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出售潮」已到,家長又是最後一個知道

作者:慢慢
來源:Letsight
國際學校倒閉潮雖遲但到。最近上海又爆出一所國際學校暴雷,即將倒閉。
如果說,之前的國際學校倒閉是內部調整的優勝劣汰,那麼從今年開始,國際學校倒閉潮的背後,可能和中美局勢變動脫不開關係。
新一輪出售潮已經悄悄來臨,而家長總是最後一個知道。

上海國際學校倒閉潮

前段時間,網傳訊息稱,上海浦東一所A-Level學校被爆倒閉。
這所國際學校的暴雷過程,與近年來其他國際學校倒閉的套路幾乎如出一轍:
先是有教師爆料稱學校拖欠工資和社保,後來學校招生遇冷,據說目前在校生只有70人左右,去年新招的學生不到20人,部分學生入學後又陸續轉走。
後來更有人爆出,這所國際學校的校長學歷造假,學校內部管理混亂,資金鍊吃緊,師資水平與招生宣傳嚴重不符。
按照學校對外公佈的收費標準來算,學費、寄宿費與餐食費合計每學年高達25萬元左右。

圖源:網路
這明顯是一所走高階路線的國際學校,至於為何走到今天的地步,現在還沒有更多訊息。
目前上海民辦教育網站中,這所學校的狀態已經顯示為“辦學許可已登出”的狀態。

圖源:上海民辦教育網
不過學校在無資質的情況下,官網和社交平臺仍在正常運營。
甚至有家長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學校至今沒有正面回應爆雷疑雲,反而一味催促家長提前繳納下一學期的費用。
這波操作也確實讓人摸不清頭腦。
稍早些時候,位於臨港新片區的某國際學校也因辦學許可證到期且長期無實際辦學活動,被登出辦學資格。

圖源:上海市奉賢區教育局
這所學校成立於2021年,主打高階A-Level國際課程,雖然創校時間短,但背靠臨港集團,初期招生表現亮眼。
辦學三年以來,校方對外宣稱有400多名在讀學生,截至2023年4月19日,首屆畢業生實現了100%被世界前100院校預錄取的成績。
但是同年就傳來了學校經營困難、即將關閉的訊息便不斷傳出。
不過很快學校在官方公眾號上發文否認,但依然沒有打消大家的質疑。
2023年6月,小紅書有博主發文稱,上海諾美學校在一次交流會上宣佈與這所國際高中合併,諾美外方校長由諾思蘭頓校長出任,學校99%的教師與97%的學生整體轉入諾美。

圖源:小紅書
毫無疑問,這次合併是學校絕地求生的最後掙扎,不過依然無濟於事,學校還是走向辦學終結的結局。
學校倒閉潮中受到最大影響的依然是學生和家長,賠了學費又浪費了時間,轉學又會出現適應問題、過渡問題,尤其對於畢業班的學生來說,受到的影響更大。

一場靜悄悄的撤退

今年2月,北京也有一所IB學校傳出“全員離職”的訊息。
據說,這所學校的母公司是地產集團,學校的招生部門被要求在招生之餘,還要兼職賣房子的任務,最後導致招生老師幾乎全部離職。
不過後來這被證實是假訊息,但依然引發了家長們對國際學校穩定性的擔憂。

圖源:網路
事實上,近年來國際學校問題頻發。深圳某DSE學校倒閉、深圳某書院被迫停課,北京一所外國語學校及房山某國際學校也接連停辦,家長、學生、教師捲入其中,措手不及。
近三年來,已經有十多所國際學校關停,從大名鼎鼎的老牌名校,到備受矚目的新興國際學校,從北上廣深到二三線城市,倒閉潮滾滾而來。
總結過去倒閉的國際學校,常見的原因不外乎,資質問題,一些學校因辦學許可問題被迫合併或停辦;資金鍊斷裂,生源不足、或者投資方撤退,導致學校最終關停止損…
但是進入2025年以來,更深層次的變化已經出現,隨著中美關係的變化,國際學校的生存環境正遭遇新的衝擊。

有訊息稱,一批雙語學校、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資本方,正在加速撤出或尋求出售。
原因之一就是美國政府計劃大規模縮減駐華外交及使館人員。
據美國駐華大使館官網資料,僅北京大使館就有超過1300名員工,分屬近50個聯邦機構。
一旦裁員,外籍子女學校首先遭受打擊,學生人數可能會大大減少,巨大的資金缺口將會直接拷打學校的財務情況。
因此,市場上國際學校掛牌出售的現象越來越多。

不同於以往只是小型民辦培訓機構,現在連知名度較高的K12學校也在被打包轉手。
外籍學生數量下降、高薪外籍教師難以維持,再加上生源向頭部學校聚集,中腰部學校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學校為了緩解資金壓力,開始催繳下一學年的學費。
一旦學校出售失敗或資金斷裂,家長將面臨學費無法退回、轉學困難的雙重打擊。
即便學校成功出售,辦學理念、管理團隊、師資陣容也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家長和學生需要重新適應,原本的教育路徑可能被徹底打亂。
總而言之,家長們是時候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了。

面子還是裡子

回到國際學校擇校問題上,怎樣擇校才能不踩雷?
過去給孩子選擇國際學校時,很多家長都難免會被“面子工程”左右。
但事實上,知名度、榜單排名、升學資料,這些表面光鮮的指標,並不能真正決定一所學校的教育質量,更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孩子。
首先,知名不等於口碑,更不等於辦學質量。
不少家長在擇校時,第一反應是看學校在各類排行榜上的位置,或者是否常在媒體上曝光。
但實際上,國際化學校行業內並不存在一個真正權威、全面、公開透明的排行榜。
很多榜單帶有明顯的商業運作成分,入榜條件也往往並不單純基於學校實力,比如廣告合作、認證費用等。
有些學校在公眾視野中聲名顯赫,但校內管理混亂、師資流動頻繁,學生體驗與宣傳大相徑庭,真正走進學校瞭解後,家長才發現,所謂的“名校光環”,不過是包裝出來的幻象。

其次,不要被漂亮的升學榜單迷惑。
每年國際學校紛紛曬出錄取成績,令人眼花繚亂,哈普耶斯麻、牛劍、G5…
但是家長們很容易忽視一個事實:升學率和錄取榜單,很大程度上是“數字遊戲”。
一個頂尖學生,尤其是本身能力突出、有海外背景加持的,往往能拿到幾十份世界知名大學的Offer,而一所學校若將這些Offer全部算作整體升學成果,就會給人一種“人人名校”的錯覺。
實際上,普通學生的真實錄取情況,未必與榜單宣傳相符。而學校是否能真正培養大多數學生,才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第三,不要迷信“難考=好學校”這個邏輯陷阱。
有的家長認為,考試越難、錄取率越低,學校一定越優秀。
一所學校的競爭激烈程度,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學位數量、招生政策、學段安排(如初中直升高中名額稀缺)甚至家長社交圈的推崇程度。
小班制、高收費、特殊定位的學校,由於招生人數本就有限,自然錄取率就會低,但這並不代表教育質量一定比其他學校好。
更重要的是,再好的學校,如果教育理念、課程體系、學術節奏、師資風格不適合孩子自身特點,那也是“南轅北轍”。
國際學校擇校,比面子更重要的是“裡子”。
課程體系是否紮實嚴謹,老師是否穩定專業,學術支援和心理健康關注是否到位,學校文化是否包容且積極,以及,孩子在學校裡是否能真正感到快樂、有成長感。
孩子需要的,從來不是一塊響亮的牌子,而是一片能紮根成長的土壤。
過去不乏頭部知名國際學校暴雷,如何規避這些雷區,就要我們家長在做出決定之前,看慢一點,看得深一點。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