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正在創造的不是機器的“人形”,而是人工智慧的“人格”。
人形機器人無疑是今年最熱的賽道。
會跳舞、會書法、會端茶、甚至能模仿人類表情……
從2022年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人形機器人企業,在今年達到高潮。
但金沙江創投管理合夥人朱嘯虎的一句“我們正批次退出人形機器人公司”公開喊話,又將人形機器人賽道的價值討論推向了高潮。
一時之間,人形機器人的AB面在大眾面前一覽無餘。
智元機器人、千尋智慧Spirit AI、它石智航(TARS)等企業先後完成融資;
而與此同時,估值超200億的國內人形機器人獨角獸企業達闥機器人猛然崩盤,令人唏噓。
人形機器人爆火的本質是AI的“肉身革命”,是AI終於從“大腦”向“身體”進化。
英偉達CEO黃仁勳曾指出“AI必須擁有物理存在”,所以科技新貴們開始給AI“捏身體”。
目前,業界對於人形機器人的爭議點集中在其商業化的問題。
不止朱嘯虎,還有獵豹移動董事長傅盛,也在向人形機器人潑冷水。
他認為人形機器人落地太難、應用太遠。
“至少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都無法落地”。
的確,人形機器人尚處於還在成本控制、是否能真正走進工作生活場景、是否可靠安全考慮的初級階段。
隨著技術的成熟,人形機器人企業的競爭終將回歸到對AI的“認知能力”上。
換句話說,具身智慧的關鍵表現在於“一腦多形”,商業化的卡點也在於此,這關乎企業和賽道未來是否能存活下來。
01
資本“圍獵”的新大陸
美國《時代》週刊曾把人形機器人評為“2024年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波士頓動力的Atlas能在火星地表翻越岩石,特斯拉Optimus用機械臂沖泡咖啡……
國產人形機器人也並未落得下風,人形機器人正成為資本圍獵的“新大陸”,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的關注和資金湧入。
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Q1中國市場融資事件超過30筆,總額突破40億元。
這一現象促使很多新玩家們湧入。
具體來看,2024年剛剛成立的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創始人,大多不再是純學術背景,而是有著市場敏銳嗅覺和資源整合能力的大廠高管們。
投資人們將人形機器人視為“AI時代的智慧手機”。
宇樹B輪融資後,其估值一年內暴漲30倍。
2024年第四季度,智元機器人發起B輪融資,紅杉中國、高瓴創投等知名投資機構紛紛追加投資,單輪融資金額超過15億元人民幣。
近日,智元機器人再次完成新一輪融資,估值高達150億元,由騰訊領投,引發業內關注。
短短兩年,這家由華為“天才少年”彭志輝領銜的初創企業,讓人形機器人市場的熱度迎來新的高潮。
此外,國內諸如百度、騰訊、阿里以及位元組等網際網路大廠都開始嘗試入局人形機器人。
百度與人形機器人頭部企業優必選聯手,共同探索中國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的應用。
據悉,WalkerS透過接入文心大模型,已有的多模態感知與運動控制能力得到提升,獲得了高階的意圖理解能力和細粒度規劃能力。
此外,百度旗下投資基金也投資了智元機器人。
騰訊主要是投資和自研:
投資樂聚和優必選等人形機器人企業,自身研發GPTs大模型。
騰訊RoboticsX機器人實驗室也把AI模型應用到了自研的機器狗上。
而阿里一直在投資AI大模型創業公司:
月之暗面、MiniMax、智譜AI、零一萬物以及百川智慧等國內主要的大模型創業企業等背後都有阿里的身影。
此外,2024年10月,位元組正式釋出了第二代機器人大模型GR-2,投資大寰機器人等企業。
資本的熱潮背後,國產人形機器人正努力從實驗室走向真實世界。
2024年,具身智慧還是以學術為主,是需要長期研發創新的試驗田,但如今已經迎來商業化的拐點。
目前,國產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主要集中在服務業、養老護理、車企等領域。
從登上今年央視春晚舞臺,到杭州“六小龍”爆火出圈,再到上個月現身民營企業座談會,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王興興也曾對外表示,宇樹的B端客戶挺雜的——
“各種公司、科研機構,包括AI公司都有,各種各樣的都有。”
一組資料顯示,2021年4月至2025年3月中下旬宇樹科技的百餘筆中標專案,覆蓋高校、傳媒、能源、醫療、消防、教育等多個領域。
採購方既包括諸多高校,也有央國企、政府單位。
其中,科研類高校可以說撐起了宇樹的訂單主力。
資本市場的浮躁與現實的骨感,正在逼著從業者直面一個殘酷真相——
人形機器人不是簡單造個會走路的鋼鐵俠,而是要用演算法程式碼給機器人注入“靈魂”。
02
車企狂熱湧入
在上海某汽車工廠,20臺“鋼鐵俠”正晝夜不停地焊接車身。
驚人的是,工廠去年引進的AI排程系統,能根據訂單量自動調配機器人形態——
上午是雙足巡檢員,下午變成四足搬運車,晚上還能化身機械臂進行精密裝配。
而比亞迪工廠引入的人形機器人,可以讓單條產線減少30%的工人,良品率從92%提升至99.7%。
工業場景無疑是目前人形機器人最好的應用場景。
一組資料顯示,小鵬、小米、比亞迪、奇瑞、上汽、廣汽、長安、特斯拉、賓士、寶馬等在內的20多家國內外車企或宣佈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或公佈其對人形機器人的研發進展。
具體來看,小鵬旗下Iron人形機器人已在其工廠被投用,並計劃明年量產面向工業的L3級人形機器人;
小米旗下團隊已釋出人形機器人CyberOne,首批次產機器人將率先“投身”其工廠,此外小米集團還投資了機器人企業宇樹科技;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表示,公司100%將涉足人形機器人領域;
蔚來汽車組建團隊,調研機器狗專案。
此外,比亞迪不僅戰略投資智元機器人,有訊息稱其還啟動了人形機器人專案,內部代號為“堯舜禹”;
廣汽集團已釋出其第三代人形機器人GoMate;奇瑞汽車子公司Aimoga推出的人形機器人Mornine,已在馬來西亞奇瑞汽車4S店“上崗”;
上汽創投參與了智元機器人的A3輪戰略融資;
長安汽車近日對人形機器人研發專案,啟動供應商公開尋源,計劃未來五年投資超500億元,在2027年前釋出其首款人形機器人產品;
賽力斯成立子公司重慶鳳凰技術有限公司,後者經營範圍包括智慧機器人的研發等。
車企為何狂熱佈局人形機器人?
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中國新能源乘用車2024年Q3滲透率已達42%,面對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放緩,人形機器人或成為車企新的“估值錨點”;
另一方面是技術協同。
一臺人形機器人的伺服電機精度要求恰是車企精密製造能力的延伸,而汽車行業積累的模擬測試體系(如ADAS場景庫),讓機器人研發週期縮短60%。
總而言之,車企的跨界並非偶然,這是技術積澱與產業需求形成共振的結果。
艾瑞諮詢預測,中國整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於2030年達到30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50%。
這相當於再造一個新能源汽車產業,而後者用了十年才突破千億規模。
03
無法迴避的生存困局
金沙江創投朱嘯虎稱其機構正在批次退出人形機器人公司,原因是他看到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路徑確實不清晰,趁現在共識高度集中,有退出機會。
朱嘯虎直言:
“我問這幾個CEO,你們商業化可能的客戶在哪裡?
我感覺他們說的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客戶,誰會花十幾萬買一個機器人去幹這些活?”
朱嘯虎的言論引來多名行業人士的反駁意見。
熱度尚未平息,朱嘯虎又再度“開炮”,表示所有的AI應用都是套殼應用,苦活累活才是創業者可以建立的壁壘。
那回歸最初的問題,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路徑到底在哪?
高盛釋出報告稱,人形機器人距離真正投入生產和日常使用仍有漫長的路要走,短期內市場對這項技術的期待可能過於超前。
傅盛稱讚高盛是“少有的、清醒的投資人,認認真真做了一些功課”。
目前高階人形機器人單價普遍在200萬-500萬元,是工業機器人的10倍。
即便量產,優必選最新款機器人售價也高達29.9萬元,遠超消費級市場預期。
技術進展對比資料也很殘酷。
目前,波士頓動力的Atlas能在複雜地形奔跑,而國產機器人自主導航成功率僅78%;
美國的人形機器人手部靈巧度可握住雞蛋,國內產品仍難完成精細操作。
以新能源車企為例:
雖然各家在技術上對人形機器人有著不同對突破,但商業化落地還面臨著種種矛盾。
在智慧化方面,自動駕駛演算法面對複雜環境下的動態避障、多工協同還需要進一步的最佳化。
畢竟智慧汽車與人形機器人所面臨的場景略有不同。
後者面對工廠流水線此類機械化生產場景還能應對。
如果投入家用,面對極為複雜的場景和多指令,當前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水平還差的很遠。
但在這場人形機器人的狂想曲中,真正的主角從來不是閃亮的金屬外殼,而是那些在伺服器裡晝夜運轉的演算法。
當華為的昇騰晶片算力突破300萬億次/秒,當科大訊飛的星火模型學會寫詩和辯論,一個更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
我們正在創造的不是機器的“人形”,而是人工智慧的“人格”。
宇樹實驗室的“天樞”機器人用3000次跌倒,讓外界意識到顛覆性創新從不誕生於完美的仿生形態。
或許當某天機器人不再需要模仿人類,而是以最適形態接管人類90%的基礎勞動,才意味著技術真正走向成熟。
未來,資本對於人形機器人的追捧終究會散去,正如現在宇樹機器人、智元機器人叱吒江湖,而達闥機器人黯然退場一樣。
具身智慧機器人這條賽道,也是一個主角會隨時變換的舞臺。
人形機器人,正在融資浪潮裹挾的估值泡沫中生死迭代。
能有穩定客戶、能量產、能走進人們生活工作中的公司,才能活下來。
· END ·
視 頻 推 薦
尋求報道、商務合作、投融資對接媒體互推、開白、投稿、爆料等……
掃碼新增投資人說運營者微信,備註「商務合作」詳細溝通。

超 級 社 群
【投資人說】正在組建超級投資者社群、超級創業者社群、超級讀者群、超級媒體群等,目前總人數已超1000人。
發現贊和在看了嗎,戳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