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讓馬斯克吃獨食
作者|王磊
編輯|秦章勇
豐田也要投資造火箭了。
在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上,豐田舉辦了一場新聞釋出會,豐田章男親自站臺,釋放出了一個重要訊號——豐田正在探索軌道火箭的開發和生產。
同時還透過其移動技術子公司“Woven by Toyota”,準備花70億日元(摺合人民幣3.2億),投資一家開發衛星運載火箭的日本太空初創公司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 Inc。

用豐田章男的話說,未來出行不應只侷限於地球,或只侷限於一家汽車公司。
這個說法,和馬斯克的“多行星物種”不謀而合,畢竟馬斯克的終極夢想就是將人類送去火星,在馬斯克的商業帝國中,SpaceX的地位僅次於特斯拉,SpaceX更是在今年壟斷了90%的發射載荷。
其實不止豐田,隨著智慧化網聯戰場的白熱化,不少車企都把錢投向了太空,看來地球已經滿足不了這些車企了。
豐田章男不是隨便說說,這70億日元將在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 F輪融資首階段投入。
不過,豐田投資的這家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星際技術)公司說起來有點意思。
這是一家正兒八經的日本火箭初創企業,創立於2013年,日本全國的航天愛好者和科技工作者募捐資金組建,然後由日本知名網際網路公司Livedoor創始人堀江貴文成立,不過其核心研發團隊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成立的一個火箭愛好者組織。

2019年,這家公司就成功發射了日本首枚飛躍100公里卡門線(航天界定義的太空界線)的民營火箭“MOMO”3號機,但當時並沒有有效載荷,只搭載了20kg的實驗裝置,用於測定重力等資料。
從2017年的首次發射到現在,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一共進行了7次小型亞軌道MOMO火箭的發射,但其中成功的只有三次,而且尚未在軌道上部署任何衛星。
由於 “MOMO” 為小型火箭,可進行的實驗十分有限。因此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還在開發一款小型液體軌道火箭Zero,設計用於將100公斤重的物體發射到至500至700千米外的太陽同步軌道,比如運載航天器。

本來打算在2020年首射,2023年實現商用化的計劃,如今也已經拖到了2025年。
一句話總結——有實力,但不多。
不過豐田投資這家公司並不是病急亂投醫,在日本,自研火箭發射還仍是一片巨大的藍海,2023年,世界衛星發射次數為2901次,比10年前增加約14倍,而同年日本火箭發射成功次數僅為2次。
最關鍵的是,這家公司還有相當突出的一點,發射成本極低,根據此前星際技術公司透露,每次發射費用不到5000萬日元,僅相當於44萬美元,這個金額在火箭發射方面可以說是相當低了。
而且豐田表示,希望利用能其在大規模生產汽車方面的經驗,與星際技術公司合作生產火箭,不過,豐田章男沒有透露任何細節,只是展示了火箭的效果圖。

其實這不是豐田第一次投資火箭類的太空事業。
早在2019年,豐田就宣佈發展太空計劃,建造可回收火箭和實現月球計劃,幫助人類探索月球開發新能源。
到了2021年,豐田聯合3家日本大型銀行三菱日聯銀行、三井住友銀行、瑞穗銀行將共同向一支由東京一家投資諮詢公司Sparx設立的基金出資82億日元。
這個基金主要為太空產業相關的人力和技術發展領域提供資金支援,還打算吸引其他投資者,將資金規模推升至150億日元,在選擇具體物件時,還會接受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建議。

除了火箭,豐田還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合作,共同打造一款可在月球表面行駛的月球車,為此,豐田還成立了一個名為“月球勘探機動工作組”(Lunar Exploration Mobility Works)的新部門。
這款車被稱為“月球巡航者”,預計將於2032年由SpaceX運送到月球,長約兩輛小型巴士並排的大小,可容納兩名宇航員在加壓環境中工作,緊急情況下能夠容納四人。計劃採用氫動力系統,續航里程高達6200英里(約10000公里),屆時NASA和JAXA的宇航員都將能夠駕駛這款車。
車企造火箭,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但實際上在商用火箭圈不算是什麼新鮮事。
上世紀60年代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就曾製造過土星IB一級及其8臺液氧煤油主發動機,後來的土星5登月火箭的很多技術,就是來源於土星IB運載火箭。
通用也早早地參與了NASA的阿波羅月球計劃,開發、測試、整合和生產了阿波羅系列的慣性制導和導航系統。

特別是近幾年來,很多車企都已不再滿足在地球上玩兒,想和太空沾沾邊。據不完全統計,本田、通用、奧迪、吉利等車企或品牌也先後在不同的技術領域發力太空競爭。
比如同為日本車企的本田,早在2019年就已經成立了火箭等太空專業開發團隊,進行發動機的試製、敲定商業化的詳細計劃。
2021年,本田正式宣佈它正在開發一種可部分重複使用的火箭,以發射小型衛星,並於今後6年內向研發投入5萬億日元,在2030年之前完成試飛發射。
國內,吉利更是繼特斯拉之後,全球第二家造汽車加衛星的企業,建設運營“吉利未來出行星座”,截至2024年10月,吉利在軌衛星已經達到30顆,完成3個軌道面部署,可實現24小時覆蓋全球90%區域。

車企將目光瞄向太空,除了馬斯克造火箭的催熟外,更主要的還是因為航天技術與汽車技術在某些方面還是互通的。
現在很多汽車技術都是源自航空航天,譬如航空座艙、輕量化技術,汽車上普遍採用的鋁材以及碳纖維等材料,早先就是用於降低飛船重量,而HUD抬頭顯示系統,也是為了不分散宇航員注意力而發明,還有空氣動力學等等。
另外,在如今智慧網聯化的浪潮下,未來出行勢必會成為衛星網際網路的應用場景之一,而且有不少車企這麼幹了,比如吉利還有比亞迪。
海外知名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汽車互聯出行主管羅傑·蘭考特(Roger Lanctot)曾說過:“汽車製造商正在向太空發出汽車互聯方面的求助訊號。”
不過,豐田打算投資火箭發射還有別的心思,為了其打造的未來城市“Woven City”的電信網路做鋪墊。

根據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的宣告,作為這次資本與業務合作的一部分,Woven將派遣一名董事加入公司董事會。同時,Woven還將在供應鏈最佳化和公司治理方面提供支援,為確保火箭的順利量產。
豐田的Woven City(編織城市)專案,最早是在2020年的CES上首次提出這一概念,該專案位於日本富士山腳下一塊175英畝的土地上,耗資100億美元。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指豐田將三種不同型別的街道或小路編織在一起,每種街道或小路供特定型別的使用者使用。其中一條僅供速度較快的車輛通行。第二條街道則混合了腳踏車、滑板車等低速個人代步工具和行人,第三條道路將是一條類似公園的長廊,僅供行人使用。
按照豐田的說法,這將是一個“未來城市的原型”,在這裡,豐田可以對自動駕駛汽車、創新的街道設計、智慧家居技術、機器人技術和新的移動產品進行測試,測試的物件是居住在這裡的真實人群,豐田將其稱之為“Weavers”。

如今4年過去了,豐田章男也透露了“Woven City”實驗專案最新進展,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建設,計劃於 2025 年正式啟動。
今年秋天,Woven City將迎來的首批100名居民,他們都是豐田或其子公司Woven by Toyota的員工,第一階段將最終容納360名居民。
而第二階段和後續階段的目標是建造足夠多的住房和設施,供多達2000人常年居住,並由該公司的氫燃料電池技術提供動力。
造完汽車,還造城市和火箭,豐田玩得是越來越花了。
>End
>>>
本文轉載自“超電實驗室”,原標題《投資造火箭,豐田也想上天》。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