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三十
去了哪裡

除夕,首先,祝福各位新春快樂!

農曆的歷法規則給人的印象向來是十分複雜,也就是這“調皮”的農曆曆法,竟然悄悄地在日曆上給我們抹去了大年三十。而如果你翻開日曆,還會驚訝地發現,不止是2025年,接下來連續五年都將不存在大年三十!

為什麼“大年三十”時有時無?農曆的歷法規則究竟是如何運轉?本篇推文不涉及複雜公式與推導,請耐心看完,相信你就會得到答案。
01

公曆與農曆
首先問一個看似不相關的問題:公曆、農曆、陽曆、陰曆,這四種曆法,有什麼區別?
說實話,在寫這篇推文之前,小編一直以為“公曆就等同於陽曆,農曆就等同於陰曆”【笑哭】,但實際上,卻不完全是這樣。
顧名思義,“公曆”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種曆法,“農曆”是中國祖先在農作中總結規律制定出來的一種曆法,這兩個是一種“功能性”的名稱;而“陽曆”指的是根據太陽執行的規律制定的歷法,“陰曆”所參考的則是月亮執行的規律,這兩個則是一種“定義性”的名稱。
先說結論:“公曆”也稱“太陽曆”(簡稱“陽曆”),而“農曆”則是一種“陰陽合曆”。

年、日、月

我們知道,太陽是一顆恆星,地球是太陽系中的行星,地球一邊繞太陽公轉,一邊自轉。因為自轉,於是有了日出日落,一個週期是“一日”;因為公轉,於是有了春夏秋冬,一個週期是“一年”。

地球自轉 | 圖源:jingyan.baidu.com

地球公轉 | 圖源:baike.sogou.com
與此同時,作為衛星的月球受到地球的萬有引力,一邊繞地球公轉,一邊自轉。因為公轉,所以有月圓月缺,一個週期是“一月”,月球繞地球執行一週的真即時間為27.32天(請記住這個數字,後文還會提到);月球自轉的週期也為27.32天,二者剛好相等,所以我們看不到月球背面——因此每次拍月亮的時候都只能拍到同一種圖案——這種現象稱為“同步自轉”,也叫“潮汐鎖定”。

月球軌跡 | 圖源:blog.csdn.net

公曆

“陽曆”描述的就是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轉一圈的時間是365.2422天,而在一個週期中,大概出現12次月圓月缺,所以分為12個月,每個月平均是30.437天,這兩個數都不是整數,很不實用。
所以“公曆”對其進行了修正,將年分為平年365天和閏年366天,每四年出現一個閏年;而對於月份,則有了那句耳熟能詳的口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再將閏年多出的一天放在二月。這一套規則十分簡單普適,我國在辛亥革命後臨時政府宣佈,從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公曆,沿用至今。
02

農曆中的陰、陽曆

陰曆

“陰曆”描述的是月球繞地球的轉動,前面說過,這個週期是27.32天,但這卻不是月圓月缺的週期,為什麼呢?我們首先要知道,月亮的陰晴圓缺是來自於太陽光的反射。正如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它也只能照亮月球的一半,這才有了“朔望月”。

朔望月 | 圖源:zhihu.com
在“朔”對應的這一天,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與太陽幾乎同時出沒,故地面上無法見到月亮,這就是朔,這一天為農曆的初一。在“望”對應的這一天,地球位於月亮與太陽之間,這時,月亮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銀色的月光灑在大地上,我們就見到了滿月,這一天為農曆的十五左右(為什麼這裡寫“左右”?後文會給出答案)。

朔望月 | 圖源:baike.sogou.com
回到我們的問題,為什麼月圓月缺的週期不是27.32天呢?可能有人已經發現了問題所在——27.32天只是月球繞地球轉動的週期,而月圓月缺除了與地球相關,還包括“太陽”的作用!所以必須再引入地球繞著太陽的執行。
地球-月亮體系的引力中心圍繞著太陽作橢圓運動,地球和月亮還圍繞著地月之間的一個固定點作定期的擺動,這個點位於地表下面約2000千米的地方(以這個作為提示,讀者可以試著解釋一下為什麼地球上潮汐漲落的週期是12小時,而不是24小時?將你的想法寫在評論區和大家討論吧),且月球軌道(白道)平面對地球軌道(黃道)平面的平均傾角為5.13°。

地球、月球軌道 | 圖源:zhihu.com
於是,月球的運動由於太陽、地球和其他星球的作用而不斷地扭轉變形,這些都不是規則的運動。正如兩次日出之間的時間間隔往往不是恆定的,只能取平均日24小時;兩次新月之間的時間間隔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有約14個小時的差別,所以也只能取平均週期29.54天!

大年三十

說到這裡,我們便能初步回答本片推文題目中所提出的問題了——為什麼今年沒有大年三十?
相比於月球繞地球轉動的週期而言,我們的祖先更容易觀察到月亮的圓缺,是故以上面說的“朔望月”週期29.54天來制定一個月的天數,認為大月30天,小月29天,輪流交替。另外一般而言,農曆大月時月亮是十六圓,小月是十五圓。
因此,這個大月和小月並不像公曆的口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那樣是固定的,而需要依照朔望月的週期,不時地在29天的月份里加上1天,以使之與月相一致,必須保證“朔日”是初一!所以原則上說,每一個月都可能是大月或者小月,這樣,今年沒有大年三十也就不足為奇了。
至於究竟是哪一個月需要加上這多出來的一天,則需要透過月球、地球的執行軌跡來進行推測,找出“朔日”所對應的那一天,這就比較複雜了,需要利用模型來進行精準預測。事實上,我國在2017年頒佈的《農曆的編算和頒行》國家標準中就提及了判定“朔日”的嚴格要求——“朔和節氣的北京時間計算精度應達到1s”。

《農曆的編算和頒行》| 圖源:openstd.samr.gov.cn
目前為止,雖然我們已經知道了關於“大年三十時有時無”這一現象的原因,但這還遠不是農曆的全部。

陰、陽曆調和

還記得我們說過“農曆是陰陽合曆”嗎?現在我們知道“陰”指的是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來自於月球繞地球的轉動以及太陽的照射。那麼如何將月球的執行與地球的公轉結合起來呢?也就是說,“陽曆”與“陰曆”是如何協調的?
在前面內容的基礎上再多想一想,我們便會發現一個問題:農曆的每個月最多也只有30天,那滿打滿算,一年12個月也只有360天。但我們前面說過,一個平均年是365.2422天,長此以往,農曆和公曆不就對不上了嗎?
事實正是如此,所以智慧的人們提出了“十九年七閏法”,也就是每19年中,插入7個多餘的月份,並將該月份稱為其前面的一個月份的“閏月”。也就是說,19年是農曆與公曆重合的週期,不知道你19歲生日的公曆和農曆是否是同一天呢?
接下來我們詳細探討一下閏月的制定規則,這一部分並不需要高深的數學知識,小學基礎就已經足夠,只是有點繁瑣。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過此部分。

閏月

公曆中的“一年”是由兩個元旦之間的時間間隔來確定的,那農曆的一年又是如何確定的呢?
古人曾經在地面上豎起一根柱子,觀察其正午時刻在太陽照射下的影子長度,發現影子的長度是呈週期變化,於是對於影子最長的那個時刻,取了一個專門的名字——冬至。基於此,古人便將兩次冬至之間的時間間隔定為“一年”。但注意,一年的初始並不是冬至,而是大年初一。
不錯,談及“閏月”,則必須要請"二十四節氣"出山了!
在此之前,我們需要知道一個定義,這也是唯一需要知道的定義——中氣。列舉出二十四節氣,從冬至開始的逢奇數序的節氣,則稱為中氣。

圖中圈出來的節氣為中氣
接下來,忘掉其他的節氣,只需要記住冬至和這11箇中氣。
規定冬至所在的這一個農曆月必須是十一月。這樣,便會出現三種典型的情況。掌握這三種情況,便能知道閏月的規律了。
情況一:兩個冬至所在的月份之間相差11個月。這是最理想的情況,每個月分到一箇中氣,便沒有閏月。

情況二:兩個冬至所在的月份之間相差12個月,有某一個月份沒有分到中氣。沒有分到中氣的這個月便是閏月了。那它是閏幾月?我們規定,將冬至之後的第二個農曆月定為正月,往後數,進行編號,然後把這個月作為它前面一個月份的閏月。

如上面這張圖,軸上方的5號小滿和6號夏至之間存在沒有分到中氣的一個農曆月,在如下編號之後,發現它前面那個月是四月,它便是“閏四月”了。

情況三:兩個冬至所在的月份之間相差12個月,但有某兩個月份沒有分到中氣。這是比較罕見的情況,但確實會發生。

如上圖。在這種情況下,規定是將兩個冬至之間出現的第一個不含中氣的農曆月定為閏月,然後去掉這個閏月,往後數第二個農曆月作為正月,依次編號。因此,在下圖所示情況下,這個閏月便是“閏十一月”了。

至此,我們已經基本瞭解了農曆的規則。但其實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例如為什麼會出現兩個立春或者沒有立春?在國家標準頒行前採取的是怎樣的規則?古人的農曆曆法和現在有什麼區別等等,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閱讀參考資料中所列舉出的相關書籍。
03

總結
公曆又稱為陽曆,是根據地球的自轉和其繞太陽的公轉的執行規律來制定的,再以簡單的規則來進行月份的劃分,與月亮的圓缺並無直接關係。
而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其中“陰”指的是月亮的圓缺規律(平均為29.54天),即朔望月,要求每一個月的初一都必須是“朔日”,因此有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的劃分;“陽”指的是春夏秋冬的迴圈往復,以冬至日作為標準,將兩次冬至日的時間間隔定為一年。而為了將陰曆和陽曆協調起來,又引入了“十九年七閏法”,規定每19年中多加入7個月,也即“閏月”。

四時變化 | 圖源:《日月同錯》漫畫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歲月迴圈往復,古人不斷觀察日月軌跡、冷暖規律,於是有了曆法,有了記時,有了節氣。如今的我們,學習農曆的歷法尚且覺得吃力,便不禁感慨創造出曆法的先人們是多麼善於觀察而充滿智慧!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請戳上圖卡片新增星標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