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讀大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本文整理自訪談《發現教育的另一種可能》,一諾邀東京大學蔣妍老師、日本留學諮詢專家蔣偉,深度剖析日本高等教育核心。從日式教育理念差異、留學申請策略,到大學生活真相、中日教育認知誤區,以及日本社會的啟示與弊病,帶你深度瞭解日本留學真相。
 5 月 12 日(下週一)中午 12 點,一諾再度邀請到蔣妍和蔣偉老師,從制度、文化、實踐角度深度分析日本高校的特點,以及中國留學生如何融入日本的學習與就業系統,歡迎大家預約直播~

一諾今天我們請到了兩位特殊的嘉賓,蔣偉老師和蔣妍老師,來聊聊這兩年很熱的話題——赴日留學。
這裡要介紹一下,蔣妍老師是京都大學的教育學博士,現在東京大學從事與高等教育研究相關的管理工作,與國內學者的交流很多。蔣偉老師在國內就是日語專業出身,後來也在日本的大學裡學習過,現在已經是日本留學諮詢界的大牛了,去年考上東大的學生中,有不少人都受到了蔣老師的指點
首先請蔣妍先來講講吧,你自己既在日本讀了博士,之後又從事日本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你覺得日本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理念是怎麼樣的,跟中國與美國有什麼區別?
留學日本, 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蔣妍:謝謝,我想這也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我們總說,中國的高等教育是前蘇聯模式,日本的高等教育是德國模式。但是近些年來,日本的教育體系裡又引入了很多美式和英式的內容,有些雜糅,但整體上做了很多以學生為中心(即學生本位)的改革,現在的大學課堂上比較提倡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在課堂中引入很多討論,老師和學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互動。
在教學內容方面,國內的高校都有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而在這裡,理科和醫學的教授內容相對固定,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師是可以自己決定教授內容的,甚至以自己寫的書為主要學習資料,自由度上會比較大一些。
一諾好的,請問蔣偉老師,對於我們中國學生來說,申請日本高校是不是很難,想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搞清楚哪些概念?
蔣偉:日本大學中可申請的專案主要分為英語專案SGU(Super Global University)和日語專案。首先我們要知道,日本畢竟不是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能夠開設SGU專案的大學和專業是有限的,可能並不適合所有的學生。而且近年來,日本大學對英語成績的要求越來越高,申請材料除了高中或大學成績以外,不同學校對託福、雅思、SAT之類的標準化成績也都有要求。
日本的考試體系中,除了有類似中國的統考(日本叫EDU),每一個大學都還有自主招生的部分,這裡面涉及到的資訊差非常的繁瑣、複雜,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私塾(培訓機構)存在的原因之一。
日本的博士階段,一般都需要英語和日語雙語學習,很多人來日本留學的一個理由是英語不好,他們想當然地認為,日語中有很多漢字,學起來比較簡單,還可以藉此機會避開英語這個薄弱環節,但現在大家需要打破這個固有印象,我帶過的學生中託福成績好的大有人在,很多人的英語成績申請藤校也是足夠的。 
一諾:好的,謝謝。在透過層層選拔後,我們對日本的大學生活應該有什麼樣的預期呢?那些比較好的大學對學生的評估體系是什麼樣的?
蔣妍以前,日本高校是沒有所謂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學生們可以說是在比較鬆散的土壤裡成長起來,進入社會後也適應得比較好,如何評價學生完全是老師個人的自由,有些課程最後只需要交一個報告就行。近些年,隨著國際化辦學的原因,評價體系逐漸多起來了,但學生還是有很大的自由度,即便在比較躺平的狀態下,四年修滿124學分也沒多大問題,如果一個學生有比較清醒的認知和規劃,是可以利用很多課外資源,得到很好的發展的。
當然,日本也有那種事無鉅細地管理學生學習生活的學校,甚至在這些學校的宣傳資料中還承諾了一個“可以看見的未來”。但說到底,哪種模式更好,就要看學生自己的選擇了。
一諾我看日本的學校的也有這種感覺,學校之間的差別非常大,這種差別不僅僅在於國內視角下的專業排名與學科排名,還在於不同的教育理念和體系。
蔣妍是的,不要拿國內的概念來套在日本的學校上,我的建議是,如果想在這裡好好學習,就要挑最適合自己的模式。
一諾:蔣妍這些年與國內的教育界經常有交流互動, 蔣偉也在工作中接觸了很多中國家長,以你們的經驗看,中國的學者和家長對日本高等教育的瞭解存在哪些誤區?
蔣妍 一方面,中國學者來日本訪問時,往往缺乏明確的目的性,而日本學者則更注重對談的目的性和效率。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 日本大學對教師發展(Faculty Development,縮略為FD)的重視程度不如中國,很難做到像國內那樣的資料管理,更不要說在教室內安裝攝像頭了, 此外人工智慧的普及與推廣也很佛系。
蔣偉由於這些年國內整體環境的變化,大家都對未來的就業形勢有些擔心——如果孩子選擇一個人氣不高的專業,將來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的確,就日本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文科與從事專業的相關性不高。不過根據去年出爐的統計資料,日本大學生的就業率是98%,所以從目前的情況看,留學生還是可以在這邊找到工作的,但是薪資與可選擇的行業會與日本學生有一定差異。另外一定不要小看各個高校自主招生的差異化程度,一定要提前熟悉相關流程,這不是簡單的考前輔導就可以解決的。 
Photo by Pixabay
日本教會了我們什麼?
一諾可能大家也聽說了,日本對外國人很友好,但它又不是一個移民國家,如果讓你們二位回顧自己在日本的經歷,這個社會所帶給你們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
蔣妍日本社會教會了我學會微笑,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能隨便“亂笑”,不然會顯得“不正經”,所以我過去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人,甚至還有人覺得我高冷。 剛剛來日本時,看到這裡幼兒園都在教小朋友微笑,一開始覺得他們“好假”,後來才逐漸認識到笑容的重要性——這能讓你自己舒心一點,也能讓周圍人開心一點。
另外,他們很尊重個人的努力,只要你努力了,成果就總能得到社會的認可,不用很卷也能生存下去。
說到這裡,我想稍微延伸一下這個話題, 當我們抱怨無法融入日本社會時,或許應該問問自己,到底想不想了解他們的文化?有沒有嘗試過用他們的語言去了解當地人的想法?如果我們都不願做這樣的努力,又何談讓別人接受?我想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這個道理是相通的。 
蔣偉: 對我來說收穫第一是平和。在日本,即便是一個打掃公共衛生間的老人都在很認真地工作,或許在很多人眼中,這份工作既辛苦又微不足道,但他們卻能為此拿出十分的尊重。當然,能做到這一點也需要他人的尊重,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達成的平和狀態非常難得,這讓每個人都可以踏實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另一點是感恩,我帶女兒在遊樂園玩旋轉木馬時注意到,一個日本男孩在玩了一圈後對他爸爸說:“謝謝你,我很開心”。而我女兒則說:“我還要玩一次!”。我覺得這裡面有非常大的不同,能對身邊最親近的人隨時表達感謝是很難得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在這裡逐漸擺脫了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逐漸認識到一個更加多元的世界。有一次我回國探親時,八九歲的小外甥女問我:“舅舅,你在日本,為什麼沒有被日本人打死呢?”
當時全家都啞然失笑,但我不禁想,是什麼讓一個從來沒有來過日本的小孩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當我們去思考這些深層次原因的時候,可能感到難過甚至是痛苦,且這種痛苦的根源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改變,但至少,在日本的成長經歷可以讓我的視角更多元一些,不再侷限於非好即壞的框架裡。
一諾:沒錯,客觀地說,日本社會也不是什麼都好,這裡有很多優點,但問題也很多,你們作為高等教育觀察者,看到了哪些需要改進的方面?
蔣妍 我以前覺得日本大學的教育體制很好,但這幾年,在日本學生中讀博士的人數是持續減少的,這與中國,甚至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趨勢都是相反的。這裡面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科研環境的持續惡化,過去的博士為了科研可以廢寢忘食,但現在,當一個人讀完博士,擺在TA眼前的路已經很窄了,這種情況持續下去,肯定會影響到日本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我認為日本需要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多支援,才能保持在科研領域的領先地位。
蔣偉:不僅僅在學術界,其實日本社會整體都存在自由度不夠大,導致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日語裡有一個短語叫“讀空氣”,意思是要會察言觀色,但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會影響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這種無形的壓力就像巨大的網,籠罩著這個社會,很多留學生也能感受到這一點。
在大型的企業裡面,由於制度僵化,年輕人難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而那些上了年紀,沒什麼活力的人甚至被稱為“老害”。
說回教育,恰恰是因為留學生面對的教學體系中包含了各個學校自主招生的部分, 所以相對靈活和創新, 很多討論和考試的內容很有思考的價值(比如諾奇克與羅爾斯之辯),但令人遺憾的是,絕大多數日本學生並沒有這樣的機會。 
另外一個問題是日本公共教育支出在GDP中所佔的比例在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中明顯偏低,這也是日本私塾氾濫的另一個原因。 我認為日本目前既需要增加公共教育支出,減輕家長和學生的負擔,促進教育公平,也需要改革大學的招生制度,重視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諾:沒錯,體制性問題導致了教育資源的錯位,資源錯位反過來又加劇社會的不平等,這是一個惡性迴圈。但日本社會的可愛之處在於,這是一個相對透明的社會,對自己的問題並沒有刻意迴避,所有對政府不利的證據都明明白白地掛在網上, 如果想要挑錯,實在太簡單了。 
我在某個層面上也是日本社會的批評者, 但我覺得,大家指出問題, 最終的目的是讓社會變得更好, 如果存在的問題都不能說, 那麼這個社會就永遠也進步不了了。日本也好,美國也好,我覺得這是辯證地看待發達國家時非常重要的一點。 
從這一點上說,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有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既非生長於日本,也與那些大手公司沒什麼羈絆, 看待很多問題自然就多了一分客觀理性和跳脫。
我們很快要開啟新一期的日本文化教育考察團了, 與兩位嘉賓談了這麼多, 但我們最希望的是, 您能有時間跟著我們親眼看看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社會, 做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判斷。 
這次的活動時間是5 月 29 日到 6 月 3 日,在這6 天的時間裡,我們會帶大家透視看日本,從政治到文化,從高等教育到創新教育,從公共空間到普通人的生活,以及在日華人的公共生活
我自己及在日本多年的各行業專家將與大家進行一系列高質量的主題分享,同時,考察團還將走進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等日本頂尖學府,實地探訪日本小學開放日與國際學校,感受“教育即生活”的理念。
除了內容豐厚的學習環節,我們還將參訪國立博物館、武藏野角川文庫博物館、國會議事堂等政治、文化設施。大家將浸入式地感受日本的社會、文化,從內到外透視日本,看到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考察團僅限 40 席,早鳥優惠火熱進行中費用包含食宿,名額有限,先到先得。期待在東京與有緣朋友相聚,開啟這段豐富而獨特的探索之旅!詳情及報名諮詢見海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