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陣痛期的奧迪,仍積極擁抱變革

頭圖來源 | 網路
作者 | 孫雅楠
編輯 | 蘇鵬
“奧迪必須變得更快、更靈活、更高效。”
德國當地時間3月17日,奧迪執行長格諾特·杜爾納在英戈爾施塔特員工大會上丟擲宣言。
全球範圍內的電動化轉型持續中傷著奧迪,這點寫在奧迪的財報上:
2024年,奧迪總營收645.32億歐元,同比下降7.6%;營業利潤為39.03億歐元,同比下降37.8%;營業利潤率為6%,下降3個百分點。交付量方面,2024年奧迪集團交付新車169.25萬輛,其中奧迪品牌交付量167.12萬輛。
即便處於陣痛當中,但奧迪仍對未來持樂觀態度。
奧迪預計營收將在675億至725億歐元之間,營業利潤率也有可能回升至7%至9%。對於豪華車市場的持續變化,奧迪十分清晰:必須加快電動化的步伐,同時還要注重傳統內燃機車型的市場表現。
肉眼可見的是,奧迪在努力適應行業變化,積極求變的奧迪,試圖擦亮“四環榮光”。
靈活組合車型,取消停產燃油車計劃
奧迪集團首席財務官于爾根·裡特斯伯格(Jürgen Rittersberger)曾表示:“2024年將是奧迪的轉型之年。而顯然奧迪交出的答卷並不好看。
奧迪品牌(包括奧迪、賓利、蘭博基尼和杜卡迪)2024交付量明顯低於去年,2024僅交付169.3萬輛,同比下降12%。其中BEV車型16.4萬輛,同比下降8%。
圖片來源:網路
電動車銷量不及預期,也使得奧迪激進的轉型計劃放緩。
奧迪原計劃2026年全面停止生產燃油車,然而經市場檢驗,全球不同區域對於電動車需求不同,中國市場需求明顯,而歐洲市場需求不達預期。董事會認為奧迪面向全世界進行銷售,應繼續生產燃油車,靈活組合未來車型。
至於未來,奧迪對燃油車具體停產年限和生產規模還未決定。
但奧迪表示,至少進入30年代仍會繼續生產燃油車。2025年奧迪將推出20款新車型,其中一半為電動車。
戰略決策的失誤直接反映在降低的收入。
2024年,奧迪總營收645.32億歐元,同比下降7.6%;營業利潤39.03億歐元,同比下降37.8%;營業利潤率6.0%,下降3.0個百分點,淨現金流30.72億歐元,同比下降35.2%,稅後利潤41.89億歐元,同比下降33.1%。
針對利潤降低,奧迪特別解釋關停布魯塞爾工廠花費了16億歐元,用於解散員工、社會福利等。
對於2025年的展望,在汽車需求量降低、地緣政治因素等多重阻礙下,奧迪營收預計675億至725億歐元,營業利潤率預計7%至9%,淨現金流預計30億至40億歐元
為了達成目標,奧迪的決策是長久的控制成本、增強研發、提高工廠競爭力。
業績會上,奧迪表示要做“簡約的公司”。2029年前,奧迪將在德國裁減約7500個工作崗位,並且鼓勵員工提前退休。
而對於電動化轉型計劃,奧迪決定將重心放於德國基地,將投資180億歐元。特別要說的是,奧迪將把2.5億歐元用於未來協議(Audi Agenda),並且保證在2033年前不會裁員,為員工提供穩定的環境。
與中國品牌的優勢:效能、質量
一直以來,“BBA”是高階豪華的象徵,其中賓利和蘭博基尼又是奧迪的利潤奶牛,但如今,高奧迪在中國的高階市場也並不好過。
2024年,賓利交付量10,643量,同比下降22%,奧迪將其解釋為中國市場收窄。
賓利的利潤下降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自主品牌盯上高階市場,用智慧技術收割原本的BBA受眾。如小米SU 7 Ultra定義“新豪華”,華為與賽力斯的問界錨定中年富豪,理想、蔚來也佔據年輕使用者心智,成為個性化高階車代表。奧迪的優勢不再。
媒體發問環節,奧迪回覆瞭如何看待與華為、小米之間的競爭。
但奧迪似乎並不擔心。
奧迪表示,自己的優勢在於效能和質量上,未來將會結合技術做出第一無二的新產品。長期與一汽、上汽進行合作,在中國市場歷史悠久,也跟隨時代推出了AUDI品牌。
去年9月26日,在奧迪中國的年度戰略媒體溝通會上,總裁羅英瀚提出了三個關鍵詞:“聚焦中國”、“聚焦產品”、“聚焦品牌”。
中國市場是特殊的存在,對於電動化和智慧化的強烈需求、消費者的謹慎性、不停歇的價格戰造就了中國市場的獨特性。奧迪“向中國企業學到了不少東西”,未來也會加強與上汽、一汽的多年合作優勢,加速本土化的同時效仿“中國速度”,儘快打造更多中國特供車,如 Q6Le-tron。
2025年,競爭只會更加激烈。奧迪還在研究電動化轉型,而中國本土市場卻已轉向超充、智駕的戰場。奧迪的視窗期,或許比裁員的截止日期更加緊迫。
親愛的讀者們,不設定星標,很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請星標“未來汽車Daily”,及時接收每篇推文,期待為您帶來更多更專業的行業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