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A4.7的他從普林斯頓退學了…難道只有天才才能讀藤校?

在很多中國家長和老師的口中,大學是結束,拿到了offer就代表人生步入正軌。
然而對於留學生來說,offer只是開始,能不能順利完成學業,留在想要留在的地方,找到心儀的工作,獲得身份,每一步都是挑戰。
經常在網上看到“你都留學了,你還缺什麼?”實際上,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並不比誰少。
最近,小編看到了一篇帖子《A letter to the class of 25 from an ivy league dropout》,一封常春藤輟學生給25屆畢業生的信。
本文授權轉載自:Panopath留學過來人
公眾號ID: Panopath_liuxue
本文作者:鷗醬
01
考入普林斯頓,但退學
貼主沒有告知自己的姓名,僅僅介紹了自己具有日本背景(猜測是日裔美國人,因為他在輟學後上了美國的社群學校,不管怎麼樣,還是亞裔)
01
藤校會給什麼樣的人發offer?
他的家庭並不算富裕,只是中低收入,但親戚朋友基本上都就讀於美國或日本的精英大學。他也向著這個目標努力著,高中時期是畢業生代表,成績幾乎全是A,GPA為4.7,SAT成績為1580分,ACT成績為31分。
去年放榜季,他收到了來自夢校普林斯頓大學的offer,不僅如此,還有全額獎學金(眾所周知,外國學生是很難進藤校的,拿全額獎學金進藤校就更是少之又少)。當時的他和父母甚至喜極而泣……那一刻,他覺得自己站在了世界的頂端。
除了普林斯頓以外,他還收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杜克大學、南加州大學、波士頓大學、達特茅斯學院,以及其他名校的offer。
(妥妥的天之驕子,真的很想看看他的文書是什麼樣!!!)
從入學到退學
02
由於普林斯頓在各大榜單的名列前茅(第一),在全球具有的超高認可度,再加上全額獎學金,他選擇了普林斯頓(誰能拒絕普林斯頓呢)
但是等到真的就讀,他卻發現一切與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不僅所有的課程他都通不過,還交不到朋友,與伴侶的關係也岌岌可危,學術的壓力讓他的心理健康直線下降
為了不讓父母期望落空和擔心他(亞洲小孩被雞娃和考慮父母的一生),他謊稱自己在普林斯頓表現良好,有很多朋友。然而隨著社交生活的惡化,他的心理健康也進一步惡化,逐漸有了自殺結束這一切的想法
為了就讀一所好的精英大學,他幾乎付出了所有,時間、金錢和心思。
幸好在他想自殺的時候,朋友打電話叫了救護車,他被送進了醫院。
最後因為分手,因為在普林斯頓期間糟糕的學術表現,因為持續惡化的心理健康狀況,他在沒有得到父母或任何人的批准的情況下(終於自己給自己做了選擇)第一學期就選擇了退學。

03
退學之後?
直到現在他仍在與抑鬱做鬥爭,失去了伴侶,也因為輟學和父母關係變得糟糕。
如果能回到過去,他一定會告訴自己去選擇一所真正覺得舒服的學校,而不是隻考慮學校的排名和聲望這些虛無縹緲的頭銜。
去名校轉了一圈,沒有獲得什麼,反而失去了很多,人生一下子被打亂,這對於很多人是不可想象的災難。對於貼主,當然也是。他如今不僅仍在抑鬱中,還因此人際關係惡化,最後選擇了洛杉磯的一所社群學校就讀…
一個績點如何高還獲得全額獎學金的學生都難以適應普林斯頓的學術水平,難道藤校需要的真的是天才?
02
到底為什麼要上名校?
上大學和上一所傑出的大學,是很多人認為的人生轉折點。然而對於為什麼要上一所有名的大學,很多人的想法也許還停留在給自己鍍金好就業。
但是,勉強自己去上一所不那麼適合的學校也許本就是錯誤。在我們選擇一所學校時,不僅要了解自己需要什麼,還要了解——
精英大學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呢?
改變世界的力量?
作為一個就讀過普林斯頓的輟學生,貼主沒有責怪自己的亞裔身份和學校的DEI偏好不同,他覺得藤校挑剔自有它的原因,即使是GPA4.0的學生依然會被拒絕。
因為像普林斯頓這樣的精英學校需要的並不僅僅是高績點的學生而是具有獨特目標和個性的某種型別的人
學校需要的是能讓學校變得更成功的人,而大多數上藤校的人都是奔著學校的傑出聲譽和與卓越的人的交往。但當你真正接觸了這些企業家、世界領袖,你就會發現差距。他們都擁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才能,這些人沒有侷限於小的目標,而是向著讓世界變得更好努力。
他的帖子引發了大家的討論,有人認為“上名校並不代表就會成為領導者”
如果只有上過普林斯頓和其他常春藤盟校的人能成為“世界領導者”的話,那麼我們就沒有領導者了。這些都是炒作出來的概念。
還有人乾脆把美國目前的領導層拉下馬,“目前,在華盛頓,受過藤校教育的領導人都在做糟糕的工作,所以你是對的。藤校的重要性被高中生和他們的勢利父母誇大了。”
名校畢業不一定就代表著成功,“藤校並沒有多少人成為世界領袖。我爸爸上過普林斯頓大學,他指出,大多數訃告都是關於從事非常平凡工作的人。
去了耶魯大學,現在我在日本當農民。曾經當過餐館老闆/工程師”
從普林斯頓轉學並不是個例,事實上,沒有哪所學校能百分百被所有人接受。
# 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資料顯示
美國大學退學學生佔比超過30%,其中本科學生平均退學率達到了24.1%。
從地域上來看,退學人數最多的州是加州,其次是德克薩斯州、紐約州、伊利諾伊州等;從專業上看來,退學率最高的專業是計算機科學(退學率為10.7%),其次是廣告(退學率為7.7%)、農業(退學率為7.4%)、藝術(退學率為7.3%)等。
當然大家也不是一味安慰,也有人指出“頂尖學校之所以是頂尖學校,就是因其學術成就而聞名。因此這些學校必須要求學生付出很多。”
而生活中最大的問題是在沒有親身經歷的情況下無法瞭解自己。但這就是生活。沒有人會說正確的答案(如果真有的話。這只是一個人必須隨著經歷而發現的東西。
評論裡的China單親學生經歷,聽起來就很窒息…
也有人認為“過去十年學生的學術水平不斷上升,但他們情感上異常脆弱。所以像杜克這樣的精英大學在尋找具有堅韌品質的學生。
學校對於學生的考察並不僅侷限於是否能在社群內交往融洽,還有是否有毅力來應對環境。擁有高的SAT分數和4.0GPA並不足以向他們展示你可以在他們的社群中取得成功。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分數較低但表現出色的孩子會領先於分數較高的孩子。
當有人退學,甚至自殺時,這對學生和學校來說都是雙輸。新生保留率和畢業率是他們衡量成功的方法之一。他們希望學生即使在事情變得非常困難時也能堅持下去。”
這就解讀了我們之前報道過的《美高亞裔學生自殺!疑似因被藤校全拒…》
3月下旬,就讀於美國最負盛名的私立寄宿高中——菲利普斯安多福學院的韓裔學生Lucas Lee選擇自殺。
在校期間,Lucas Lee不僅品學兼優,還是學校高爾夫球隊的成員,且積極參與慈善活動,展現了出色的領導力和社會責任感,可以說非常符合美本申請畫像。
然而,在這個申請季,他卻並沒有取得自己想要的結果。在藤校放榜後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據匿名同學透露,Lucas在自殺前曾給母親傳送了一條最後的訊息:“Mom, I am sorry…”明明是他面臨了極大的絕望,但第一時間他選擇了對母親說抱歉。
(科普一下,菲利普斯安多福學院成立於1778年,是美國最古老且最負盛名的私立寄宿高中之一,以卓越的學術水平和豐富的課外活動而聞名。校友包括兩位前布什總統、五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八位美國榮譽勳章得主。 )
當然,放出這個案例也許會有人認為——亞裔就是脆弱,對自己高要求,PUA自己。然而事實上,精英學校的學生都會對自己有更高的期待。
比如考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的Jenny Lu,在大一入學三週後,毅然決然地選擇退學並回到家中。
(Source: Huffpost Personal)
儘管從小到大,Jenny Lu都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她也在申請時拿到了賓大的全額獎學金Offer。
很多個夜晚她失眠到都無法入睡,需要依靠藥物來治療失眠。很多跟她關係好的尖子生,每日都會被成績和大學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
(Source: Huffpost Personal)
賓大錄取後除了開心她還有著深深的恐懼,因為賓大是父母的期望,她並不知道自己的夢想和道路到底是什麼,但她知道,如果她繼續追隨別人給自己劃定的道路,她將永遠找不到答案。
在短暫地就讀了三週後她選擇了退學,再次申請大學的她,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領域和學校。
03
我們到底要怎麼準備才不會犯錯?
實際上,不犯錯就是個偽命題,沒有人能夠不犯錯。因為生活中最大的問題是在沒有親身經歷的情況下無法瞭解自己。不是有那句話“人教人學不會,事教人,一遍就行了。”
接受自己會犯錯
很多學生面臨的最大挫折是——不敢犯錯和不能接受犯錯。其實人生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大事,比如小學的我會覺得上學遲到是個天大的事,等到了現在,誰還在乎。然而我還記得這件事,是因為當時對於這件事的恐懼。
如果有個對於當時的我來說相對權威的人能告訴我——這不算什麼,也許我會好過很多。
當然,最近看了美國的一系列事件,我覺得——這個美國總統,我是不是也可以當一下?

學會尋求幫助
有些人會質疑一個GPA如此之高的人怎麼會面臨巨大的學術壓力,其實這與很多成績優異孩子的通病有關——他們認為需要幫助是軟弱的表現。
甚至會有人假裝不學習其實努力學習,每個人都疲於奔命地表現自己很輕鬆。
事實上,無論一個人學術能力多強,孤立的個人都很難在一個地方取得成功。尋求幫助也是需要習得的。

(直到現在,我也是能自己做就自己做,儘管我知道1+1》2,但是我會有社交上的負擔。)
找回自己
在這種話題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父母的身影。有些人覺得父母缺席,有些人覺得父母插手太多。亞裔父母的雞娃刻板印象深入人心。在上大學前父母安排好一切,不管他是不是能力足夠。上大學後,突然變甩手掌櫃了。
到底什麼時候開始獨立?到底什麼時候能對父母宣告自己的獨立?
在與父母的相處中,我們也許不能僅侷限於做個孩子和學生。我們需要表現得像個大人,向他們表露出“我成年了,可以獨立做決定”的意願。
當然不排除有些家長真的有過來人的閱歷可以指導我們,但還是要以我們自己為主體。
找到自己,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偏離軌道
很多人對自己的人生都有著一個既定的期望,這個期望就是我們的人生軌跡。然而當我們按部就班時,卻不一定能如願進行。
其實像那句話說的,人生是曠野。根本沒有什麼軌道,即使脫離了原本的軌跡我們不是小行星不會撞到地球。
我們揹負著太多的期望,別人的自己的,有時候需要卸下這些負擔,而卸下這些負擔,遠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過自己想過的一生,別人期望的,讓別人過去吧~
文 | 384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夥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裡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