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婷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被稱作“未來之光”,它不僅能像傳統矽電池一樣發電,還能做成薄如紙張、可彎曲的形態,甚至能貼在衣服或窗戶上使用。然而,器件不穩定性成為限制其產業化發展的首要挑戰。
3月7日,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清潔能源材料與器件團隊侯宇教授、楊雙教授等人在《科學》發表最新研究,揭示了新型光伏不穩定性的關鍵機制——光機械誘導分解效應,提出石墨烯-聚合物機械增強鈣鈦礦材料的新方法,製備出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
經過嚴格測試,團隊製備的太陽能電池創下新紀錄:在模擬日常使用的強光高溫環境下,持續工作3670小時(約153天)後,仍能保持97%的發電效率。這是目前同類電池中最長的穩定工作時間,意味著實際應用成為可能。
團隊成員在測試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電效能。
目前,該技術已開始與企業合作試驗,一旦量產,建築外牆發電玻璃、可摺疊戶外充電毯甚至給手機充電的太陽膜都可能成為現實。
更多詳情
↓↓↓
海報製作:楊凱 王璠
編輯:王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