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全麻後也會“斷片”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聽到“喝酒喝斷片”的說法,意指在大量飲酒後,人們會對某段時間內發生的事件失去記憶。而在醫療領域,全身麻醉(全麻)過程中,患者也會出現類似的記憶缺失現象。這兩種看似不相關的情境,實則都揭示了酒精與全麻對大腦記憶功能的深刻影響。本文將帶您一同探秘這兩種情境下“斷片”現象的科學奧秘。
酒精與“斷片”
酒精,化學名為乙醇,是一種極易被人體吸收的物質。當酒精進入人體後,它會迅速透過胃和小腸進入血液迴圈,並穿透血腦屏障,直接影響大腦的功能。酒精對大腦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對記憶功能的干擾。
大腦中的海馬體是記憶形成與儲存的關鍵區域,尤其是短期記憶向長期記憶轉化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酒精能夠抑制海馬體的功能,干擾神經遞質的正常傳遞,從而導致短期記憶無法有效轉化為長期記憶。這就是為什麼在大量飲酒後,人們會出現“斷片”現象——即對飲酒過程中發生的某些事件失去記憶。
此外,酒精還會影響大腦的抑制功能,使人變得興奮、話多,甚至失去自我控制。當酒精攝入過量時,大腦會進入一種休眠狀態,無法正常工作,進而產生全面的記憶缺失。
全麻與“斷片”
全麻藥分鎮靜藥、鎮痛藥和肌松藥,鎮靜藥有一類是苯二氮䓬(安定)類藥物,例如咪達唑侖,可以透過與中樞神經系統中的γ-氨基丁酸(GABA)受體結合,增強 GABA 的抑制作用,從而產生鎮靜、催眠、抗焦慮和遺忘等作用。
在臨床上常用於麻醉前用藥、內鏡檢查、區域性麻醉輔助鎮靜等,在進行全麻時,給予患者咪達唑侖可以使患者在麻醉過程中處於鎮靜狀態,同時對檢查過程產生一定程度的遺忘,即使有發生術中知曉事後也回憶不起來,減輕患者的緊張和恐懼。
與酒精不同,全麻藥物引起的“斷片”現象是暫時的、可控的。全麻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速度較快,隨著藥物的逐漸代謝和清除,患者的意識和記憶功能也會逐漸恢復。因此,全麻引起的記憶缺失通常只發生在麻醉期間和麻醉剛結束時的一段時間內,並不會對長期記憶造成永久性損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全麻藥物本身不會直接損害大腦的記憶功能,但麻醉過程中的某些因素(如缺氧、低血壓等)可能會對大腦造成不良影響,進而影響記憶功能。因此,在進行全身麻醉時,醫生需要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徵,確保麻醉過程的安全和有效。
無論是酒精還是全麻藥物,它們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大腦的記憶功能,導致“斷片”現象的發生。然而,兩者對大腦的影響機制和後果是不同的。酒精引起的“斷片”現象往往與大量飲酒相關,並可能對大腦造成長期損害;而全麻引起的“斷片”現象則是暫時的、可控的,且通常不會對大腦造成永久性損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理性對待酒精和全麻藥物的使用,避免過量攝入酒精或濫用全麻藥物以維護自身健康和安全。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