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看到標題先別慌,我的意思是包括今年在內的接下來5年,都沒有大年三十。
我們在小學時就會學習公曆的歷法,我一直還記著一個口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在公曆曆法中,每個月份的天數是固定的,只有二月的天數會根據閏年和平年進行調整,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
但是小學並不會教你如何計算農曆的歷法,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會背一背二十四節氣的名字。但二十四節氣究竟是什麼時候,學校並不會教。這當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公曆才是目前國際通用的歷法;又或者,農曆作為一種陰陽曆,它的規則,實在是比作為陽曆的公曆複雜太多了。
消失的日期
在理解什麼是陰陽曆之前,我們最好先從簡單的陽曆入手,瞭解一下曆法是如何編排的。
公曆是目前世界通用的歷法,它正式的名稱是格里高利曆(Gregorian calendar)。這種曆法是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引入的。在1582年,已經施行了1600多年的儒略曆引入的閏日太多,導致曆法時間和地球執行位置已經有了10天左右的偏移。因此,在格里高利曆引入時,便將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之後的那一天,定為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直接跳過了10天。

1582年10月的日曆是這樣的。圖片來源:wikipedia
並且,這種曆法上的改變,並沒有馬上被當時的西方世界全盤接受。直到1752年,英國及其北美殖民地規定才改用了格里高利曆,將1752年9月2日星期三的下一天定為了1752年9月14日星期四,直接跳過了11天。
格里高利曆是一種陽曆,或者說太陽曆,嚴格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為一年,不管月亮的執行時間。當然,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並不是嚴格的365×24=8760小時。所以,需要在閏年加一天。每一個可以被4整除的年份都是閏年,但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份,必須也能被400整除才是閏年。因此,1700年、1800年、和1900年都不是閏年,而2000年是閏年。相應的,剛剛過去的2024年是閏年,而今年2025年則不是閏年。透過這樣的閏年調整,格里高利曆的年平均時間是365.2425日,和地球相對太陽轉一週的時間365.2422日(迴歸年、太陽年)相當接近。非要挑刺的話,格里高利曆大約每年會比真即時間多26秒,對應到日期計數上,大約每3300年會少計一天。
或許我們可以期待在公元4882年(1582+3300)額外閏一天來解決上述問題——頗有前瞻性的小編已經替大家考慮到了2857年後的煩惱。不過,考慮到公元4882年的人類說不定已經離開了太陽系,不需要考慮地球究竟是怎麼繞太陽轉的,他們說不定會為了方便,避免修改屎山程式碼,不再考慮閏日的事情了。就像我們馬上就不再考慮閏秒了一樣。(推薦閱讀:《環球科學》2025年1月刊《與閏秒說再見?》,文末即可購買)

圖片來源:《環球科學》2025年1月刊《與閏秒說再見?》
陰曆、陽曆、陰陽曆
說了這麼久陽曆,那為什麼接下來5年都沒有大年三十呢?這就要說到農曆和公曆本質的不同。可能有不少讀者都習慣用“陰曆”來稱呼農曆,但這是不準確的,農曆本質上是一種陰陽曆。而我們常用的公曆是一種陽曆。
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為一年,機械地規定每年中會有數個月。陰曆則會根據月亮繞地球一週的時間(月亮一輪盈虧變化)為一個月,並機械地將數個月規定成一年。陽曆只考慮太陽,界定季節變化時較為準確,因為這是由地球繞太陽決定的。陰曆只考慮月亮,可以準確的反映月亮的盈虧變化,由月亮繞地球的情況決定。但反過來,陽曆無法反應月亮盈虧,例如每個月15號不一定是滿月,月相也不一定相同;陰曆的月份也直接無法反應季節變化,比如伊斯蘭教節日開齋節每年舉行的季節並不固定。
農曆就不一樣了,作為陰陽曆,它需要同時考慮地球繞太陽轉和月亮繞地球轉的情況。農曆的月份可以反映季節變換,所以雖然每年春節的公曆日期都不一樣,但春節前一定是寒冷的冬季。並且,農曆中每個月十五日的月亮一定是一輪滿月。
但月亮一輪盈虧變化的時間是29.53天,地球相對太陽轉一週的時間365.24日,這麼算下來,完美的陰陽曆每個月應該有29.53天,每年應該有12.37個月。但是在日期和月份中引入小數點,對於目前的人類來說可能還是太難理解。所以,農曆有更加獨特的方式兼顧陰曆和陽曆。
在農曆中,每個月的初始日,即農曆初一被稱為朔日,此時肉眼看不到月亮。從一個朔到下一個朔之間的間隔就是農曆的一個月。月亮一輪盈虧變化的時間是29.53天,所以,農曆的月分為大月和小月,前者30天,後者29天。如果臘月恰好是農曆中的小月,那麼這一年就沒有大年三十了。而在包括今年的未來5年內,臘月都是小月,所以就出現連續5年(甲辰龍年、乙巳蛇年、丙午馬年、丁未羊年、戊申猴年)沒有大年三十。
一般來說,兩個臘月之間相隔12個月,但如果因為每年應該有12.37個月,所以在經歷了幾個包含12月的年份後,就會迎來一個包含13個月的年份。2017年,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起草的GB/T 33661-2017《農曆的編算和頒行》正式施行,成為了現在農曆編算的國家標準。

在農曆國標中,農曆具體的編排規則如下:
1、以北京時間為標準時間。
2、朔日為農曆月的第一個農曆日。
3、包含節氣冬至在內的農曆月為農曆十一月。
4、若從某個農曆十一月開始到下一個農曆十一月(不含)之間有13個農曆月,則需要置閏。置閏規則為:取其中最先出現的一個不包含中氣的農曆月為農曆閏月。其中的中氣,指的是從冬至開始的二十四節氣中逢奇序數的十氣,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
5、農曆十一月之後第2個(不計閏月)農曆月為農曆年的起始月。
所以,如果你想要編排農曆,不僅需要用天文手段確定月亮哪一天肉眼不可見,並把那一天定為農曆月開頭的朔日;還需要把二十四節氣背得滾瓜爛熟。這比公曆背個口訣要難多了,對大多數人來說,直接查日曆要方便得多。
所以,在看完這篇文章後,你可以抓緊向你的朋友借錢,並且向他保證你今年大年三十肯定會還——如果你不怕大年初一挨一頓揍的話。
推薦閱讀:
《環球科學》2025年1月刊《與閏秒說再見?》
參考連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戳圖片或閱讀原文
立即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