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瞭解的任澤平的二三事(兼論任澤平與但斌的口水戰)

從昨天(10月12日)傍晚開始,任澤平與但斌兩位財經大V的口水戰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就算金融圈之外的人也很好奇,紛紛轉發兩人的微博內容並從自己的角度進行點評。我與任澤平沒有私交,更沒有私仇;但是作為券商行業的前同行,我認識任澤平的無數前同事、前客戶,對他平時的研究觀點也比較瞭解,所以我對他應該還是有一點發言權的。
我覺得,任澤平和但斌關於“現在到底該看多還是看空”這個問題的口水戰,不是一個孤立事件,而是任澤平一貫“研究風格”的體現——從十年前他加入A股宏觀研究這一行開始,他就是這樣的,而且愈演愈烈。進一步說,任澤平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是近年來A股研究風氣的引領者之一,具備很強的代表性。任澤平和但斌的口水戰,看似很無聊、是一時意氣之爭,背後卻折射了很多深層因素。這就是我有興趣全面審視這件事情,並且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要想搞清楚現在發生了什麼,必須先了解過去發生了什麼,所以我們先從任澤平當分析師的歷史說起。他的發跡堪稱傳奇:2014年5月從體制內轉投券商,當年就新財富上榜,次年就拿下了新財富宏觀第一名!他不折不扣地吃到了2014-2015年那波大牛市的全部紅利,而且至今還在吃那波紅利的老本。具體而言,他一戰成名的原因有三條:
  • 堅決看多,而且時機湊巧。雖然A股分析師天然具備看多傾向,但是當年像任澤平那樣的“死多頭”是不多見的,畢竟市場都熊了三四年了,堅決看多的分析師基本都已經看錯過十幾次了。任澤平的幸運之處在於,剛入行、堅決唱多的第一時間,就迎來了波瀾壯闊的大牛市,給人一種“天選之子”的感覺,也增強了他本人的自信心。
  • 溝通風格剛猛,語不驚人死不休。“論對熊市的最後一戰”,“5000點不是夢”,“黨給我智慧給我膽”,“熊牛轉換,不換腦子就換人”,這些都是他白紙黑字寫到研究報告裡的(有些甚至是標題)。這麼剛猛的語言風格,在券商宏觀研究的歷史上堪稱罕見。任澤平還自稱“任戰熊”,給自己的團隊取名“戰熊團隊”,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戶的眼球。
  • 主動利用社交媒體擴大影響力。眾所周知,A股分析師的主要客戶是機構,機構一般不會根據社交媒體決定投資策略,所以分析師往往輕視社交媒體,只重視跟機構的小圈子交流。但是任澤平敏銳地意識到,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能夠形成浩大的輿論聲勢,從而間接擴大自己在機構當中的影響力。所以他高度重視經營社交媒體,事實證明也很成功。
公允地說,任澤平還是有水平的,例如他在2014年堅決看多股市的理論依據就是貨幣政策尤其是利率曲線的轉變。但是,A股宏觀和策略研究領域堪稱藏龍臥虎,有水平的人很多:前有高善文、程定華、管清友,後有姜超、郭磊、荀玉根,等等等等……沒有一個人的崛起像他這樣迅猛。在短短一年多之內,他既實現了“上位”(新財富摘得第一名),又實現了“出圈”(成為微博財經大V),就算不是後無來者,至少也是史無前例的。研究水平只能用來打底,真正的成功原因應該還是我上面提到的三條。

2014-2015年的重大成功,使得任澤平更加自信,卻也埋下了衰落的伏筆。第一,他因為當“死多頭”而上位,此後也堅持“死多頭”思維,直到2016年仍在全面看多股市。這直接導致了他的“天選之子”光環破碎:機構和散戶都發現,他比同行高明不到哪裡去,當初的預測成功更像是機緣巧合而非能力使然。嚴格地說,直到今天,任澤平還堅持著十年前的“死多頭”思維,本次和但斌的爭吵只是這種思維的一次集中體現罷了。

第二,隨著名聲上漲,任澤平的溝通風格愈發激進,甚至向機構客戶發出了“幹!往死裡幹!還沒到高潮!”的豪言壯語。這種語言風格引發了主管部門的注意,此後各地證監局都要求管轄下的券商“注意研報措辭”,不得使用過度誇大、容易引發爭議的語言;券商合規部門對分析師的言論也是越盯越緊,2015年的好時光一去不復返了。在這種環境下,任澤平於2017年底選擇離開券商加入恒大,也就可以理解了。
附帶說一句,任澤平的一個常用人設是“自稱財務自由”。2016年,我在深圳一家基金路演時,對方研究員告訴我:“昨天任澤平剛來過,跟我們基金經理觀點不合,基金經理說了他幾句。他回答說,我根本就不把你放在眼裡,反正我早就財務自由了!”我沒有親眼目睹其事,無法確保其真實性;但是任澤平應該確實喜歡自稱“早就財務自由了”,這一點得到了多個朋友的驗證。直到今天,任澤平在短影片和直播當中還動輒自稱“財務自由”,甚至“A股最早實現財務自由的宏觀分析師之一”,這已經成了他的一個標籤。

這個標籤有些奇怪。首先,基金經理是否贊成你的觀點,跟你是否財務自由有何關係?如果一個“財務自由”的人就不能被質疑了,那麼馬斯克、特朗普發的推特豈不是無人能質疑?其次,“早已實現財務自由”的人為何要在券商打工,後來為何要直播賣生髮水呢?當然,一個人純粹出於興趣去做宏觀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個早已成名且財務自由的經濟學家,純粹出於興趣去賣生髮水,就有點不太好理解了。不同的人對“財務自由”有不同的定義,但一般人會認為,“財務自由”的標誌是不缺錢花、不在乎三瓜倆棗的小錢。無論是當初在券商的時候還是現在,任澤平的實際行動似乎與“財務自由”相去甚遠。為什麼他還要堅持這個明顯不真實的標籤呢?

我覺得,“財務自由”一方面是任澤平用於賺錢的工具,記得他在社交媒體上賣書賣課的時候,就經常以“財務自由的分析師教你如何實現財務自由”為賣點,雖然很多人會半信半疑,但總歸有一些人會相信。另一方面,“財務自由”也是拿來吵架的工具:眾所周知,當代人吵架時最喜歡攻擊對方“混得不好”,你的房子沒我多、銀行存款沒我多,那你就是錯的、我就是對的,你的那些錯誤觀點完全來自因為失敗而導致的心理扭曲!任澤平先佔領“財務自由”這個制高點,就相當於在論戰當中立於不敗之地,不管是基金經理、媒體還是微博網友都很難使其破防。這恰恰體現了他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對社交媒體口水戰的豐富經驗!

任澤平在恒大的三年多,我們暫且略過不談,因為我在房地產行業沒有什麼朋友,並不直接瞭解他當時的表現。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任澤平並不是像坊間傳聞一樣,“被許家印忽悠虧了錢”,才回到券商的。他迴歸券商,應該還是因為券商離市場更近、更符合他的資源稟賦。然而,2021年的證券業的管理已經比2017年嚴格了很多,首當其衝的就是對社交媒體的管理:分析師想要在社交媒體上自由發言乃至變現,已經變得十分困難了,有些情況下還要報請當地證監局批准。彼時彼刻,任澤平的“網紅”身份已經大於他的“分析師”身份,要如何實現兩全其美呢?於是就有了“東吳證券外包首席經濟學家”這個解決方案。

“外包首席經濟學家”乃至“外包首席策略師”,任澤平其實並不是第一個例子。宏觀和策略研究是典型的“外部性”非常強的領域,媒體關注度很高,很容易造就網紅。微博和抖音上粉絲超過百萬的網紅分析師,一大半都來自宏觀和策略研究領域。對於他們而言,在券商正式任職意味著更嚴格的合規,不符合自己的核心利益(何況券商作為市場化機構也沒有鐵飯碗的“編制”),反而是以編外人員身份合作更加自由。任澤平的倒黴之處在於,剛剛以編外人員身份重返券商一年,證券業協會就發文叫停了“外包首席經濟學家”,使得他從此徹底離開了券商這一行。有人猜測,或許正是任澤平重返券商之後過於吸引眼球、引發了太多爭議,才促使證券業協會做出了上述決定——確實有這個可能性。

從經濟角度看,離開券商對任澤平並不算特別大的損失,他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在社交媒體上補回來。他真正的危機在於進入影片和直播時代之後,逐漸喪失“網感”,變得老氣橫秋,從當初的引領時代變成落後於時代。我的一位在短影片平臺做運營的朋友就對我感嘆:“任澤平在影片時代的溝通方式是錯誤的。”這位朋友的具體觀點如下:
  • 在影片和直播出鏡時,任澤平顯得非常緊張、“端著”,與文字時代的大開大合、揮斥方遒形成了鮮明對比。與其他財經大V,例如吳曉波、羅振宇乃至劉潤相比,任澤平的颱風明顯差一些,給人的感覺更像上個世紀的電視臺演講風格。
  • 任澤平非常想迎合年輕受眾,但他主講的話題,例如放開生育、房產稅等,恰恰又不是年輕人關心的,更像70後至80後群體關心的。一邊採取面向年輕人的“輕鬆活潑”的形式,一邊講著面向上一代的話題,這種割裂感只會導致兩邊不討好。
  • 賣生髮水這件事嚴重影響了任澤平的內容調性和人設。作為財經大V,賣書賣課是大家可以理解的,賣生髮水又算什麼?至於在微博上公開呼喚王興試用自己的生髮水,更是形同自黑。任澤平發表過的所有爭議性言論加起來,人設摧毀作用可能都比不上賣生髮水。

上面這些是站在“溝通形式”或曰“大眾傳播形式”角度的分析。我還想補充一些對於“內容”或曰“研究質量”的分析。任澤平畢竟是個“專業大V”,其立足點在於研究的專業性,至少是相對於其他社交媒體大V的專業性。“專業大V”的出圈,是基於對專業內容的深入淺出的傳播,而不是丟掉專業性、去跟那些娛樂大V爭奪泛娛樂市場。在北美,最典型的案例是CNBC的王牌主持人Jim Cramer,此人說話風格也很剛猛、上躥下跳,但還是有專業研究功底的(畢竟曾任職於高盛),在與上市公司CEO直播連麥的過程中屢屢能提出切中要害的問題——這才是他能屹立二十多年的根本原因。在國內,兼顧專業性和傳播性的大V也不在少數,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他們都是任澤平現成的學習物件。

可是過去兩年多,任澤平給人的感覺是越來越不專業,沿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道路一直走到黑。例如2022年5月,他高調宣稱“現在不買新能源等於二十年前沒買房”,當時恰好就是A+H股新能源板塊的一個歷史高點!這固然是A股整體萎靡不振導致的,但任澤平自己是宏觀研究出身,難道對當時的大市就沒有最基本的認知嗎?何況,從財經常識看,“買房子”和“買(新能源)股票”的性質也存在根本區別,把兩者混為一談不但是危險的,而且是搞笑的。難道科班出身的任澤平意識不到這一點嗎?

整個2023年,任澤平一直在宣傳“新能源是萬億規模賽道”“今年A股一定有機會”等觀點——直到2023年二季度還在這麼說,那以後的A股(包括但不限於新能源板塊)表現如何,毋庸贅述。看起來,這秉承了他一貫的“死多頭”風格,可是不要忘記:2015年任澤平當“死多頭”的時候,有一套比較完整、可以自洽的經濟學理論作為基礎;2023年卻只剩下一堆空洞的口號,例如新能源是國之重器、是現代製造業的制高點、是中國經濟“換道超車”的最佳依託,等等。換句話說,2015年的任澤平是任澤平本人,2023年的任澤平更像是李大霄。

事實上,李大霄不失為一個券商分析師轉型的成功案例:當年他也是寫過投資框架書籍、認真去機構客戶做路演的,可是在多次預測失敗(尤其是“鑽石底”淪為笑柄)之後就開始擺爛,只要流量、不要專業性,反而上升為全網最大的“財經娛樂大V”之一。問題在於,任澤平的性格不適合模仿李大霄——李大霄可以憨態可掬地敲鑼打鼓、裝傻賣乖,任澤平則只適合西裝革履、一本正經的精英做派;李大霄面對網友的唾罵可以視而不見、唾面自乾乃至自黑,任澤平則秉承著他一貫的戰天鬥地精神,對誰都要懟回去,不懂得“黑粉也是粉”的真理。於是任澤平陷入了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他的專業性已經在喪失了,卻沒有換到流量端的足夠回報。或許正是這種窘境導致的焦慮,催化了這次與但斌的口水戰。
對於9月下旬開始的本輪牛市,任澤平顯然是寄予厚望的:它不但符合他從2022年以來一貫的看多型度,還符合他自從出道以來一以貫之的“死多頭”風格。稍有常識的人就能理解,財經大V最期盼的就是一場大牛市,哪怕是2020年的那場小牛市也讓無數微博股神、雪球股神賺的盆滿缽滿對於早已成名的任澤平而言他肯定希望自己能成為本輪牛市的“旗手”,重振2015年的雄風,徹底掃清過去多年社交媒體圍繞自己的爭議。

稍有常識的人同樣能理解,任何時候市場上肯定少不了看空的人,熊市如此,牛市也如此。牛市究竟能不能持續,不是由“唱空”的人決定的,而是由經濟基本面、貨幣政策和綜合市場情緒決定的。但斌也是成名已久的私募基金經理兼財經大V了,他發表一些看空的言論是正常的。鑑於任澤平以牛市“旗手”自命、高調發表了大量看多言論,但斌對他進行一些反駁吐槽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跟任澤平一樣,但斌也是性情中人,歷史上也一貫爭議不斷(相信很多人還記得他對王老吉和茅臺發表的驚世駭俗的言論)。直到這裡,形勢似乎還算正常,無非是微博上無數次關於A股後市走向的爭論之一罷了,甚至都不一定上得了熱搜。

真正讓事情變味的,是任澤平的二次回應:他公然把但斌等唱空者打成“吃飯砸鍋者”,甚至宣稱其行為已經逾越了底線。在此援引他的原話:

“有的人在這個時候唱空、看空,是怎麼想的?吃中國人的飯,砸中國人的鍋?……看空股市也就算了,還看空中國經濟和宏觀政策,眼裡只有別人家的經濟和股市好?”
“在國家積極救市救經濟的背景下,高調唱空中國市場、經濟和政策,良心不痛嗎?……在這個關鍵時候,踏空股市也就算了,唱空中國市場、經濟和公共政策,我完全反對,這是底線問題、原則問題。
“股市一調整,你幸災樂禍,公開唱空中國經濟和公共政策,不真誠,不誠實,缺少基本的底線。總之,還是希望能回頭是岸,悔過自新。”
總而言之,任澤平認為看空股市是“吃飯砸鍋”,“底線問題、原則問題”,應該“回頭是岸、悔過自新”。與此同時他還認為,“拿著中國人的錢去炒美股”也是值得譴責的行為,炒美股的同時還看空A股更是“毫無底線”。看著這些熟悉又陌生的語氣、似曾相識的措辭,我不禁意識到了,任澤平現在的仿效物件恐怕不是李大霄,而是某幾個抖音和B站的“國際問題大V”(名字就不點了)……同時我也深感慶幸,看樣子我的朋友圈還是比較有底線的——過去幾個星期,朋友們固然時常互相諷刺“踏空了”“被套牢了”,但還沒有一個把看多看空問題上升到“底線問題、原則問題”層面的,在做人方面比任澤平還是強一些的。
我還必須指出:在這件事情上,任澤平再次暴露了自己落後時代的弱點,因為把看多看空視為“底線問題、原則問題”,已經是2021年以前流行的版本了,現在不流行了。就我自己的觀察看,自從本輪牛市啟動,不論在朋友之中還是社交媒體之上,大家最關心的還是自己能不能解套、能不能賺錢,最多再關心一下股市的財富效應能否反過來刺激實體經濟;至於中國經濟和股市是不是比美國更好,看多看空是否代表了所謂“國運”問題,關心的人已經很少了。這很容易理解:經過多年的“宏大敘事”洗禮,從專業投資者到散戶,大家已經疲了,知道這一套帶不來真金白銀。現在微博和抖音上最流行的,不是“換道超車”“國運線”,而是“這影響我下個月的工資單/銀行賬戶嗎”?
當然,出於樸素的利益考慮,大部分人還是希望看多的。如果任澤平想徹底駁倒但斌,論據其實不少(而但斌本人的小辮子也不少),方法很多。把姿態擺低一點、態度誠懇一點,多講點事實和資料,站在理論角度分析現實,最後再拔高到“希望中國股市讓所有人賺錢”——這個論證過程就很圓滿了,甚至我都能幫他寫一個。可是任澤平偏不,偏要在宏大敘事的道路上走到黑,先是上升為“良心問題”,最終上升為“底線問題”,這就有點……
怎麼說呢?在歷史上,任澤平對A股宏觀研究還是有一點貢獻的。我們大家都真誠地希望任澤平珍惜自己的經歷,不要把這一點貢獻也丟掉。
另外,任澤平繼續研究A股或許是可以的,但建議他不要再像某些抖音、B站“國際問題大V”那樣討論美股,尤其是人工智慧、晶片等問題,因為那明顯超出了他的認知範圍之外。人貴有自知之明,把自己的能力圈守住就很不容易了,盲目“擴圈”的結果就像我上文提到的那樣——既損失了專業性,又沒有在流量端爭取到確實的回報。
本文沒有得到任澤平、但斌或其同行和競爭對手的任何資助和背書。
本文列舉的任澤平研究觀點均有書面報告或其本人出鏡的影片作為證據,絕無編造或誇大之處。有興趣者可以按圖索驥,尋找其觀點原文及上下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