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爾街日報(WSJ)24日報道指出,美國消費者對於基本服務收費或小費文化的忍耐已達到極限,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勇於少給小費,甚至透過改變支付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費用。這一趨勢的背後,是消費者對服務質量下降的憤怒以及對餐廳額外收費的抵制。
德州南部的64歲退休能源企業主管沙維吉(David Savage)表示,如今在餐廳用餐時,經常遇到餐點被弄錯、飲料未及時續杯等問題。他認為,服務生看起來疲憊不堪,顯然是因為工作量過大導致的重度疲勞。沙維吉透露,他以前會給18%到20%的小費,但現在如果遇到服務不好的情況,他只會給10%,並且拒絕再次光顧。
華爾街日報對1000多名讀者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許多受訪者對於餐廳服務質量下降以及要求使用QR碼點餐等做法感到不滿,因此越來越勇於少給小費。受訪者表示,他們不再縱容品質欠佳的服務,並且減少了外食的次數。
達拉斯的54歲企業主管羅林斯(Andy Rawlings)指出,現在餐廳經常收取刷卡附加費、“生活成本費”以及其他名目的費用,這些費用通常是賬單的2%至5%之間。他認為,如果餐廳已經收取了這些費用,就不應該再收取小費。羅林斯表示,他在給小費時會先扣掉餐廳收取的各種費用,儘管這讓他在服務生面前感到尷尬,但他的妻子(曾做過餐廳服務員)雖然不喜歡他這樣做,但也理解他的做法。
堪薩斯州雷納夏的72歲退休房地產顧問魏柏格(Alec Weinberg)則表示,自從有服務員告訴他更喜歡現金小費,因為數字小費會被某些餐廳強迫分賬後,他就改成一律只給現金小費。魏柏格每週外食約兩次,他說:“我是老人,身上總會帶一些錢。”此外,他去髮廊理髮、給旅遊嚮導也都是給現金小費。
華盛頓州貝爾維優的69歲科技專家薛爾茲(Paula Scholtz)以前經常和微軟公司的同事一起在餐廳吃晚餐,花費200元屬於正常現象。但由於消費價格上漲,小費也隨之增加,她現在選擇在家自己料理鮭魚。薛爾茲表示,她仍然會給很不錯的小費,但減少了外食的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