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佛仙人:那些社會毒打教我的事

⭐️星標一下新榜,及時瞭解關注新媒體的一切
如何將內容、流量和商業化這三者之間的路徑打通,是每一個自媒體人都面臨的議題。
不過,對於自媒體博主“半佛仙人”來說,這一切似乎都是信手拈來。在做內容的這些年,他創作出多個爆款圖文和影片作品,全網粉絲超千萬,多次入選B站“百大UP主”。
作為新榜的老朋友,在「2025新榜內容節」上,“半佛仙人”坦誠自己在做自媒體這些年,遭受過不少“社會的毒打”。這一次,他站在過來人的視角,分享了這些年在內容行業積累的經驗。
以下內容摘錄自“半佛仙人”在「2025新榜內容節」的現場演講,摘錄內容經本人確認。
內容行業跟其他行業不太一樣。
這個行業不是簡單的重資產和固定投入的事情,有所謂邏輯,但很多爆款不講邏輯,這個行業講觀眾緣,而觀眾緣這東西確實沾點子玄學的味道。
有人拿到了結果,但不知道方法論。
有人有方法論,卻拿不到結果。
而我完全不一樣,我既沒有拿到結果,也沒弄明白方法論,所以只能讓大家開心一下,當一個joker。
從我個人的經驗出發,做一切的決策,都圍繞目標、成本、收益以及風險,這四點來進行。
首先,明確目的是什麼非常重要,這決定我們做一切東西的意義。
你做內容,到底要什麼,是要商單,要商業收益?還是要藝術,要自我表達?你的目標受眾是誰,你希望他們看到後產生什麼樣的觀感?
這個定義不清楚,一切努力都是空談。
以及特別重要的是,千萬不要騙自己。
其次,要確定這個目的的優先順序排在第一。用內容行業的話來說就是做IP,IP做起來,所有東西都會向你湧來,否則做再多都只是邊角料。
最後,我們需要確定做這件事本身的邏輯是相通的。
比如影視剪輯類賬號流量很大,動不動就是幾百萬、幾千萬播放,但就是不賺錢,因為存在侵權風險,因為使用者本質看的不是【你】,而是【這個片子】。
但凡是簡單的流量,背後都有代價。
此外,一切與目的無關的操作都是在浪費你的時間。
好比想找物件就不能只坐在家裡,要出去認識人。
要考高分,就要多複習,分數是騙不了人的。
同理,想賺錢就得有人給錢。
那就需要想清楚誰來給你錢?以及別人憑什麼給你?
賺品牌的錢,賺C端訂閱的錢,賺賣貨的錢,賺諮詢和賣課的錢,賺導流的錢,賺榜一打賞的錢,每一個邏輯和策略都是完全不同的。
確立目標後,接下來要衡量成本。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考慮成本。
第一是經濟成本,要投多少錢進去,如果要負債才能滿足投入,那就不要做。
因為你大機率賺不回來。
前面說了內容這個行業和傳統實業不一樣,不是一個生產邏輯,而是一個有點玄學的隨機事件,這就代表你投錢唯一的確定性是錢沒了,而能不能賺回來不知道。
反過來,你就算不投錢,其實也不一定不賺,內容和傳統實業,不一樣。
所以,你唯一能確定的是,不要亂投。
第二,時間成本。如果你做這件事的時間,可以拿去做其他可變現的東西,就說明你的時間成本同機會成本都很高,那就不要做。
因此我這些年一直強調,做內容一開始要兼職。
一定是在職的時候做,這樣節省下來的時間就是賺到的。
哪怕你兼職只有100個播放,那也是純賺。
第三,情緒成本,不開心的事情不要去做。
這個世界沒有人會感謝你,你要對得起你自己。
你不開心,又沒人因為你不開心謝謝你,所以你要做開心的事情。
是不是很簡單?很多人活得不開心就是因為這麼簡單的事情都看不穿。
然後你就會發現,有時候什麼都不做,成本反而是最低的
接下來說收益,做內容都是為了收益,要麼是有物質收益——賺錢,要麼是精神收益——情緒價值。
收益不是隻有錢。
你覺得快樂,身體就會變得好一點,少去幾趟醫院省錢了,這也是收益。
最後是風險。
內容行業,千萬不能犯錯。
說錯一句話,用錯一個標題,在一個不當時間下發出不當的言論,一切就都沒有了。
這是一個只有一條命的魂鬥羅。
總而言之,少做就少錯,如果其他環節搞不清楚,抓住成本就可以了,低成本是開啟一切的鑰匙。
這幾年我有個感慨:閒著沒事不要瞎努力
我們從小是被應試教育喂大的,身邊的同學沒有不努力的,讀書時期多的是半夜打著手電筒在被窩裡學習的人。
但大家發現好像過得還是不太好,自己如此努力,怎麼天道不酬勤?
問題就出在這裡。
天道酬勤的前提得是你先找到屬於你的天道吧?
你走錯道了酬啥?
很多朋友的問題其實不是不努力,而是從頭到尾沒有意識到努力的目的是什麼。
很多人不管有沒有意義,習慣先努力再說。一件事情沒有做對,沒有達到成果一定是自己不夠努力,一定是晚上加班不夠。
在內容行業,努力也很重要,但努力並不決定一切。
能做到的,就是能做到,ta看起來天天摸魚也能做到,這就是ta的天道。
做不到的,努力也沒有用。
這個行業不存在勤能補拙,勤是勤,拙是拙,這倆沒法互相替代。
當然,努力的確是非常優秀的品德,但前提是一定要符合目標。
具體來說,讀書的時候要努力複習,是為了符合考個好分數的目標,因為我們的一切評價體系都是跟分數掛鉤的,這是非常通的鏈路。
然而進入社會以後,我們每個人在工作中最終要實現的目標各不相同,努力的方向也要隨之改變。
這個時候要考慮好目標是什麼,達成目標的關鍵路徑是什麼,一切與目的無關的操作都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得不到有效的回報。
再次強調,回報不是隻有物質的,精神回報也是回報,開心就可以。
但當你做內容只是在進行自我表達、做讓自己開心的東西的時候,不賺錢也不要因此抱怨。
因為你的天道就是讓自己開心,天道已經回報了你。
如果你不開心,那說明你的目的就不是自我表達,你還是想賺錢,那是你騙了自己,騙了天道。
前面說了,不要騙自己。
如果你現在覺得生活很虛無,大錢沒有,小錢不缺,那建議一定去吃喝玩樂。
因為吃喝玩樂不會把家業敗光,把家業敗光的都是因為太努力。
過去五年我身邊努力開公司卻又倒閉的朋友,問題都是出在太努力上,徵信報告就是他們的認證。
既然都是花錢,還不如舒服、快樂地把錢花掉。
如果確定要開拓新的內容業務,有沒有物質收益不好說,但是成本一定會增加,那麼你就要保證這個新業務起碼是你擅長和喜歡的,這樣多少有點精神收益。
同時,要牢記成本控制高於一切,成本低到量變的時候一樣是質變。
如果你的成本比同行低,那你就比他們活得長,熬得久,能等到花開的那天。
這裡強調下,我說的成本不是人力成本,做內容唯一不能省的就是人力成本。
這個行業跟重投資的實業不一樣,內容行業優秀的人就是以一當百當千當萬的。
當你用不夠好的人的時候,多花一分錢都是浪費,一分都不該花。
人力成本要給足,其他亂七八糟的成本要降低。
內容行業的殘酷之處,在於這是一個純看天賦的行業。
但是不要輕易覺得自己沒有天賦。
所謂天賦,一方面是一做就能做成,另一方面就是做的時候不管成不成,都很開心。
以我自己為例,從小學發表第一篇稿子,到在公眾號拿到第一篇10w+,我用了將近20年,中間沒有賺過錢。
但我堅持下來了,靠的是我意志過人嗎?靠的是理想主義嗎?
都沒有,就是純粹寫的時候很快樂,一天不叭叭就難受。
我從第一天就有精神收益,所以才能堅持。
感到快樂就是有天賦,做就好了。
哪怕不賺錢,就當是打遊戲一樣的娛樂,也有益身心健康。
內容行業能成,很簡單地就做成了,不存在熬了多少年才成。
這個領域沒有所謂的苦盡甘來,我身邊所有快速崛起的賬號,沒有一個是例外。
之前所謂的熬著,本質是找錯了賽道,一旦他們切換到屬於自己天賦的賽道,起來都很快。
這個行業就是當你在做正確的、屬於你天賦所在的賽道的時候,一切都很簡單。
如果這個東西難,且不在你的掌控,你做得很累,而且不開心,那就換賽道,因為這說明你的賽道錯了。
適合你的東西,你不該覺得難,應該像喝水一樣簡單。
這不是在嘲諷,而是想告訴大家,時間、精力、情緒,不該被浪費在成不了的賽道上。
請不要覺得自己沒有天賦,世界上有很多的細分領域,在這個領域拙,不代表在另一個領域也拙。
擅長短跑的不一定擅長象棋,擅長表演的不一定擅長寫稿。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因彩票,所以不要在錯誤的賽道上浪費時間,一定要勤嘗試,一旦摸到了正確的領域,離原地起飛就不遠了。
所以要勤奮地找賽道,而不是在難受地賽道里笨拙地努力。
對很多已經做起來的朋友,希望大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期待值。
內容爆發是快的,但是後續增長非常慢,千萬不要追求連續的爆發性增長。
因為市場就那麼大,喜歡你的人理論上就那麼多。
當你做起來的時候,需要考慮的是基本盤的問題,所有背叛自己基本盤的創作者都沒有好下場。
討好新的人一定會得罪舊的人。
你的基本盤會認為你背叛了他們,粉圈最恐怖的就是脫粉回踩。
另外,只要你的營收和利潤率OK,能運轉,就不要做任何改變,一改變反而可能出現新的問題。
就像程式裡的屎山程式碼,如果你不知道為什麼,但就是能運作,你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動,千萬不要動。
動了,就是犯錯,就是給同行機會。
還有,小號和大號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
小號的內容可以相對出挑一點,不然誰看你呢?
那相對應的,大號就要儘可能地保持低調,不要想著做特別出挑、破圈的內容,因為大號的風險遠高於收益。
很容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影響力是雙刃劍,同樣的話一個普通人講和一個足夠有影響力的人講,造成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做內容的人遇到舒適區,便會焦慮自己沒有進步。
但舒適區就是老天爺賜給你的禮物,你應該橫向找別的舒適區,而不是跳出舒適區。
不要相信跳出舒適區這種鬼話,這是你的基因決定的。
你覺得舒適,得心應手,能夠cover整個流程,這不一定是你的能力強,可能是你的人脈足夠廣,資歷足夠老。這是你的舒適區,不要辜負了它。
那些讓你脫離舒適區的人不會為你的成本和失敗兜底。
不要看到市場上的風口就追。
如果非要追,趕緊去做課和賣課。
既然不確定自己能不能追上,做成課賣給那些想追上的人,先賺一筆錢也是好的。
而且很多時候,在內容行業,你什麼都不用幹,同行會自己作死。
當做內容到一定年限的時候,你會看到同行時不時就要整個大活,經常令你匪夷所思。
世界是個草臺班子,比如你完全不知道這個事情為什麼要造假,這個題材為什麼要碰,但是他們就做了。
建議大家管好自己,等待同行的表演。
他們會把甲方都讓給你的。
所以躺好,做自己,其他的交給運氣和報應。
如果你是一個內容公司的老闆,你要記住自己永遠不可以脫離一線。
再說一遍,自己永遠不可以脫離一線。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自己永遠不可以脫離一線。
我們在覆盤同行作死的時候發現一個匪夷所思的共同點:創始人直到出事兒的時候,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ta也是看熱搜和新聞才發現自己惹事了。
ta自己都傻眼了,員工都幹了什麼啊我天。
這就是創始人不看稿子的後果。
但凡ta事前看一下,事情都不會出現。
而事後,怎麼努力,也沒用了。
這個行業,沒有容錯。
作為C位,作為IP,你可以不做,但是你不能不看。你必須要成為全鏈路裡面所有人的plan B,所有人只是你這個IP核心人的輔助。
不要指望打工人把你的內容做起來,這是很荒謬的事情,人家能做起來早就自己做了,打工幹嘛。
回想一下自己上班的時候,是不是恨不得多蹲一會兒廁所摸摸魚,指望員工把公司的賬號當成自己的賬號是不可能的。
人都喜歡摸魚,這是人性。
工資如果不變,工作幹少了就是變相漲工資。
哪怕你自己是MCN,簽了一堆賬號,也不能脫離一線。
不要小看人類的多樣性以及隨機的發癲性。
內容能做成的人,精神狀態都比較可疑,要相信他們的整活能力。
千萬千萬,你要記得你是創始人,你是IP的負責人,你要為此負責。
內容本身不是完全工廠化的東西,非標的產品必須件件打磨,否則一定會失控。
當然,有時候把內容刻意做得不那麼爆,也是一種把控。
而且,沒有人比你更懂讀者。員工要是更懂,人家早就自己起號了。
沒人比你更懂得如何與甲方周旋,甲方就是需要你的情緒價值。
也沒有人比你更懂風險。我看過很多因為員工的“精彩”發言,最後把公司賬號乾沒了的事情。
所以要保障你自己是唯一的內容出口,因為最終承擔後果的是你,你起碼要保證知情權,死也要死個明白。
業內非常喜歡強調高認知,我個人認為單純的高認知是負資產,沒必要太聰明。
內容本質是情緒價值,傳播知識也是情緒價值的一種,不管是自我提升,還是可以發朋友圈炫耀,這都是情緒價值。
情緒本身沒有理智可言,再聰明的人也有感性的一面。
而且,知識是有詛咒的。
我始終認為知識不是單純增益的東西,它有兩面性。
你越聰明,學得越明白,你越沒有辦法理解那些不會的人,但內容本身需要你去理解你的目標群體。
好比一個人一旦學會了開車,就再也沒辦法模擬出不會開車的樣子。
在內容創作上也是如此,你越熟練,越理解不了別人為什麼不熟練。
你的認知要恰好卡在高一點,但是又不那麼高,深一點但是又不那麼深的狀態。
如果你的認知非常高,吸引了一大堆高認知的人,可你沒有辦法為他們提供足夠吸引他們掏錢的東西。
吸引來不合適的人,就是無法變現的本質。
這個鏈路裡面越複雜越難轉化。
所以做內容要少講那些複雜的東西,人家是來上網的,不是上來網課的。
前面說了那麼多,我其實建議大家放寬心一點,鼓勵大家從心態上少找自己的問題,多找別人的問題,這是我認為快樂的本質。
內耗留給別人,快樂留給自己,你是為自己活著的。
而很多聰明人,就在這一步出了問題。
很多聰明人因為太聰明,喜歡把一切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化,然後講出一堆複雜的邏輯和概念。
最後導致自己很認真地做出了在別人眼中很荒謬的事情,被人PUA,得到了更荒謬的結果。
不要被別人講的大專案、複雜的邏輯,國際局勢洗腦,你真正該思考的是下個月房租怎麼辦,零花錢從哪裡賺。
一定要讓自己快樂,否則一切都沒有意義。
除此之外,人生一定要少折騰,多玩樂,時間只有在你浪費掉的時候,才屬於你。
人來世界走一遭,終究是要浪費時間的,與其讓它變成別人的價值,不如自己親手浪費掉。
而且不要覺得浪費,因為它本來也創造不了什麼價值。
沒有未來,只有現在。
人是活在現在的。
我個人的感悟是,最好只相信簡單的死理,除此之外的東西都是騙人的。
什麼叫死理,餓了得吃東西,不然得死,這個叫死理,自然而然,無可辯駁。
所以不要隨便相信別人的話術,尤其是涉及到錢的事情。大多數人會跟你講浪漫、胸懷、格局,但這些東西連樓下便利店裡的一支口香糖都買不到。
當有人跟你談格局的時候,最好捂緊錢袋子。
我們做內容的人面向甲方,一定是給多少錢辦多少事,堅決抵制白嫖,白嫖本身是一個冒犯。
只相信等價交換,不要相信無緣無故的好和壞。
當別人幫你的時候,你想的是我應該為對方做什麼,而不是這個人真好。
我過去這些年已經被那些虛的東西毒打得足夠狠了,這裡面每一條看起來離譜的東西,背後都是血淚,是我年輕時候的理想主義。
另外,大家做內容的時候,有機會賺錢就一定要賺錢。
老天賜予你天賦,讓你找到了自己的賽道,你要笑納,而非擰巴。
做內容不要太關注虛的,接受任何資訊的時候,一定要核實細節,先要確認資訊與資料的真實。
當看到一切新奇的東西,要先找到元資訊源,並引用元資訊。
我之前做風控產品,必須要先看到真實的資料。
因為很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成本100萬,最後流水1億,但其中投流就花了8000萬,這就沒法賺錢,是大坑。
此外,做內容一定不要碰紅線。
不要去研究怎麼做才安全,我告訴你,不做最安全。
最後,絕大多數事情都不需要做,絕大多數建議都沒必要聽,對方不會為你兜底,也不可能為你做的所有東西付出成本。
包括我的建議,你當個樂子就好,畢竟我也不能為你兜底。
尤其是做內容,不要聽別人的建議。
選題層面可以頭腦風暴,執行層面一定要獨裁。
這樣一來,哪怕你做錯了,覆盤時也容易找到原因,這是在控制變數。
不要聽亂七八糟的建議,一定要知道你是負責人,所有的一切都要保證是從你手裡出去的。
說這一切不是讓你放棄,而是讓你更清晰地面對現實,控制成本,明確變數,真正做到不放棄。
雖然最開頭說了,要放寬心,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不要有太高期待,我們都是joker。
但也不要太自輕,因為joker在撲克裡。
亦是王牌。
ps. 在新榜公眾號後臺回覆關鍵詞“新榜內容節”,即可獲取即時更新的大會資料包及部分嘉賓PPT。

  關於新榜
• 作為資料驅動的網際網路內容科技公司,新榜提供新媒體內容營銷和企業服務系列產品,助力中國企業數字化內容資產獲取與管理,服務於內容產業,以內容服務產業。
• 我們的客戶既包括騰訊、字節跳動、阿里巴巴、中國平安、比亞迪、京東、通威、貝殼、寶潔、歐萊雅、聯合利華、雅詩蘭黛、迪士尼等頭部品牌,也包括正在蓬勃成長的中小企業、新興品牌和MCN機構。面向企業的內容化組織建設,新榜提供從公域流量募集分發到私域內容運營建設的各項所需。
• “新媒體,找新榜”是我們的使命。憑藉全面穩定的新媒體內容資料產品和企業服務能力,新榜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上海數字廣告領軍企業,曾榮獲“全國內容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 、“上海文化企業十佳”、“中國廣告新媒體貢獻年度大獎”等稱號,擁有多個傳播評估監測專利。瀏覽器搜尋新榜官網,獲取更多新媒體動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