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世紀末,被梁啟超稱為“黃帝以後第一偉人”的趙武靈王開始推行著名的胡服騎射改革,所謂“胡服騎射”,按照楊寬先生在《戰國史》中的說法,就是:“命令軍隊採用胡人服飾,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戴著插有貂尾或鳥羽的武冠,穿皮靴,藉由發展騎兵,訓練馬上射箭的作戰技術。”
戰國策之胡服騎射(李志剛國畫,來源於雅昌藝術網)
雖然這場改革側重於軍事方面,實際上是政治改革的深入,更有學者指出,胡服騎射對中原內地騎射和畜牧業的發展,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南北各族之間的互相依存、雜居和融合,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
趙武靈王力挽狂瀾的改革,使得戎狄環伺、四戰之地的趙國迅速崛起成為戰國軍事強國。可趙國投入血本的騎射部隊缺席了趙國後期與華夏諸國的一系列重要戰役,即使在賭上國運的趙秦長平之戰中,幾乎沒有任何趙軍使用騎射部隊的記載,反而是秦國軍隊充分利用了騎兵斷絕了趙軍的糧道,完成了對趙軍的分割包圍。
之後的邯鄲之戰、李牧攻燕之戰,乃至最後趙國被秦國所滅,一系列戰事中也鮮見趙國騎射部隊的身影。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彷彿湮滅在歷史長河中,沒有留下什麼漣漪,這無疑是一件啟人疑竇的事情。

趙武靈王雕像
人類最早的騎術可能起源於距今6300-5500年前烏克蘭的第聶伯河畔。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也就是胡服騎射改革之前的4個世紀,軍事性騎射技術已經成熟,弓騎兵已經成為一支的獨立軍事力量,也是歐亞草原最主要的作戰方式。
但是,在趙武靈王之前,騎射並沒有在華夏國家內流行,也沒有華夏國家組織騎兵部隊的記載。那麼為什麼趙武靈王開始大規模推行胡服騎射改革?或者換言之,為什麼向與華夏國家生態相去甚遠的內亞民族學習軍事技術?
如果放在亞洲東部農耕文明和歐亞草原遊牧部落競爭逐鹿的大格局中,放到戰國以來華夏諸國軍事發展的大脈絡中,胡服騎射就有了深刻的意蘊,也更容易為我們所理解。

胡服騎射的浮雕與發源於近東影響東到高麗的帕提亞射法如出一轍,帕提亞射法的起源是騎手射獵大型兇猛動物時被迫邊退邊射的技術動作,但後來成為主動選擇的騎射戰術,由於在狩獵時候可以鍛鍊,大大降低了戰士的訓練成本。

帕提亞射法
趙武靈王之所以推行胡服騎射這樣的軍事改革和技術創新,是趙國已基本不能向中原各國拓展疆土,不得不從趙國北部攫取土地和其他資源。
在《戰國策 ·趙策》和《史記 ·趙世家》中都將胡服騎射的作用描述為“備邊”,也就是強調了遊牧民族軍事力量給趙國造成的危機,突出了胡服騎射防禦性的一面,而刻意迴避進攻性的一面。
狄宇宙教授在《古代中國及其強鄰——東亞歷史上的遊牧力量的崛起》一書中指出:“採用騎兵是適合解決趙國所有軍事問題的辦法,它既是防禦性的,也是進攻性的”。
胡服騎射就是為了“計胡狄之利”,趙武靈王對中山國的蠶食、對三胡之地的攻略與胡服騎射在時間軸上是一致的,趙國最終征服中山國、代,在林胡、樓煩等三胡胡地“拓地千里”,並且獲得了土地、人口、馬匹等戰略資源。

戰國形勢圖(公元前350年)
這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
對人口資源的爭奪和佔有,實際既是胡服騎射的階段性成果,也是胡服騎射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趙國的騎兵部隊要像遊牧戰士一樣弓馬嫻熟,趙武靈王必須,事實上也正是從三胡地區的軍事人口中直接選拔騎兵,透過軍事化手段將被征服土地上的人群編入自己的軍事體系之中。《戰國策》中不斷提到的所謂”北地之眾“、“並將胡、代”指的就是非華夏民族的兵源。
趙武靈王在將非華夏族的騎射之士編入軍隊的同時,也打破原來的兵役制度,採取“破兵散卒,以奉騎射”的,調整抽取一定的原來趙國士兵專門從事騎射訓練。
一系列組合拳,加上掠奪馬匹,使得趙國具備了一支常備騎兵部隊。但根據文獻記載,這支部隊並沒有在全國推廣,因為後勤等因素只集中在趙國北部。這可能就是在長平之戰等戰役中,趙國騎兵部隊並沒有唱主角甚至根本沒有出現的原因。
說句題外話,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和組織能力去考察趙國的後勤保障,事實上不可能維持一支四十萬人的部隊,所以白起在長平之戰之後坑殺四十萬趙兵,數字上很難令人信服。

長平之戰
但是,從後來趙國名將李牧的事蹟看,趙國北部從代(今河北蔚縣代王城)到雁門(今山西西北部)存在著一支對抗匈奴的邊境部隊,這是趙武靈王騎射部隊的後身。
這也就是趙武靈王的遺產。
漢文帝曾對馮唐感嘆:“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為吾將, 吾豈憂匈奴哉!”漢文帝並不是在文藝範地感懷,而是對趙武靈王肇端的師胡長技以治胡的騎射訓練和作戰傳統的致敬,這更是趙武靈王的遺產。
漢文帝感嘆的同時,一個步兵騎兵混編與北方遊牧民族對抗的新時代已經呼之欲出。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