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美學子】第3472期
12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早年春節前的採購記憶
作者 法如
小時候生病最想吃的就是黃桃罐頭了,不知什麼原因,好像還真能治病!當年的副食店裡往往只有黃桃罐頭一種罐頭類加工食品,望著玻璃櫃臺裡陳列著的漂亮透明的黃桃罐頭,留著口水,真想生病啊!因為生病了,媽媽會給我吃黃桃罐頭。
所以,對小時候,過年的情節,更是記憶猶新。
每逢過年前,我總會陪著媽媽去採購一家過年所需的物品。在那個年代,自由市場尚未興起,購物都得前往國營菜市場或副食店,什麼都得憑本憑票限量購買。

還記得當年定量供應清單嗎?
彼時的北京有四大國營菜市場,分別為東單菜市場、西單菜市場、朝內菜市場和崇文門菜市場。其中,我和媽媽最常去的是崇文門菜市場。市場里人頭攢動,黑壓壓一片,人潮湧動得彷彿比售賣的商品還要多。那時我只是個身形矮小的孩子,常常被淹沒在人群中,無奈地忍受著周遭大人的屁味兒。
我和媽媽各自排一隊,快輪到我時,我便大聲呼喊“媽媽媽媽”,媽媽聞聲趕來結賬。若媽媽一時趕不過來,我就和後面的人商量調換下位置,待媽媽過來再換回。當然,也不乏有插隊欺負小孩兒的情況發生。
當時裝菜用的是草籃子,在外國電影裡看到外國人在超市購物用的塑膠袋,且用完即丟,這讓我驚愕不已。要知道,那時候塑膠袋可是稀罕物,偶爾得到一個,都得清洗乾淨反覆使用。看著電視裡外國人的生活,宛如神仙般愜意,我心中滿是羨慕。

看著這份1982年北京的過年物資單,上面羅列的物品看似很豐盛,可那不過是購買的權利罷了。深感那個年代能生在首都已經是大福報了。若沒有錢,不去菜市場、副食店排隊,就什麼也得不到;即便去排了隊,晚了也可能空手而歸。
每年各級政府為了籌備這有限的貨源,可謂殫精竭慮。據說北京人吃一次帶魚,財政拿出來的補貼,就等於吃掉一座立交橋。計劃經濟,就連沙漠裡的砂子都會短缺,各方誰都難受。
隨著改革開放,票證時代大約在九十年代畫上了句號。
後來我國加入了WTO,每年從全世界掙回來好多好多的錢。食品供應逐漸充足,貨架上也有了外國食品,我有一位八十年代中旬離世的姑父,生前酷愛喝啤酒,常與爸爸相聚暢飲。前些日子與他兒子交談,不禁感慨,若是姑父能再多活幾年,便能品嚐到世界上最好的比利時啤酒了。
如今,在停業十幾年後,崇文門菜市場的原址已重獲生機。定要找個閒暇時光,故地重遊,去探尋那些沉澱在歲月深處的記憶。

作者法如的母親生於天津,外公陳少梅曾是天津排名頂尖的著名畫家。 2009年,天津市政府在娘娘廟前給外公立了一座銅像。
附文正在消失的春節習俗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中國許多傳統的春節習俗逐漸消失或被淡化。有些習俗是因為城市化程序加快,生活方式改變而消失,這裡列舉一下那些如今較少見,或者已經消失的春節習俗:1. 祭灶(送灶神)過去,中國人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要祭灶,送“灶王爺”迴天庭述職。人們會在廚房供奉糖果、糕點,希望“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如今,灶王崇拜逐漸被淡化,許多家庭已不再舉行這一儀式。2. 封門與開門過去,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封門”,意味著停止一切外出活動,專心過年。直到正月初一早上,家裡的長輩才會象徵性地“開門”,寓意迎接新年好運。如今,這一習俗已消失,人們更傾向於通宵慶祝,甚至外出旅行或參加跨年活動。3. 守歲通宵古時候,人們認為大年三十夜“守歲”能驅邪避災,尤其是父母會希望孩子陪伴自己守歲,以祈求家人長壽。然而,現代社會的娛樂方式豐富,年輕人熬夜可能是為了玩手機、看春晚,而傳統的“守歲”意義已大不如前。4. 迎財神過去,正月初五被稱為“破五”,這一天要舉行“迎財神”儀式,人們會放鞭炮、燒香,希望財神光臨家門。如今,由於環保、城市管理等原因,燃放鞭炮受到嚴格限制,很多地方已經不再隆重迎財神,而是選擇網上祭拜或簡單慶祝。5. 拜年磕頭過去,晚輩給長輩拜年時,需要行跪拜大禮,表示尊敬和感恩。如今,許多家庭改為口頭祝福或傳送電子賀卡,跪拜禮節已逐漸被淡忘。6. 遊村走親在農村,春節期間親朋好友會相互走訪,一起吃年飯、交流感情。但現代社會節奏快,很多人選擇外出旅遊,甚至透過社交軟體拜年,走親訪友的習俗逐漸減少。7. 貼門神過去,春節前家家戶戶都會貼上門神畫,如秦瓊、尉遲恭等,象徵鎮宅護家。然而,如今這一習俗已被簡化,人們多貼“福”字或春聯,門神畫逐漸消失。8. 碰喜(討口彩)過去,老人們會在春節期間說一些吉利話,如“年年有餘”“大吉大利”。而年輕人也會在拜年時討口彩,如“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但如今,許多年輕人對這些傳統用語不太講究,甚至直接轉賬紅包,忽略了口頭祝福的儀式感。9. 舂餈粑南方一些地區,過去過年時要全家人一起舂餈粑,寓意團結和美滿。而現在,商場裡隨處可以買到現成的餈粑,傳統的手工製作方式已逐漸消失。10. 年畫與剪紙過去,家家戶戶會貼年畫或剪紙,如楊柳青年畫、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等。但如今,年畫市場萎縮,很多人更願意用現代裝飾品或電子螢幕來烘托節日氛圍。11. 打春牛古時,春節期間會舉行“打春牛”儀式,農民用柳條抽打春牛模型,以象徵來年農業豐收。如今,隨著農業機械化發展,這一習俗基本消失。12. 挑燈夜遊一些地方曾流行正月十五“挑燈夜遊”,人們提著燈籠遊走鄉間,祈求平安。但如今,現代照明普及,燈籠的實用性減弱,挑燈夜遊成為罕見的景象。

近期發表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精選彙編 ↓↓↓ 百篇盡
喜歡就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