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人物|任澤平:當下應鼓勵生育率

出品 | 鳳凰網問渠人物
採訪 | 陳婷婷

       攝影 梁成  清鵬

“人口因素十分重要,是長週期、慢變數,勢大力沉。”在2024年最新出版的《大國人口》一書中,作者知名經濟學家、澤平宏觀創始人任澤平以此為起筆。
據《中國人口形勢報告2024》統計資料,2023年我國人口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總和生育率1.0左右,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倒數第二。基於這個背景之下,任澤平團隊呼籲應加大力度放開並鼓勵生育。
人口在中國經濟長週期及結構轉型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問題宏大,卻已經在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最直觀的體現,是在多種論斷中,近年來的房地產市場消費慾望不足,房地產企業頻繁出現流動性危機,人口問題都被描述為問題背後的“基本面”。
樓市之外,人口變化又會對消費、股市、債市等等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帶來什麼影響?應如何預防和應對撲面而來的人口危機?
為此,鳳凰網《問渠人物》與任澤平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談,圍繞當前少子化、老齡化、不婚化三大困境,探討房地產、地方化債、股市的破局之道及趨勢。
以下是部分採訪實錄:
#01
中國人口面臨老齡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趨勢
鳳凰網:我們關注到您的新書《大國人口》,直擊當前熱點話題——人口。在您看來現在我國人口問題是怎樣的現狀?
任澤平:中國人口有三個趨勢:老齡化、少子化、不婚化。
老齡化和少子化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兒童少了老人多了,中國老齡化的速度和規模應該是空前的。中國的生育高峰是在1962~1976年,70年代末我們實行了計劃生育單孩政策,生育率就斷崖式下降。
1962~1976年,我們總和生育率大約是6左右,當時出生的這一批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很大,是我們的人口紅利,但這一批人正好在未來的5~10年加速退出勞動力市場,開始進入老齡化。
中國未來的老齡化有多嚴重?根據測算,再過二三十年,大約2050年到2060年,中國人口的1/3 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什麼概念?我們會比日本的老齡化還要嚴重。日本現在65歲以上人口大約佔29.3%。
第二個少子化,現在中國的少子化已經非常嚴重。2023年生育率是1.05。美國的生育率是1.8,法國大約也是1.7~1.8,英國、德國大約是1.6,而日本的生育率是1.3。我們比歐美國家的生育率低了50%,比日本還低了20%,少子化生育率在全球排倒數第二。
第三是不婚化,現在離婚率上升,結婚率在下降,年輕人不願意結婚,更不用說生孩子了。
鳳凰網:這三大人口趨勢,目前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了嗎?
任澤平:我們對人口問題的嚴峻性還沒有形成共識,如果你真的估計到它的嚴峻性,你一定會下決心去改變。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的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太高了,中國的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二,中國的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全球正數第二,換句話說,我們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但是全球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最高的國家。
所以才要呼籲降低生育成本,要發錢。
鳳凰網:現在解決問題的視窗期還在嗎?
任澤平:最早我們呼籲放開生育,呼籲放開三孩,當時爭議還比較大。五六年前呼籲放開生育,大家的擔心是一放開會不會出現人口大爆炸?其實這些擔心根本不會存在,但如今再不放開就晚了。
鳳凰網:在社交媒體上,很多90後00後對“鼓勵生育”存在一定的抗拒。
任澤平:生孩子不要指望90後00後,要指望70後或者80後。90後00後一出生就是獨生子女,70後或是80後,他多少有大家庭的觀念。
鳳凰網:人口問題對於國家是筆“大賬”,但每個個體也有自己的“小賬”, 此前有專家呼籲向“不婚不育保平安”此類言論宣戰,是不是意味著這兩個賬本挺難算一塊去? 
任澤平:所謂“不婚不育保平安”更多的是表達一種無奈,我們的婚育成本太高了。
剛才講的中國生育成本在全球排第二,我們現在沒有生育補貼,普惠的托育服務是一個空白,還面臨著高房價的困境。
如果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像北歐一些國家的生育率都得到了反彈。在中國,我們對於二孩三孩的家庭進行補貼,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因此,我認為“不婚不育保平安”喊出了這一代年輕人的無奈,同時也是對公共政策積極解決問題的一種呼喚。
(任澤平接受鳳凰網《問渠人物》專訪)‍‍‍‍‍‍‍‍‍
#02
人口是問題之源 房價是成本之源
鳳凰網:高房價和生育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
任澤平:房價過高抑制生育,它也屬於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因為房價是所有成本之源,我們生活生產辦公都跟房價有關,我們買個菜,菜市場租的攤鋪也都是有成本的。
鳳凰網:也有人認為,近年來地產下行,其背後根本原因也是人口紅利的退潮。
任澤平:我講過一個觀點叫“房地產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和長期看人口”,我們會出現大量房子過剩,這會直接影響經濟增長、就業甚至金融風險。日本有前車之鑑,失去了30年。
但人口問題大家以為隻影響房地產嗎?沒有年輕人了,你的創新會下降。比如說在發達國家,美國的創新活力很強,因為美國生育率到現在還能達到1.8,而且它有大量移民,基本都是年輕人。
再看歐洲,大家說歐洲已經是老去的歐洲,歐洲這麼多年在技術方面,從新能源到人工智慧都沒有很大的貢獻。中小企業不活躍,翻來覆去幾十年就是那幾個老牌的大企業,它沒有誕生新的偉大企業。
中國過去誕生了一批,從當年的海爾、海信、美的,後來的聯想、阿里巴巴、騰訊,這些年字節跳動,誕生了一批批偉大企業,為什麼呢?是因為中國1962~1976年的這批嬰兒潮還在。當這批嬰兒潮老去以後,中國的創新靠誰?
我們會面臨一個可能比日本還嚴重的老齡化、少子化社會,更重要的是我們未富先老,日本人均GDP已經到六七萬美元,我們人均GDP只有1萬美元。
所以我們要一起努力,形成社會共識,來推動一些改變。有句話調侃說“在發錢還是發券之間選擇了發文件”,光喊口號是不行的。我們對鼓勵生育的很多政策落地不及預期。
鳳凰網:如果中國的人口還是持續下降,是否意味著房地產未來都將呈收縮趨勢?曾經的18萬億是不是就會成為歷史絕唱?
任澤平:這是一個好問題。房地產長期來說還是跟人口有關,人才是房子最根本的需求。如果沒有人,它肯定過剩,甚至是泡沫。那麼現在來看,18萬億的銷售額已經成為歷史絕唱,它肯定是一個峰值了。
當然重點是未來。我們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加速到來,如果這個局面不能得到根本的扭轉,不僅是房地產,鋼鐵、家電、玻璃、水泥等等都會遇到它的歷史峰值,都可能面臨著漫長的下行週期,整個經濟向下是沒有底的。
鳳凰網:也有觀點認為房地產還存在結構性機會,從“有房住”到“住好房”,剛需變成改善,來支撐房地產的第二增長曲線。
任澤平:首先它是一個總量放緩,另外是結構分化。
總量放緩,從剛需變成改善型需求為主,但如果說未來我們透過改善型需求來拉動房地產增長,這是一個偽命題。
因為整個需求都在大幅下降,結構性的改善只能說是區域性的最佳化調整。如果人口問題得不到解決,房地產大勢向下,深層次經不起推敲。
第二個是區域分化,中國人口峰值已經出現了,那麼未來人口往都市圈城市流入。
中國20%的城市人口還在增長,主要靠流入,但這些城市的生育率也不行,人口增長主要靠從別的地方遷過來。
而80%的城市面臨著人口停滯、流出,那些城市面臨著漫長的巨大的去庫存壓力,這就是“房地產長期看人口”。
鳳凰網:當前,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被重申,政策組合拳如放開限購、降低利率、政府收儲等落地。在您來看,目前的手段“打到七寸”了嗎?
任澤平:這一系列的組合拳,對中國經濟的止跌回升會起到一些作用,但是應該叫“乍暖還寒”,它只是初步見效。房地產調控都沒有抓到問題的關鍵,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房地產問題的關鍵,一二線城市高房價,三四線高庫存,根源是人力錯配。
我們有這麼大的國土面積,為什麼就導致了一二線城市房價奇高,我們缺地嗎?這個跟土地財政有關,賣高價地以後,麵粉貴了,麵包會變貴。
一線城市高房價有沒有可能解決?當然可以。技術上,比如跟人力掛鉤。北京為什麼房價高?價格是什麼?是供求的結果,需求多、人多,但是房子供給不足,肯定高房價。那麼北京的房子,供給增加一倍,房價肯定下去了。
再看東北、西北,一些低能級城市,庫存過剩。
以前國土規劃要區域均衡發展,但是區域均衡發展在經濟學上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我們違背了經濟規律,就付出了代價。
土地指標是給人服務的,應該跟人力掛鉤。人口往大城市流入,那就給它供地;人口從小城市流出,就別給它供地。供求平衡了以後,就不可能存在這邊高房價那邊高庫存,這一定是政策出現了重大失誤所帶來的。
人力掛鉤,房價就穩住了。房價穩住以後,大家幸福指數就高了。
(任澤平接受鳳凰網《問渠人物》專訪)
#03
拿出3萬億支援生育,影響將遠超10萬億化債
鳳凰網:那麼您認為接下來政策會向哪方面發力呢?
任澤平:我認為應該繼續降息,房地產調控力度還可以更大一點,一線城市就可以全面放開。
調控要緩,救市要急,出手要快,出手要重,信心比黃金重要。
我們能拿出10萬億來化債,能不能拿出3萬億來支援生育?我認為3萬億支援生育,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遠遠超過10萬億化債。用3萬億做生育補貼,至少可以帶動6萬億的消費。孩子的教育、生活消費,它有一個很大的乘數效應。
還有要提振民營經濟信心,堪稱10萬億刺激。我們要放水養魚,休養生息,減輕稅費,放松管制,提振企業和居民的信心。
鳳凰網:您剛才提到10萬億地方化債資源落地,這個數字規模是否符合預期?對樓市的提振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嗎?
任澤平:現在大家很關注化債,是6萬億、10萬億還是12萬億,其實它是一個6+4+2的組合,新增了6萬億額度化解隱形債,再拿出4萬億專項債,還有棚改2萬億,6+4+2一共是12萬億。
化解地方隱性債務這個規模還是挺大的,值得點贊,體現了政府公共部門的專業和勇氣,這個規模在歷史上都是空前的。
當然這還不是問題的重點,化債不應該是簡單化地方政府的債,現在企業債務壓力也很大。
我認為化債要有一個優先順序,優先償還企業的債務。企業拿到錢,可以給工人發工資,企業才可以去做投資,工人才會去消費,我們國民經濟就活了。
鳳凰網:您在2014年9月2日寫的《論對熊市的最後一戰》,預測“5000點不是夢”,伴隨A股在2015年一路高漲突破5000點,這也讓您一戰成名。到現在剛好過了10年,您現在對A股的預測是什麼?
任澤平:好漢不提當年勇,預測是一方面,最重要是把握規律。
我提出一個觀點,“房價和股價,短期是貨幣的晴雨表,長期是經濟的晴雨表,最終是信心的晴雨表”。
股民有信心肯定買股票,房子也一樣。我有信心覺得未來會更好,房價也會漲,中國經濟也會好,大家肯定去買房子。為什麼現在房地產市場不好,核心還是信心問題。
(任澤平接受鳳凰網《問渠人物》專訪)
#04
要相信時代整體向前
鳳凰網:您在去年的年度演講中提出“悲觀者正確,樂觀者前行”,在當前形勢下,悲觀、販賣焦慮更像一種潮流,年輕人對未來應該怎樣保持樂觀?
任澤平:人還是要往前看,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提升自己的技能,調整自己的心態,提升自己的認知,把自己變得更好。
鳳凰網:您之前提到我們處於一個大變革、大轉型的時代,人工智慧、新能源兩大發展趨勢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很多人預測,未來70%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替代,尤其是基礎性的、重複性的崗位會消失。您怎麼看這個問題?未來的企業和個人有什麼機會?又將面臨哪些風險?
任澤平:人工智慧的趨勢已經形成了,就跟當年網際網路一樣,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順勢而為。你要對抗它,你也阻止不了它的技術進步。人工智慧,浪潮已至。
人工智慧會替代大量行業,最重要的是你不一定會被人工智慧替代,但你一定會被會用人工智慧的人替代。
鳳凰網:我們注意到您今年的年終秀演講題目是點燃希望·再出發,這背後有怎樣的思考?年終演講這件事對當今社會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
任澤平:辦這場年終秀我希望達到三個效果,第一個是到年底給大家打打氣。
過去這一年大家也都不容易,無論企業好差,個人快樂還是悲傷,到年底了大家總需要打打氣。所謂的悲觀者正確、樂觀者前行,世界終將屬於長期樂觀主義者,所以叫“點燃希望·再出發”。
第二,雞湯是要喝兩口的,但也不能都是雞湯。希望能夠幫大家看清未來的趨勢,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產物,你所謂的成就都是時代給機會,就是順勢而為。我們這個時代發生了什麼變化?未來的趨勢是什麼?我們怎麼抓住這些機遇再出發,這是我想達到的第二個效果。
第三,希望達到“三個滿意”,老百姓滿意,企業家滿意,國家滿意。老百姓滿意,老百姓覺得喜聞樂見,挺接地氣兒;企業滿意,聽完之後很受啟發;國家滿意,很正能量。要達到這三個滿意,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我會努力的。
鳳凰網:在您身上有很多標籤,學者、網紅經濟學家、連續創業者、情感博主、雞湯作家,以及生物科技行業的老闆,借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六邊形戰士、斜槓青年,您比較能接受哪一個?
任澤平:我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一個手藝人。
我做了20年經濟學研究,就是一個經濟學手藝人。情感博主這是自嘲,玩笑話。我這個人比較真誠,不喜歡裝。
人生短暫,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做生物技術企業,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挑戰,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探索,人生就是一個旅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