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0日,特朗普戲劇性地宣佈,暫停對全球數十個國家徵收高額關稅的做法,將關稅維持在10%的水平。
而針對中國的關稅,他口頭宣佈再次加碼,疊加前三輪,達到了被稱為“關稅霸凌”的125%。

| 當地時間4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發文,宣佈將對華關稅上調至125%,但宣佈對其他國家暫停徵收90天關稅。
“加得無感了”“加到54%的時候,就沒利潤了,後面再加多少都沒關係了”……在一個聚集了外貿人的討論群裡,一些聲音開始對每天一覺醒來就上跳的關稅數字感到平靜,群內討論也越來越少。
對等關稅生效前後,鹽財經詢問7位不同行業的中國外貿人對關稅政策的反應,以及觀察上市公司在投資者公告裡的回應——他們涉及跨境電商、傳統外貿,所出口的商品大多位列中國對美出口十大品類。
即便他們無法反映中美貿易的全貌,但仍是真實的寶貴的聲音。
出乎意料的是,即便對岸來勢洶洶、關稅朝令夕改,中國外貿人沒有外界預想中的集體驚慌和巨大波動。
或是因為“不做美國市場”未受影響,或是“短期還看不出來”,或是提前做了些準備應對短期衝擊,又或者認為高關稅衝擊的影響力,“有,但可控”。風暴之中,他們想得更多的是,怎麼做好眼下的生意,觀望風向、開拓新的市場。
這種相對平靜、靜觀其變的心態,和大洋彼岸的股市震盪、街頭抗議形成鮮明的反差。

外貿人,一邊觀望,一邊漲價
張晨是珠三角一電單車工廠老闆娘。這3天以來,她已經記不清出口美國的關稅加了多少輪。她必須拿筆記下來,才能弄明白不斷變化的關稅數字,將怎樣影響她的生意和利潤。
在賣車上,她家工廠靠兩條腿走路,一邊是在跨境電商平臺上開店,自產自銷,一邊也接受海外客戶定製,按需生產。其中,約6成要賣到美國。
張晨家入門級產品的客單價約為300美元,現有生產部分的毛利率雖僅有13%,但面向歐美銷售,基本上是按出廠價翻數倍銷售,足以對沖關稅。但為保持利潤,張晨做好了漲價的準備。
“我們跨境電商自主銷售這一塊目前沒什麼影響,因為價格我們是可控的。”張晨告訴鹽財經。更重要的是,因為提前聽到關稅可能上漲的風聲,上個月,張晨就已經大量向美出口備貨,“目前的(海外倉)庫存還足以支撐兩三個月的銷售”,對利潤影響不大。
“美國客戶定製的那部分訂單,我們也不敢出太多貨。這周我們也就只出了一條櫃子(注:運輸集裝箱貨櫃),平時的話每週都有出個三條。”張晨趨於保守,觀望形勢。

| 洛杉磯港,一輛卡車經過中國海運集裝箱。
她盼著再過一兩個月,根據新的需求回撥產量,維持工廠運轉。這樣的生產調整,是她做外貿的常態。張晨擔心的,只是漲價之後,客戶購買慾望會下降;同時,她希望同行不要內卷打價格戰,擠壓本就微薄的利潤。
不同於張晨是源頭廠家,茅鑫是經銷商,做鞋服類跨境電商。眼見特朗普威脅的關稅一路加高到104%,他始終反應平淡:“影響有一點,但不大……大不了提價。”
茅鑫銷售的鞋服平均客單價為30美元,漲價並不明顯到足以讓美國消費者敏感。因此,他並不認為加高關稅會很快侵蝕他們的利潤。尤其在複雜的海關係統裡,對於貨物價值的界定一直是一個難題,也存在低於貨值進行申報的空間,行業內低申報行為很普遍,高額關稅能否實際到位執行等都是問題。
不只是張晨和茅鑫,許多賣家都把“漲價”作為首選應對之法。
白宮4月8日更新公告稱,5月2日起,來自中國的小額包裹(注:貨值在800美元以下的包裹)不再享受免稅待遇,關稅從30%提高至90%,通關需繳納其貨值90%的金額或定額75美元的關稅,6月1日之後再升至150美元。這被認為將極大衝擊跨境電商及其背後利潤微薄的中國賣家。
4月9日,跨境電商服務平臺“雨果跨境”發起的一項賣家調研資料顯示,有48%的跨境電商賣家在觀望是否漲價,42%的賣家已經透過漲價來應對關稅成本。超過58%的賣家將產品漲價幅度控制在10%—50%。但也有賣家計劃,把手頭存貨賣完就關店,或是轉去非美市場。

| 截至2025年4月10日17時18分,跨境電商服務平臺“雨果跨境”發起的一項賣家調研。
除了小微企業,上市公司也在漲價。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工具企業上市公司,經營範圍涵蓋多箇中國對美出口重點品類。
4月3日,巨星科技答覆投資者說:“在昨晚的關稅發生後,我們的反應是第二天就開始漲價,預計很快能看到全行業漲價的行為發生。2019年的25%關稅已經透過漲價的方式消化掉,今年被徵收的累計54%的關稅未來也將透過漲價的方式來消化。”

加高關稅成本≠出口方買單
特朗普以關稅先發制人,但一個問題需要理清:關稅的成本最終由誰買單?
常識告訴我們,成本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但前期,出口方是否處於完全弱勢的地位呢?
某物流龍頭企業子公司負責人文亮對鹽財經解釋,關稅政策的變化,肯定會對出口方和進口方帶來成本變化,但關稅成本卻不一定原封不動地都轉嫁給消費者,或由出口方分擔。
以張晨為例,她和批次採購的美國客戶的貿易方式在業內叫FOB模式,特點是,由買方負責派船接運貨物、處理後續事項。在這個過程中,承擔關稅的通常是買方,並不會直接增加中國賣家的成本。文亮說,歐美國客戶多以FOB作為貿易方式。
然而,一名外貿從業者收到美國客戶郵件,詢問降價20%—25%的可能性,並希望轉成由賣方承擔包括關稅在內的更大責任、費用、風險的DDP模式。
文亮解釋,進口方也會考慮加徵了高額關稅、成本上漲,倘若全部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若無法承受,就會重新考慮是不是要繼續現有采購,產品競爭力是否還存在,有沒有同等質量的更優替代品。這時,買方就有了壓價的空間,要求賣家分擔新增成本,乃至暫緩出貨或取消訂單。
最終結果往往是,消費者承擔部分漲價,進口方與出口方也會分擔一部分成本,讓渡利潤。
“這樣,生意還能繼續做下去,貿易還能繼續進行,供應鏈就仍然存在。”文亮說,“表面看起來是中國出口方受損了,但是最後不一定,進口方也會受損,消費者也會受損。”
關稅戰,沒有贏家。
4月6日,在對等關稅生效前,一位在紐約生活的中國人英子告訴鹽財經,許多家庭主婦確實開始囤貨了。“怕漲價。”英子說:“類似於在車庫裡囤夠生活必需品。”

| 近期,美國華盛頓一家Costco開始大排長隊。
貨運航線的新冷暖映射出不久之後美國商超貨架的供應狀況。
張晨發現,中美航線的集裝箱艙位虛位以待。“以前提前兩個星期訂都不一定有艙位,現在9號了,15號的艙位直接就訂到了。”
“目前挺多客人退艙的。”4月9日,一位在廣東做美國航線的貨運代理人告訴鹽財經,不只是他,另一位在山東青島做美線的貨代,這些天也在忙著給客戶退艙。大洋彼岸,依賴現有庫存。
與全世界做生意的中國賣家,不會就此陷入絕境。“我已經把獨立站(注:跨境電商平臺)的美國市場關閉了,主攻非美市場。”一名賣家說,畢竟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僅佔中國出口總額的14.7%。

一次對世界觀的巨大沖擊
關稅,究竟是談判工具,還是要執行到底的永久性政策?
被問及這一問題時,特朗普回答得模稜兩可:“嗯,兩者都有可能,關稅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談判,因為除了關稅之外,我們還需要其他東西。”
在宣佈對等關稅的白宮檔案裡,特朗普這樣闡述自己的動機:“美國每年持續存在鉅額商品貿易逆差,導致美國製造業基礎空心化,抑制了我們擴大先進國內製造業產能的能力,破壞了關鍵的供應鏈……美國製造業產能的下降以其他方式威脅著美國經濟,包括製造業崗位的流失。”
4月8日,特朗普稱,他曾告知臺積電,如果不在美國建廠,就將面臨高達100%的關稅。
但在美國,也有分析指出,美國製造業有數十萬個空缺職位,工廠已經在努力尋找工人,要想在美國本土生產iPhone和汽車的零部件,更多工人將從哪裡來是一個謎。
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周方銀對鹽財經分析,美國過去鋼鐵汽車造船行業的萎縮,有很強的經濟理由,美國的工資水平太高,企業承受不起這樣的人力成本,勞動密集型的產品本來利潤就薄,在美國進行大規模生產沒有優勢,這才有了產業轉移。
然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產業轉移中的利益分配,也關聯著美國的財政赤字問題。美國政府2024財年預算赤字創200年曆史第三高紀錄,僅次於新冠疫情期間。
有意思的一幕是,在對等關稅出臺之後的第一時間,資產縮水最厲害的是矽谷巨頭,全球最富有的500人損失了5000多億美元,被稱為是突遭特朗普背刺。
而據公平稅收基金會的一份報告,以蘋果、亞馬遜、谷歌、meta為代表的“矽谷六巨頭”,在2011年至2020年這十年間逃避的全球稅收達960億美元。他們在低稅率或零稅率國家和地區開設分部、轉移利潤、少繳稅款,這些跨國企業的避稅手段讓巨頭實現了利益最大化,從而侵蝕了政府的稅收利益——這或許是特朗普連無人居住的島嶼也不放過加稅的一種可能性。
財政赤字本該是美國人的內部問題,但特朗普以關稅威脅,正在向世界轉移風險,索要好處,沒人知道終點在哪裡。

“其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也只佔我們的14.7%,對GDP增長的負面影響可能沒有那麼嚇人,但是它帶來的心理衝擊,對世界觀的衝擊,非常之大。全球範圍內,其他國家的經貿規模加起來遠遠超過美國,但特朗普能夠放大他的影響力,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他可以試探邊界,得隴望蜀。”周方銀認為,這種危險表現在:“即使有一天特朗普把他的政策撤銷,世界也回不到以前了,因為人們的預期改變了,世界這麼多年執行的邏輯,包括國際貿易執行的一個基本的邏輯被打破了。”
周方銀對鹽財經分析道,在此之前,美國是自由貿易的推手。從推動關貿總協定、推動多邊貿易談判開始,美國在全世界推動其他國家消除貿易壁壘,降低關稅,大家自願交易,沒人強迫,大家都能得到好處。
“現在變成一種看誰有實力,貿易之上,權力施壓,強迫交易,改寫了經濟學教科書裡面強調的互利共贏。”周方銀說,“貿易建立在穩定的預期之上,特朗普一下子帶來了巨大的不可預測性,如果沒有力量能夠約束住他,未來的世界會更加灰暗。”
4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釋出的《關於中美經貿關係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白皮書中寫道:
“中美貨物貿易差額既是美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必然結果,也是由兩國比較優勢和國際分工格局決定的。中國並不刻意追求順差。客觀認識和評價中美雙邊貿易是否平衡,不能只看貨物貿易差額……綜合考慮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本國企業在對方國家分支機構的本地銷售額三項因素,中美雙方經貿往來獲益大致平衡。美國對貿易伙伴採取的關稅等經貿限制措施,使原有成熟的全球供應鏈產業鏈被人為切斷,以市場為導向的自由貿易規則被打破,各國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干擾,傷害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人民福祉,傷害經濟全球化。中方始終認為,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