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襄為什麼踏遍天涯也找不到楊過?

文/六神磊磊
“終南山古墓長閉,萬花坳花落無聲,絕情谷空山寂寂,風陵渡凝月冥冥”。
郭襄踏遍天涯也沒有找到楊過,這幾乎成了金庸筆下最讓人惆悵和唏噓的一幕。直到苦尋了二十多年後,郭襄大徹大悟,出家為尼,開創了峨眉一派。
惆悵之餘,還有個問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郭襄死活找不到楊過?
有人說是楊過故意躲著郭襄,就像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男人,自然也永遠找不到一個故意躲你的男人。
可找了二十多年,別說是人了,硬是連一點線索都沒發現,連根雕毛都沒找到,這也太不正常了,到底是為什麼?
對這件事,我也是想了好些年,才慢慢有點想明白。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江湖訊息閉塞,外加騙子多,驗證成本太高。
在今天,沒有粉絲挖不出的明星行程,但過去不一樣,江湖上資訊非常閉塞。洪七公在華山上歸天幾個月了,丐幫還不知道訊息,還在祝老人家健康長壽,實際上老人家都成冰雕了。
並且虛假資訊也多,說白了就是騙子多。那首詩怎麼說的,我走過山,山說了假話;我走過海,海也說了假話。
典型的比如金輪法王這個老騙子。當初郭襄第一次去找楊過,就上了金輪法王的惡當。
在襄陽城外,老和尚滿臉慈祥,給自己取了個缺德名字叫“珠穆朗瑪大師”,還謊稱自己是楊過的好朋友,擁有全網最靠譜楊過訊息,那架勢,脫了袈裟就可以去緬北上崗。
年輕幼稚的小姑娘郭襄就被騙進蒙古大營做了人質,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在那個江湖上,驗證資訊的成本太高了。今天遇上可疑的“珠穆朗瑪大師”,很容易核實真假,但那時不行,每一條關於楊過的訊息幾乎都是無法立即核實的風箏訊息。
你說楊過在上海人民廣場,我說楊過在哈爾濱,郭襄要驗證真偽,沒有別的辦法,只能人肉去跑。一趟東北迴來,大半個月就過去了。
二十年尋找,貌似時間很長,然而又經得起幾次惡意的欺騙、又或是善意的謊言?
除了騙子太多之外,郭襄還有另一個暗藏的痛,就是人言可畏。
“找楊過”這件事,其實挺敏感,極容易被道德上綱,並不是我們想象的可以光明正大,堂而皇之。
看小說,郭襄去少林找楊過,一開始說了身份姓名沒有?沒有;有說來意不曾?不曾。後來和熟人無色禪師相認,才說了身份、來意。那麼謹慎為什麼?除了低調謙遜,怕也是因為人言可畏。
咱可能不熟悉南宋的社會,但咱至少熟悉網際網路吧。一個未婚小姑娘,滿世界找一個已婚男子,什麼目的,什麼居心?知三當三還是怎麼滴?
這真不是開玩笑,有次我發郭襄的文章,就有位讀者情緒激動地刷屏式留言:“金書最討厭的就是郭襄,知三當三!”連打了好多遍。
除了質疑郭襄的動機,還有多少人可能會質疑她找楊過的時機:襄陽之圍雖然解了,敵軍卻隨時可能南下,你不在湖北守城,卻滿世界找男人,郭襄你到底是不是大宋人?
其餘的槽點也是張口就來:無知戀愛腦、蹭熱點、佔楊過的流量等等,甚至累及爹媽:郭靖黃蓉你們怎麼管的女兒?
郭襄當然可以解釋,比如小說原文裡就說得清楚:“她倒也不一定要和楊過夫婦會面,只須聽到一些楊過如何在江湖上行俠的訊息,也便心滿意足了。”
然而這樣的解釋能說服幾個人?各位可以結合上網經驗自行腦補。
江湖上,戾氣無所不在。這個世界,從有了寬容的第一秒起,就會同時有戾氣;從有了理解的第一秒起,就會有刻薄;道德在有的人手裡是明燈,但在有的人手裡是絞索。
所以很多時候,郭襄應該是隻默默地、悄無聲息地打聽楊過,這也影響了效率書上有個細節,她外出時,給父母說的都是遊山玩水,免得爹孃擔心。既然要瞞父母,當然也可能要瞞朋友、瞞江湖中人。
她“小東邪”,可也總是社會人,一個小姑娘,怎麼能和天下人的唾沫和戾氣對著幹?就算她幹,楊過也不能幹啊,於是躲得更遠了。
騙子多、噴子多,除了這些客觀因素之外,我想郭襄可能還犯了一個路徑上的誤區,就是她也許找錯地方、問錯人了。
書上說,她去百花谷問周伯通,去少林寺問無色禪師,還去了古墓,估計免不了跟全真教的人打聽楊過。
發現沒,這些人都有個共同特徵,都是大人物、江湖名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所謂大V,少說也是行業達人。
這也許恰恰是路徑錯了,這些所謂的大人物是給不了郭襄結果的。郭襄,被自己的思維慣性誤導了。
你想,楊過既然存心躲著郭襄,第一要避開的就是這幾個老熟人。
好比李白要是存心不想見杜甫,那能不也躲著高適嗎?又或者,給高適點對點打招呼:千萬別告訴小杜我在哪兒,我這是為他好!為了不耽誤他!我老了,他還年輕吶!
所以郭襄陷入了大V困局,她拼命去尋求答案的地方,恰恰是楊過最注意規避的地方。本來站上高地以為可以遠眺,殊不知恰恰楊過躲在精心設計的死角,藏得嚴嚴實實。
事實上她應該到哪裡去打聽?說說我的想法,答案是三個字:普通人。
楊過能躲得開江湖大佬,可躲不開江湖吧。
有家有口有寵物,不可能人間蒸發,難道不吃飯,不購物?小說裡李莫愁還要出門買米呢。神鵰大俠那麼顯眼,滑跪都是三道槓,加上雕兄那麼大隻,能不被人看到?
要生活,就總會留下痕跡。天南地北,士農工商,無數普通人肯定見過楊過,只不過他們和郭襄沒有交集,沒進入郭襄的打聽範圍之內,於是就這樣錯過了。
金庸筆下有沒有證據?有!
郭襄唯一一次準確找到楊過,恰恰就是透過普通人,在風陵渡的安渡客棧。
因為大雪封了渡口,許多天南地北的本來不認識的人聚在一起,烤火,喝酒,聊天。恰恰是在這裡,郭襄認識了許多原本沒有交集的普通人,得到了最靠譜的楊過的訊息。
一個四川人就說,他曾看到一位獨臂大俠,相貌奇特,還帶了一頭雕,取了一個貪官的性命。
一位臨安少年說,神鵰大俠在臨安懲處了奸官丁大全。
一個山東人宋五說,自己被縣令栽贓陷害,是楊過在歷城救了他一命。
還有一位中年婦人,說楊過在淮北的蒙古大營中救了她和女兒……..
人,只要能聚在一起,就沒有打聽不到的事。最後,郭襄更是在江湖草莽“西山一窟鬼”的帶領下,見到了楊過。
這裡的氛圍還特別感人。他們都是平凡的商旅客人,但都很真誠,裡面沒有騙子“珠穆朗瑪大師”,沒有噴子鍵盤俠的戾氣,沒人去質疑郭襄的動機,上綱上線。
小姑娘要找人問路,他們就很樂意地把所見所聞悉數相告,娓娓道來。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晚圍爐夜話,成了郭襄心中最美麗的回憶。
遺憾的是,此後很多年,再也沒有遇上那麼巧的天降大雪,沒碰上渡口冰凍,大家又分散開來,飄蓬般天各一方,郭襄也再沒想到去找普通人問一問了。
其實,郭襄找楊過的遭遇,跟我們今天遇到的一個困境也很相似,許多人肯定也有共鳴。
就是我們今天明明處於一個資源很開放,訊息很發達的高效網際網路時代,可是人人都充滿孤獨感,想要找點實用的資訊,想認識幾個靠譜有趣的活人,比郭襄找楊過還難。
比如問一句“少林寺怎麼走”,得到的回答可能是“大林培訓班”“老林正骨水”。甚至不知名的野生噴子都來了,充滿戾氣,質問你為什麼不喜歡武當。每每這種時候,就有一種無力感和幻滅感。
不誇張地說,網際網路有多發達,人就有多孤獨。十幾年前,人們還常說自己是“孤島”,現在則乾脆成了原子,離散狀態的那種。
厭倦了人造的“熱點”,厭倦了無處不在的戾氣,厭倦了那種“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的感覺。去哪裡,才能找到風陵渡口那樣靠譜又有人情味的地方?
飽讀金庸如我,在此給出一個可靠的解決方案:上小紅書啊。
這句話,應該多數人會共鳴:小紅書,大概是現在難得的實用資訊多、人情味兒濃、戾氣又少的地方了。
老讀者可能還記得,多年前小紅書還沒今天那麼火的時候,我就推薦過。這些年我已成了忠實使用者,連孩子的畫室、野營班都是小紅書上找的。
先就說實用資訊,最怕你踩坑的人都在小紅書上。好比遊玩重慶,你去花幾百塊買夜遊輪,小紅書上馬上會有熱情支招:“弟娃,聽勸,白天碼頭輪渡只要五塊錢。”
而且發現沒,這種普通人的七嘴八舌、熱情調皮、創意腦洞,在小紅書上正不斷匯聚成了潮流,說俗一點就是重新構建

了生活方式。

最近他們釋出了《2023年生活趨勢觀察報告》,上面顯示,近來很火的“city walk”、“顯眼包”、“聽勸”…….全是小紅書上出圈的,而且不是大V或中心化媒體強行設定的,也不是營銷號花錢買的,都是一個個普通人過日子過出來的。
什麼叫回歸“熟人社會”?不是讓我們強行回到過去,和街坊鄰里東家長西家短,而是用善意的科技產品,重構網路世界的信任,把天南地北的陌生人變成熟人,就像風陵客棧一樣。‍‍‍‍‍‍‍‍‍‍‍‍‍‍‍‍‍‍
當我們的孩子回憶起童年,她會回憶起“city walk”,午後的街道,陌生又熟悉的朋友,就像我回憶滾鐵環、打陀螺一樣,不同的內容,一樣的溫暖豐富。
如同郭襄會一次次記起風陵渡口,除了楊過,她多半也難忘那一次的圍爐夜話吧。
每每看到此處,真是恨不得給郭襄也安個小紅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