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谷歌華人工程師殺妻的新聞,讓人不寒而慄….

作者: 小媛老師
關於作者:
美國矽谷公立小學老師
美國雙語教育學碩士
分享美式教育經驗談
座標加州,10年教學經驗
最近矽谷發生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可能國內的很多朋友也關注了這條新聞。
根據Fox News的報道,矽谷一位華人工程師被指控殺害了自己的妻子,而且發現的時候“spattered in blood

”,到處濺滿鮮血。

警方提到妻子於某經歷了嚴重的頭部重創已致死亡。
這裡還有個細節令人膽寒,兩人的友人在報警前,從窗外看向房子內,發現男生“雙手舉在空中,而且眼神茫然…”
最令人惋惜的是,事件的主人公都很年輕,而且都畢業於清華大學,是我們每個人眼中的高材生,兩人的學習軌跡也很相似,從清華大學畢業後到美國UCSD讀研究生,後來又一起就職於谷歌公司。
這對在我們眾人眼中的天之驕子,卻在男生殘暴本性顯露的那一刻,人生之路戛然而止…
警方的調查還在繼續,但看起來這是一場家庭暴力事件,而且男生在實施暴行的時候“情緒”是極度失控的
最近還有條熱搜,雖然性質不同,但是也與情緒相關,就是“程前與周鴻禕Battle“的瓜。
事件源起於一場名為”風馬牛“的聊天年會,在圓桌論壇環節,主持人程前,也是年輕創業者的代表,在現場與馮侖、王石、周鴻禕三位嘉賓進行對談時發生互懟,引發網友的熱議。
我特別找來圓桌論壇的完整版,看完後的最大感受就是一個大寫的”尷尬“!
很顯然程前的整場表現被自己的“情緒”給裹挾住了。
平時我也刷抖音,經常會看程前的影片,作為一個商業訪談博主,程前在鏡頭前表現出的是精英創業者的姿態,給人沉著、冷靜和睿智。而這次的現場採訪讓人感到“翻車”,是因為他呈現出的狀態和短影片中的他大相徑庭。
有人說,短影片都是經過包裝的。確實如此,從指令碼到拍攝到編輯,有著複雜的工序,不想要的內容也可以通過後期處理,但是現場採訪卻非常考驗採訪者的專業素養和臨場發揮。
但很顯然,這次的採訪程前沒有做好準備,缺乏演講技巧,到了提問環節也沒有問出有水平的問題,似乎一直在渴望“自我”的展現,卻弄巧成拙。
程前在論壇中一直強調年輕創業者的不容易,作為自媒體創業者,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自媒體平臺可以無限放大一個人的優點,也會無限放大一個人的不足,這次的程前無外乎遇到一個自媒體創業路上的“坎兒”。
今天的這篇文章我不想去批判誰,而是想談一談人生中的一堂必修課:情緒的管理,因為這項技能可以從小培養,並讓孩子受益終生。

情緒的管理,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從氣得在地上打滾的小朋友,再到成年人對別人的“破口大罵”,都是源於情緒的爆發。
成年人的情緒往往受到兒童時期的情緒教育影響,一部分是來自家庭,透過觀察父母的情緒表達方式,父母處理各種負面情緒時的狀態,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模仿和習得。
另外一部分其實來自於學校,所以“情緒培養”的課程在美國小學這幾年特別火爆。我工作的學區,從3年前就引入了心理健康課程,叫做SEL課程三個單詞的首字母縮寫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會情緒培養教育。
社會情緒培養教育SEL幾乎走進了每所小學的課堂,而且有著一整套的課程體系目前我們學區使用的是Second Step的情緒培養課程,從幼兒園到5年級,讓孩子學會如何處理情緒,如何培養同理心,如何有效溝通,並能做出合理的情緒反應。
清晰記得我給學生上過的一節有關“自我管理”Self Management的情緒課,自我管理是Second Step課程體系的第二個環節:

這次我們學習的是自我控制Self Control,當我們生氣想打人的時候,生氣想要摔鉛筆的時候,感到委屈想要嚎啕大哭的時候,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就非常關鍵啦。
首先,我們用思維導圖中的圓圈圖劃分哪些是我可以控制的,哪些是我不能控制的?
圓圈圖由內圈和外圈構成,裡面藍色的圓圈裡,小朋友們頭腦風暴可以控制的東西,比如:我們說的話,我們的行為,我們的想法,我們犯的錯誤等等。
外面紫色的圓圈是不能控制的東西,比如:其他人的行為和想法,其他人犯的錯誤,其他人的情緒等等。
透過這個圓圈圖,我告訴孩子們:通常我們只能控制有關自己的事情,我自己的情緒,我自己的身體,我自己的行為等等。而對於別人的行為和情緒,我們是很難控制的,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無法很好地處理。
所以我們要盡力控制自己能控制的東西,為的是讓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實現我們的目標。
這裡我給學生舉了幾個例子,比如我很生氣,我想要對別人大叫!但是我會控制住自己的聲音,因為我的目標是不要陷入更大的衝突。
再比如,我開心到想要跳舞,身體晃動,但是我要控制住自己,因為這是在圖書館,我的目標是不要打擾到其它人。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感受“自控力”,我曾帶著學生們玩過一個“吹泡泡”的小遊戲學生圍坐一圈,我坐在中間。我拿來一個吹泡泡的玩具:
第一次的時候,我吹出泡泡,小朋友們忍不住地紛紛用手抓泡泡。他們別提多興奮啦,還在比賽誰抓的泡泡最多!
可是第二次的時候,我告訴孩子們:這次我們要試著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想抓泡泡的心理即使泡泡落在你的鼻子上,你的身體上,也不要用手去抓。
哇!小朋友們這次都乖乖坐好,沒有人去抓泡泡。我見勢趕緊解釋道:這種很想要做,可是控制住自己不去做的行為就叫做自控力”。
感受到了自控的力量,接下來我們就可以來進行場景訓練

了。這也是課堂教學很有效的環節,把學生放在不同的場景中,想一想自己在當下可以怎麼做?

我們可以用這樣的自控力情景練習的卡片,讓小朋友想一想在當下的情境下你會怎麼做?如何才是自控的表現?

其中的一個情景是:當我在圖書館的時候,看見同學手上拿著我很想看的書,有自控力的我可以怎樣做?
我喜歡把孩子們有自控力的想法做超人語言(superhero words),而那些失控的想法叫做惡魔語言(Villain Words)。

這時有自控力的我可能會說:“沒關係我等朋友看完問她可不可以給我看”;或者“我今天不看這本書,我去選擇其它更好看的書”。

透過大量的場景練習,孩子們的小腦袋裡就會漸漸形成一套“有自控”的思維模式,在遇到憤怒不安的情緒時,能更加理性處理和麵對。
之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陸軍部長斯坦頓來到林肯那裡,氣呼呼地對他說:一位少將用侮辱的話指責他偏袒一些人。
林肯建議斯坦頓寫一封內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傢伙。“可以狠狠地罵他一頓。”林肯說。
斯坦頓立刻寫了一封措辭強烈的信,然後拿給總結看。“對了,對了。”林肯高聲叫好,“要的就是這個!好好訓他一頓,真是絕了,斯坦頓。”
但當斯坦頓把信疊好裝進信封裡時,林肯卻突然叫住他,問道:“你幹什麼?”“寄出去呀。”斯坦頓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不要胡鬧。”林肯大聲說,“這封信不能發,快把它扔到爐子裡去。凡是生氣時寫的信,我都是這麼處理的。這封信寫得好,寫的時候你已經解了氣,現在感覺好多了吧,那麼就請你把它燒掉,再寫第二封信吧。
在家庭中我們會對伴侶發脾氣,在工作中會對同事發脾氣,在生活中會對孩子發脾氣,發脾氣似乎是本能,但是制住自己的脾氣,才是本事。
雖然所有的社會事件不是單純靠“情緒”來解釋的,但我們生活中的很多麻煩和問題,都是源於情緒的管理。
所以在教育孩子時,我們也不應該僅僅著眼於眼前的成績,而是要更加關注孩子的情緒教育,而且這樣的情緒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來自一次次的正向引導和示範。
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擁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孩子也會因為自己對情緒的掌控而變得快樂而自信!
🌈 對啦,本週日上午我有一場英語啟蒙方法和底層邏輯的直播,跟大家聊一聊科學高效英語啟蒙的方法,以及小學畢業達到英文高考水平的全線路規劃歡迎大家預約收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