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六神磊磊、蕭十一
一
“我既已親口許諾,再無翻悔,你持了金針,便要我去幹天大的難事,我也義無反顧。怎地竟來叫我做這樣一件不相關的小事?”——楊過《神鵰俠侶》第三十五回
這是楊過在聽完郭襄第一個心願後,內心所生出的真實想法。
楊過和郭襄風陵渡口初相遇,分別之即,楊過給了她三枚金針,答應幫她實現三件願望,給得很認真,也很鄭重。
結果郭襄金針剛拿到手,當即揮霍起來,首當其衝第一個願望就是要楊過馬上摘面具,本姑娘看看你的臉。
對此,楊過的心態是搞不懂、不理解、撇嘴甩臉子老大不樂意:
我這堂堂天下第零人的承諾,你當是雙十一代金券?
著啥急啊你,性感荷官線上髮針?
在這時候的楊過自己看來,他神鵰大俠的身份不可謂不高,三枚金針的承諾不可謂不重。所謂“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就是這個意思。
像他如此身份地位,給了承諾,一定是要用來做驚天動地的大事的。
倘若是放在其他人身上,答允幫人忙,肯定是對方出的題目越容易越好,比如要求請吃根冰棒之類。
但對此刻的楊過來講,事情越難越好,越難他越開心。你要請他做的事情太過輕易,他反倒不樂意。
花我一根針,就圖看個臉?真正是大禮賤送了,人情白瞎了,楊過都恨不得說句:內個小郭啊,要不要我把金針的重要性再給你強調強調?
二
這裡就涉及一個問題:看看你的臉,重要不重要?
郭襄認為非常重要。在書上她說:假如我連你的臉都沒見過,又怎麼算認得你呢?
在郭襄心裡,只有見到對方的臉,這個人才算勾勒完成;風陵渡口的相會才不是虛的。
看到了臉,神鵰大俠才不是一個光環、一個符號、一個虛擬偶像,而是一份具體的美好,我可以踏踏實實放在心底。
她大概已經隱約知道,只要分別,自己怕就會陷入到漫長的等待和思念之中。她希望自己的思念是生動的,不是灰暗的,不是抽象的打碼的雲山霧罩的。
事實上,郭襄當時根本都不能確定以後還會不會再見到楊過。所以她更加不想留下什麼遺憾。如果當時明明可以看到他樣子,卻因為羞赧、畏縮,終於沒敢,將來後不後悔呢?
她不願意今後都陷入懊惱之中。如果我註定只能得到回憶,那麼讓這份回憶鮮活一點,至少,有他的真實的樣子。
三
楊過對此卻不能理解。
在他對郭襄的要求不以為然的時候,他幾乎完全忘記了一件事:
十幾年前,當還是個少年人的自己遇到戴著面具的程英時,他也是一門心思想看看程英的樣子。
當沒看見的時候,他也會感到缺憾和失望。程英吹“迎仙客”的俗套曲子敷衍他,他就不無遺憾地心想:原來你在簫聲之中也帶了面具,不肯透露心曲。
當時他的心態就和郭襄是一樣的。只不過十幾年過去,楊過接近四旬,已經不記得年輕是什麼樣子了。
年輕,就是當你在乎一個人的時候,他或者她的每一點細節,都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都值得拿自己最寶貴的珍藏來換。
就是相信美好的事物一定會相伴而生,如果這個人那麼有魅力,那別的方面也很優秀吧;他這樣英雄了得,那也多半很英俊吧。
楊過已完全忘了這些了。說到底,是少年人和成年人對重要事情的排序不一樣了。
四
對“重要”的認知不一樣,還和楊過郭襄兩個人的經歷與出身有關係。
楊過闖蕩江湖,經歷了太多風雨事故,何況從小到大他吃了太多苦,受了太多罪,嘗過了太多弱小、無奈、缺乏資源的艱辛。
故而此時此刻,他心目中的“重要”,就是辦大事,說白了,就是重大的現實利益。
此時楊過對自己的認知,就是身份、名望、能力、資源的總集合,就是半個阿拉丁神燈,可以滿足人的各種世俗願望,比如你找不到的人,請託不到的關係,報不了的血海深仇,求不得的強大武功等等,反正,只有足夠重大的現實利益,才配得上我的金針。
簡單設想一下,假如接到三枚金針的不是郭襄,而是馬伕人康敏,那她一定不會浪費這個寶貴的機會來看什麼神鵰俠的臉,肯定每一根針都物盡其用,比如第一針當鎮南王妃,第二針當幫主夫人,第三針,呵呵喬峰我美嗎。
然而偏偏接到針的是郭襄。
在她心目中,有什麼辦不到的“大事”嗎?沒有。她天然對重大現實利益無感,她什麼也不缺。
她外公是桃花島主,父親是當世大俠,母親是丐幫幫主。在別人眼中極大的現實利益,在她看來反而是無足輕重的小事。所以她可以拔下金釵請客,把幾百兩銀子的珠寶故意說成幾兩銀子。相比之下,看一眼那個人的臉,反而是更要緊的事。
什麼叫價值觀?其實就是人的一切經歷和知識的總和而已。
五
在這裡,也應該為楊過說幾句話。
不要誤以為發金針的時候楊過是傲慢得嚇人、油膩到爆炸。不是的。
在給金針的時候,兩個人是存在資訊不對等的。
對於郭襄來講,這是一次臨時起意的追星經歷,她當時並不知道神鵰俠是誰,和自己家有什麼淵源。
而楊過則不然,在此之前,他剛剛得知了郭襄的真正身份,可說是資訊量頓時大到爆炸。
在那一瞬間,他跟郭家幾十年來的恩怨情仇都紛至沓來,郭靖的慈愛、黃蓉的猜疑、郭芙的傷害……感激、憤怒、糾結、嘆息糅合在一塊,再加上面前這個嬰兒時自己就抱過的小郭襄,一切的一切,最終才化作了這三枚金針。
資訊不對等,情感狀態不一樣,對於金針的心態當然就不一樣。
這是要為楊過說的話。
此外,還要注意一個細節,楊過在給郭襄金針的時候,還簡短地說了一段話,這番話也是說得相當到位、貼切的:
“小妹子,你爹爹媽媽是當代大俠,人人都十分敬重,你有甚麼事,自也不用我來效勞。但世事多變,禍福難言。你若有不願跟爹媽說的緩急之情,要甚麼幫手,儘管帶個迅來,我自會給你辦得妥妥貼貼。”
看懂沒,楊過並沒有自高身價,沒有誇誇其談,他把自己擺在一個挺謙遜的位置上,說假如你有“不願意跟爹媽說的緩急之情”,我樂意效勞。
非常到位妥帖了,並不是飛揚跋扈、強行出頭。
然而,他再妥帖,再謙遜,也無法理解“看一眼你的臉”的重要性了,就像他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當初如何想看程英的臉。他註定沒有心思去代入小郭襄,也沒法再共情小郭襄。
一個人在塵世走得太遠,就會忘了以前年輕時的樣子,會以為自己一直都是那麼成熟的。所以成年人總沒法共情少年人,哪怕是曾經的“最敏感少年代表”的楊過,也不能。
願你歷經千帆,歸來仍少年,這是一句現在流行的祝福話,但其實也是一句空話。真實的生活大概是,“四時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少年回不來,連同那些少年時期的激情、敏感、理想、價值觀等等也都是一樣的,通通幻夢一樣,轉眼就了無痕跡。
每一個人都漸漸有了個面具,而且我們慢慢地不想、不屑去摘下這個面具了。


關鍵詞
楊過
郭襄
神鵰
就是
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