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心力

上週就進入了婦女節專題,那麼這周繼《女子造命》之後繼續寫新的,就叫《女子心力》吧。女人節快樂!

先再感慨一下,大S真的是個非常特別的人,幾乎找不到同款。她的內心強大直接反映在她對人心人性的洞悉上,我們旁人看得到的所有問題、癥結,她身邊人的所有心思心態,她其實應該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連她死後,她對人事物都充滿掌控力,維護好了該有的秩序感。
不得不感慨,老師跟我說過的話真是靈光,他說,“陰陽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理論,男女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關係,陰陽男女是天地的奧秘。”人一旦懂得“幽明”“生死”“神鬼”,所有表面底下都有一套底層邏輯,所有行為底下都有一套作業系統,那才是真正的心力。
你永遠不能只看表面,無論是陰面還是陽面,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在各種單維面向裡,得到的答案都是虛妄的。
據說,大S的所有的遺產,都有追溯系統,用了非常前沿的科技和管理手段。其實女性跟父母,跟伴侶的關係一直是很微妙的,只有對孩子,是要全權負責的,因為是你主動把生命帶來的,你得負責到底,這才完成了最後的閉環和交代。大S的小玥兒說過,媽媽為你做好城堡了。
心力其實是一種需要系統構建的、需要前瞻性預備幾十年的、一種可再生不耗竭的綜合能力。

我想,她是安息的。太沉重了,說點輕鬆的。

中國的五行文化對於身心放鬆的方法,比現代的“公園20分鐘”等豐富多維得多。
比如類似蘇軾為什麼在黃州東坡得以轉型成蘇東坡?首先他會做飯,據說補火;他種植大量的竹子、麥田、橘樹和海棠等等,都是養木和養土的;而每天讀書、做研究、寫《東坡易傳》等等,是補金的(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回到最初狀態,源頭狀態);練字做瑜伽等等是補水,抗躁的。
王陽明也差不多,也是做飯、耕作、唱歌、開書院、原諒龍場這片土地上的先民殺了他祖輩、研究和玩易經等等,各種各樣的滋潤心靈的小樂趣,讓自己在逆境裡也充滿了心力。
我是去年開始突然會寫毛筆字了,原因也就是因為一天讀一本書,潛移默化之中攢的心力。有一天讀到王羲之的老師衛鑠的《筆陣圖》,簡直太驚歎了,覺得古代的女子太有心力和氣勢了。
她說,“點”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筋節。她認為,書法品位就高在“多力豐筋”,即筋勁,力強。所謂“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你看女子寫的東西,如此有力!自古如此,所以,在創造性上,從來不分性別,大家都是天意的產物。
力強,讓自己骨子裡有清奇險峻的味道,一旦養成了這骨子,就永不消逝。她說,“達其源者少”,就是人無論做什麼,都得有自己的心田,有源頭活水,有通靈感悟。我的心是溫潤的,有火有水,水火既濟,自成富饒的體系。無論外界如何變化,確保它們跟不上我自己系統的運轉更新。
蔣勳說,衛夫人帶領王羲之進入視覺的“審美”,只教他寫這個“點”,練習這個“點”,感覺這個“點”。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筆沾墨以後接觸紙面所留下的痕跡,順便還註解了四個字“高峰墜石”。
我也是參透了這個“一點之說”,以及苦瓜和尚石濤的“一畫論”,才突然覺得,哦,所謂蘇東坡的心手合一,是如此地令人身心愉悅。在去年9月9日突然之間知道怎麼寫字聯通自己的心了。
所以心力這東西,很奇妙,你找它的時候,一定要有一些碎片式的積累,然後集中到一定程度之後,你發現這些碎片是從心裡流出來的,有類似DNA的片段和密碼。等你知道規律之後,你會到達自己的心源。
這一點用生物學去比擬,就像血液裡能測得出腫瘤標記物,或者胎兒DNA可以在母體血液中找到一樣,萬事萬物都有一些相通的道理。
莫扎特也描述過他的作曲方法,在他的腦子裡,最初只是些零星的碎片冒出來,但這些碎片似乎天生有著某種關聯,他能感受到它們的存在,並知道它們都是好東西。等啊等啊,順其自然地,突然有一種神奇的力量,驅動它們在他心中運動,隨著神經束的傳達,漸漸地連線在一起,就像自動列隊計程車兵。然後,他的靈魂感受到那種佇列,開始興奮地工作。哇,這不就是我一直追求的“魚魚雅雅”嗎?這不就是王陽明所說的內心“鳶飛魚躍”的狀態嗎?
所有的創造力,就是內心的引擎在發動,把一些普通的事物,解構重構,把物擬人化,把人擬物化,把模糊的說得確切,把愛變成具體的人、事、物、情、境等等,一切都是你自己請進來的。女子本就具有孕育的力量,我們不要把自己總是處於交易、變現的太多場景中,要保養好自己的能力,讓很多“生生力量”出現,就得無用之用。

我是以研究蘇東坡和王陽明為最大快樂的人。但封建時代,他們對女子的影響力畢竟有限,現代女性可以用他們的力量喚醒自己的創造能力。

其實,每天感應到什麼新的力量,然後馬上落實下來,是非常愉快的知行合一。日用心學,每天心花怒放地去解決問題,這樣的女生我見過不少。
王陽明同時代的人,受到他影響最深的,恐怕就是他的對手盤寧王的妻子婁妃。她其實早就知道了寧王的結局,勸他為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放棄吧。可是他在各種壓力之下,只能進了死衚衕自取滅亡。婁素珍就是婁諒的孫女。婁諒就是王陽明18歲時候的儒學導師。
怎麼辦?人在自己受困的命運裡怎麼辦?她言、她自殉,她光明。她還能怎麼選呢?無恆產者無恆心,惟士為能。只有君子,才可以坦然面對一無所有,面臨大敗局。聖人必可學而至,真知必能行,不分男女,王陽明非常敬佩婁妃。人人皆可為聖賢,她打破了性別對道德界限的限制。
王陽明不僅激勵了類似湯顯祖、李贄這些男性大藝術家,也對晚明和清代大量出產才女有直接的影響。當女人能夠進入到學習哲學和讀詩書這個序列,其實會發展出跟男人一樣的精神力和知識儲備,在民國也出現很多女“先生”,就是這個道理,她們成為率先開發自己心智和心志的一代人。
清代男詩人厲鶚專門寫了《玉臺書史》,收錄了213位女性書法家,嘉慶年間,才媛湯漱玉模仿此書,寫了《玉臺畫史》,收錄了233位女性畫家,包括明代以前的67人,明代的125人,以及清代的41人。
明代是女性畫家的蓬勃發展期,主體以江浙人為主。在物質財富發展的基礎上,精神一定需要多重滋養。明代的男人,也認同和鼓勵女性創作!欣賞女性的才華。
心外無物,就是讓很多束縛一重重被開啟,只要尋找到自己的本心,就可以保持對現實的銳意改革和突圍的姿態。
李贄是王陽明心學的第三代,他的婦女觀很先進,幾乎是男女平等的先驅,他反對男尊女卑,夫權壓迫,覺得女子就應該讀書和受教育,當時他是絕對的大V,據說他的書江南地區人手一冊。而公安派和竟陵派就是在他的影響下“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其中的鐘惺是女性作家最熱心的倡導者,編輯了多部女性作品,比如《名媛詩歸》。
尊重女性的古代男性代表,自然就是曹雪芹寫的賈寶玉,據說,現實版的“賈寶玉”就是龔自珍,他寫過“世上光陰好,無如繡閣中。靜原生智慧,愁亦破鴻蒙”。
女子曾經被推崇過,對,你沒看錯,是明清的男子們。他們覺得她們不用追求功名利祿,所以更自然典雅,無用之用被欣賞和捧高。
仇英的女兒仇珠受到嚴格的繪畫訓練,有宏闊勁強的陽剛之氣;馬閒卿,陳魯南的夫人,喜歡山水畫,但畫完都撕了,因為她自己都覺得這不是女生該做的事情。而仇珠走出去了,名聲在外。
被錢謙益稱為“獨絕”的就是文淑,她沒有繼承和發揚男性風格,而是自己創造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文淑可能是文徵明的玄孫女。她在當時公開售賣她的繪畫,“遠近購者填塞”。
其實人生就是這樣,你選擇什麼堅持什麼就有什麼樣的人生,只是大多數人不選而已,大多數人願意維持原來的生活方式,所以社會就一直如此。生命力這東西,只有你自己能夠珍視和保養。

對了,心力是怎麼修的呢?其實王陽明給出了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

“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
“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慾正到騰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然見得良知親切時,其工夫又自不難。緣此數病,良知之所本無,只因良知昏昧蔽塞而後有。若良知一提醒時,即如白日一齣,而魍魎自消矣。”
你看,都是在憤怒焦慮、憂惶失措的時候,就是最好的修身時機。另外,反者道之動,你跟你自己的情緒做鬥爭,做出相反的指令——話多的時候止語;意氣風發的時候,摁住自己別飄;憤怒的時候清除雜念等等。
有人說,失去人事物的時候,非常悲痛怎麼辦?
他也給出了方法,感覺他真的是情緒管理大師——
“樂是心之本體,不知遇大故於哀哭時,此樂還在否?”先生曰:“須是大哭一番方樂,不哭便不樂矣。雖哭,此心安處即是樂也,本體未嘗有動。”

難受你就哭,如果你覺得不哭你不舒服,你就哭,但是你知道你的心有自己的“安處”,你有自己的信仰,你有你自己的核心,你哭泣,也不傷害你的本體。

核心穩定,就是本體未嘗有動。心靜自然明,心量寬廣,都可以為女性所用。
性,是“心體”,情,是“心用”。在現代,情緒價值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情”有用。其實,我們可以用無用之用滋養自己的性,然後,有用之用的情,自然也安了不少。
祝大家都心力滿滿。
 /// END /// 
No.6241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水姐
作者簡介:秦朔朋友圈主編,上海作協會員,公眾號:水姐。影片號:中年好友水姐/陽明心能源。代表作:《中年好友蘇東坡》《蘇東坡萬有應用商店》《陽明心能源》。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水姐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