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經合組織的調查,2021年美國人平均看醫生3.6次,在38個經合組織國家中屬於次數較少的。經合組織中人均看醫生次數最多的是韓國的15.7次,其次是日本的11.7次。

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市一家診所的醫生正在為病人檢查身體(照片:美聯社)
一個國家的人均就診次數由許多因素組成,比如健康水平、就醫方便程度、文化習慣、醫保、看病費用等。統計網站(Statista)的報道指出全球範圍內歐洲的醫療費用支出佔GDP的比例最高,而在所有經合組織國家中,美國政府在醫保方面的支出佔比最高。此外,美國的人均醫療費用也是最高的,醫療照顧暨醫療輔助服務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釋出的報告顯示,2023年美國用於醫療方面的人均開支為14570美元。由此看來,美國人雖然看醫生較少,但看病的開銷卻不少。
美國人為何看醫生次數較少?經合組織沒有給出答案。不過,美國人口普查局2012年公佈的《2010 年健康狀況、健康保險和醫療服務利用》(Health Status, Health Insurance, and Medical Services Utilization: 2010)的調查報告卻可以讓我們得知部分原因,報告指出美國人的看病頻率正在減少,2010年成年人平均看病3.9 次,低於2001年的4.8次。
根據該報告的調查,大多數美國人認為自己相當健康:近三分之二的人認為自己健康狀況“極好”或“非常好”。另外有24%的人表示健康狀況“良好”,而8%的人則表示健康狀況“一般”,只有2%的人表示健康狀況“較差”。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美國人自認為健康不錯,這可能是許多人較少看醫生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人均看醫生次數較低的重要原因。

阿拉巴馬州一家鄉村醫院候診室(照片:美聯社)
從報告中可以得知,在健康狀況一般或較差的成年人中,2010年的平均就診次數為11.6 次、健康狀況良好者的就診次數為4.2 次、健康狀況極佳或非常好的人就診次數只有2.5次。
一般來說,自我評價健康狀況好的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超過一半的兒童健康狀況極佳,而65歲及以上的人中這一比例不到十分之一。與此同時,看醫生的可能性也就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18至24歲年輕人中,有37%的人一年中根本沒有看過醫生,而65歲及以上者中這個比例只有 8%。
https://share.america.gov/zh/wild-geese-unveiling-america-19-americans-visit-doctors-less-than-four-times-annu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