,漢諾威工博會都會吸引6000家左右的展商與約20萬名左右的觀眾參加,同時也讓我們不斷見證“工業4.0”的技術創新和產業智慧化變革。
2015年,各種智慧機器人演繹成為展會主角。費斯托(Festo)展出的仿生學機器人螞蟻,能夠模擬螞蟻種群之間的協同合作行為。這些微型機器人具有個人決策能力,就像一支研究小組在工作。
2016年,全整合工業、整體性的智慧工廠成為基調。西門子展臺上的一條飲料生產線,配合著感測器和印表機,可以完成飲料包裝的個性化定製。
2017年,工業雲平臺成為展商們的“標配”,現場出現了像一朵雲一樣的展廳……再之後幾年,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數字孿生等新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應接不暇地出現在展會上。
伴隨著生成式AI的迅猛發展,2024年的漢諾威工博會上,工業巨頭們紛紛秀出了自己的“AI肌肉”:一鍵完成工業產品設計的AI Copilot,數字孿生精細到每一個零件的智慧工廠,能接收語音指令執行高精度作業的機器人……
除了技術層面的創新,還有戰略層面的引領,在2024年漢諾威工博會上,“工業4.0”被繼續延展並擴大到了“製造-X”(Manufacturing-X)理念。
所謂“製造-X”,即“透過建立自主、即時、高度互聯的數字基礎設施,將整個生產製造與供應鏈流程的資料交換打通,實現能夠迅速對應突發事件的高彈性製造產業”。
這既被看作“工業4.0”戰略的向前一步,以充分發揮德國巨頭企業對產業生態的影響力,也被看作德國政府為應對國際產業競爭風險所進行的未雨綢繆。

從“市場換技術”到自主創新
正是去漢諾威的好時機
對於漢諾威工博會,SAP全球副總裁董志剛曾用四個關鍵詞表達了他的看法:“最全面”“第一線” “重實踐”“德國品質”。
在漢諾威這個世界級工業大舞臺上,中國企業向來是熱衷於證明自己的。早在2017年,中國參展商和參展面積就佔據了境外展商第一的位置。
2024年,中國大陸地區(不含中國臺灣地區69家、中國香港地區12家)有1220家企業參展,數量上僅次於德國,整體佔比超過1/3,是美國(105家)的12倍、日本(21家)的58倍、韓國(74家)的16倍、印度(91家)的13倍。
這樣的數字固然喜人,但不能忽略的是,在這一千多家中國參展企業中,有非常多以產業配套為主的中小企業,在展廳裡遠遠看去,它們的展位很小,千篇一律,人跡寥寥。

2024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
即便將目光轉向國內,今天中國製造大而不強的格局仍未突破,所呈現的還是高、中、低端多元共存的產業現狀,許多企業在被迫轉型的困境中艱難求生。
反觀德國,中小企業很多都是佔據著各行業的“隱形冠軍”“百年老店”,他們堅守某一領域長期深耕,專注打造高精尖的產品,致力於為客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最終創立了舉世公認的品牌,成為基業長青的典範。
過去,我們主要依賴引進、消化和吸收的方式來發展製造業。
隨著中國製造業向著“專精特新”“新質生產力”等戰略方向轉型升級,我們必須從一個學習者變成自我驅動者,從對趨勢和未來的理解中建立起自己的認知和判斷。
就像吳曉波老師所說:“很多中小企業家去看標杆企業,會覺得很焦慮,這些企業什麼都幹了,我能幹嘛?我覺得,還是要看大傢伙怎麼幹,他們買的哪個裝置、生產線?用不用資料中臺?做一個面板有什麼新的工藝等?把標杆企業乾的事,想想能不能降低成本進行改造。”
曾有一位做襪子的企業家,跟著吳老師去漢諾威參觀保時捷的工廠,被保時捷高效且靈活的生產線所啟發,回國後他立刻著手對自己的工廠進行分階段改造。
比如,為了增加靈活性,他在生產線的兩側放置了模組,每個模組負責執行一個動作。
當包裝方式改變時,只需要調整相應的模組,即可完成客戶需求,而不需要將整個機器廢棄。透過數智化改造,他的工廠從接訂單到交付的時間縮短至14天。
其實不止這位做襪子的企業家,參加那次漢諾威遊學的企業家中,有的回國後改進了管理方面的漏洞,有的找到了自己公司的提升方向,有的結交到眾多行業合作伙伴。
更多企業家則是看到了機會,他們思考的是:如何將工博會上的新技術帶回去,應用到自己的企業和產品中?“隱形冠軍”企業的一些管理經驗,怎樣應用到自己企業上?面對德國乃至歐洲市場,如何建立合作?
兩個多月後,漢諾威工博會將再度啟幕。
2025年漢諾威工博會的主題為:“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工業轉型),展覽覆蓋智慧製造、數字生態系統、工業能源、空壓及真空技術、工業零部件及解決方案、創新技術及未來生產、全球貿易與投資等領域。
從“市場換技術”到自主創新,不管是為轉型升級“抄作業”、為出海和全球化佈局找思路,還是為企業合作找資源,眼下都是去德國看漢諾威工博會、訪學標杆企業的好時機。
2025年3月30日至4月6日,我們將邀請資深帶隊導師,帶領企業家學員遊歷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去賓士、西門子、通快等世界標杆企業訪學,與赫爾曼·西蒙面對面交流,探討“隱形冠軍”企業的運營模式與管理智慧。
歡迎與我們我們一起開啟2025德國研學之旅。
點選按鈕▼立即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