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之星
作者|趙子祥
在消費金融市場的版圖中,奇富借條(原360借條)曾憑藉高頻率的廣告宣傳,在大眾視野中佔據一席之地。然而,自2024年從“360借條”更名為“奇富借條”後,這家金融服務平臺試圖以新形象重新出發,卻未能擺脫負面問題的糾纏。
證券之星注意到,近一年來,公司先後陷入“真假廣告”風波,暴力催收、高利貸、資訊洩露等爭議如影隨形,持續引發大量使用者投訴,使其深陷輿論與監管的雙重審視之下。
01
陷“真假廣告”風波
2024年12月,一篇題為《很多人收到的“360借放款成功”簡訊,到底是詐騙還是廣告?》的新聞報道引發熱議,刊發媒體新聞晨報在該報道中披露,上海的楊先生自2024年11月上旬起,頻繁收到顯示為“360借”發來的簡訊,稱放款成功,餘額高達186652.6元,並附帶確認到賬連結。因從未在該網貸平臺借款,楊先生第一反應是個人資訊被盜用。
經查詢,楊先生髮現軟體商店中搜索“360借”,會跳出 “奇富借條-原360借條”和“360借條—更名為奇富借條”兩款APP,開發者均為“福州奇富網路小額貸款有限公司”。
根據報道,楊先生下載後核查,並未發現自己有貸款記錄,卻在下載後收到平臺詢問是否貸款的電話。當他點選簡訊連結,跳轉的是掛有“奇富科技”LOGO的“360借條”網頁,最終引導至軟體商店下載“360借條”APP。
奇富科技官方調查後回應,這些“360 借”簡訊實為詐騙簡訊。其反詐專家解釋,此類詐騙簡訊常採用短鏈誘導,短鏈持有者可隨時更改跳轉連結,起初指向詐騙分子的虛假頁面,之後可能改為正規平臺連結,以此混淆視聽,躲避監管與打擊。
不過,儘管奇富科技聲稱內部設有專門反詐專案組,會舉報仿冒資訊,配合監管部門工作,但這些頻繁出現的可疑簡訊,仍讓使用者對自身資訊安全和平臺管理產生質疑,其背後真相究竟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與釐清。
值得一提的是,天眼查顯示,福州奇富網路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曾用名為“福州三六零網路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風險方面共發現企業有天眼風險資訊2253條;涉訴關係82條,開庭公告63條,立案資訊79條。
證券之星注意到,在社交平臺上,近年來亦有眾多網友反映收到類似簡訊,文案、話術如出一轍。有使用者稱三番五次收到奇富借條的騷擾電話和垃圾簡訊,但其本人並未辦理任何業務。

02
暴力催收氾濫,使用者遭遇隱私侵擾
暴力催收成為奇富借條被詬病的首要問題。從黑貓投訴平臺等公開渠道的大量投訴案例可見一斑。
2025年3月,多位使用者投訴稱,奇富借條在使用者逾期後,催收手段簡單粗暴,催收人員頻繁撥打使用者電話,甚至在凌晨、深夜等休息時間也不間斷,進行“奪命連環call”,嚴重干擾使用者的正常生活。
不僅如此,催收人員還將觸角伸向使用者的親友。部分使用者反映,奇富借條的催收人員在未取得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擅自撥打使用者通訊錄中的聯絡人電話,告知其使用者欠款資訊,甚至使用威脅、恐嚇等語言,對使用者親友進行騷擾。

有使用者投訴稱,催收人員威脅要聯絡其單位領導,讓其在工作單位 “顏面掃地”,給使用者及其親友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困擾。這種未經授權向第三方透露使用者債務資訊的行為,嚴重侵犯了使用者的隱私權,也違反了《網際網路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中不得騷擾無關人員的相關規定。
證券之星注意到,在某社交平臺上,對於奇富借條暴力催收的聲討同樣此起彼伏。有使用者發帖稱自己在僅逾期一天後就遭遇了高頻的簡訊威脅和人身攻擊。

03. 高利貸質疑下的利率“迷霧”
除此之外,在各類投訴中,高利貸問題同樣是奇富借條難以迴避的焦點。許多使用者在借款後發現,實際還款金額遠高於借款本金與合同約定利率計算所得的金額。
證券之星注意到,2024年12月至今,持續有使用者在黑貓投訴平臺、社交媒體等反饋,稱在奇富借條借款時,合同顯示年化利率為約為24%左右,但在還款過程中,發現每月都被收取高額的擔保費,將這些費用計入後,綜合年化利率飆升至超過35%,幾乎逼近甚至突破了司法保護的利率上限。部分使用者在結清貸款後仔細核算賬目,發現多支付了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利息和費用,遠遠超出了預期。

這種透過設定隱形費用來抬高借款成本的做法,不僅讓使用者在借款時難以清晰知曉真實的借貸成本,也涉嫌違反相關金融法規中關於利率披露和限制的規定。使用者在借款時往往只關注到表面的利率資訊,而對這些隱藏在條款中的額外費用缺乏足夠的認識,在還款時才發現陷入了高額利息的困境。
此外,根據公開投訴內容,有使用者反映在使用奇富借條的過程中,個人資訊遭到洩露。部分使用者表示,在借款申請過程中,奇富借條獲取了大量使用者個人資訊,包括通訊錄、通話記錄、身份資訊等。
值得一提的是,奇富借條曾在2021年因違規收集個人資訊被下架整改;2023年10月,《澎湃新聞》的《臥底催收公司30天》深度調查披露,360借條(現奇富借條)合作的第三方催收機構存在暴力催收及違法違規行為,引發輿論高度關注。
然而,從近期使用者的投訴情況來看,奇富科技未對催收模式進行有效整改,持續採用激進的催收手段,致使平臺投訴量在後續階段仍呈顯著上升趨勢。且在更名後,資訊安全問題似乎並未得到徹底解決,這也引發了公眾對其整改誠意和效果的質疑,或許360借條真正需要更改的不是名稱,而是一直以來追求短期利益、忽視使用者權益的經營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