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和方大同,都不吃肉

作者:劉娜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閒時花開(ID:xsha369
聽聞歌手方大同去世的訊息。
實話實說,我之前不瞭解方大同,之前也沒有聽過他的歌。
他去世後,才去補了功課。
聽了他廣為流傳的一些歌曲,還有他生前的音樂故事。
很有才華的一個同齡人。
看到這樣一個細節是:
方大同因為出生素食家庭,一生都不吃肉。
加上藝人強迫自律的身材管理,他一直都非常消瘦。
不幸患上氣胸後,長期備受折磨。
最後,病魔把他摁倒在這個春天裡。
驀然想起大S。
大S去世後,有臺媒報道說,大S也是長期的素食主義者。
除了懷孕生小孩期間不得不吃肉,她生命中其餘時間都堅持吃素。
就連吃蛋白粉都選植物基。
早逝的兩個著名藝人都吃素,不由得讓人想起2月中旬,在綜藝《一路繁花》中活力滿滿、大口吃肉的慶奶,隨口說出的那句話:
她好多吃素的朋友,都已經去世了。
因為吃素會導致蛋白攝取不足,骨質流失,營養跟不上,免疫力低下等問題。
我不是營養學家。
不妄自揣測“肉食派”還是“素食派”孰優孰劣。
這個參差的世界,要允許每個人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去按照自己的信仰和喜歡的方式過盡此生。
但,如果你是普通人,想要為了減肥或變美刻意去吃素,那不妨聽聽我自己曾吃素半年的感受。
我爸生病時,我心懷恐懼,暗暗發願,要為他吃素半年。
一開始,各方面感覺還行。
甚至因為不再沾染重口味葷腥,味覺在清淡中變得靈敏,能吃到蔬菜和麵食本身的香氣。
但因為我每天都有大量工作,也堅持做運動,堅持吃素一個月後,身體就開始出現很多不舒服。
渾身覺得沒有力氣,頭昏昏沉沉。
有次我忙完工作,站起來去廚房做飯時,差點栽倒在灶臺前。
測了一下血糖,只有3點多,趕緊吃了塊巧克力補充能量。
後來又檢查出輕度貧血。
6個月後,我恢復了吃肉。
後來,和一位很敬重的姐姐聊天。
她說吃素還是吃肉,都是外相而已。
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避免陷入“非此即彼”或“非要刻意”的分別心裡。
因為當你“非要”時,你在乎的不過是自己的偏執,而弄丟了本心。
我們這一生最緊要的,是破除偏執,修好真心。
對父母的真心,就是父母健在時好好愛他們,接納他們身上被時代和性格定格的不完美。
在他們生病時能出錢出錢,能出力出力,能想辦法就想盡辦法。
對他們沒有怨言和指責,不覺得他們是累贅和負擔。
和他們相處的每一天,都儘量心平氣和又心懷感恩。
她說的真好。
也治癒了我:
真心,不執著於形式。
真心,就是毫無分別地好好去愛眼前人,好好享受每一天。
週末的時候,還看到一則新聞,是一位叫“陳幸運”的女抗癌博主不幸去世的訊息。
她患的是結腸癌。
2023年3月確診時,已是中晚期。
她患病後,開了自己的社交賬號,經常分享自己的抗癌經歷。
她生前喜歡騎行和跑步,還經營一家服裝店。
有個14歲的兒子,是一個美麗、要強的單親媽媽。
要為這世上每個普通人的離開,默哀。
但,我也有個深切的感受:
普通人,尤其是患癌的病人,不必過度在網際網路上分享自己。
這兩年,網上湧現很多抗癌博主,也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
但最後他們還是以快速的方式,和我們說再見。
每當看到他們去世的訊息,我都覺得很多人並不清楚網際網路背後的邏輯。
首先,聚光燈效應,是把雙刃劍。
一個人生病後,出於種種原因,到網上開賬號,分享直播自己的病情。
某種程度上,就是把自己的病患拿到聚光燈下去換取流量的同時,也承受審判和揣測。
分享會讓你收穫關注和鼓勵,同樣耗損你的能量和秩序。
同病相憐患者都會來找你,傾訴他們的哀傷與痛苦。
還會有某些不懷好意的人,留下或刺耳或嘲諷的詛咒。
這會疊加你本身的恐懼和憂慮。
癌症患者最忌諱的就是大喜大悲的情緒起伏,還有左思右想的精神內耗。
而成為網際網路博主,恰巧必須承受這些。
病人最需要的是與疾病共生的平和從容——
把疾病當成老朋友一般和平共處。
同時在不被人過分關注和解讀中,儘量按部就班地生活。
其次,標籤背後,就是詛咒。
大家關注一個抗癌博主,是因為他(她)的疾病,而不是學識或才藝。
“抗癌博主”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在一次次負面暗示的過度提醒中,給癌症患者貼標籤。
而從心理學的角度:
過度提醒,本身是一種詛咒。
因為健康的東西,不管是我們自身的器官,還是我們和他人的關係,都猶如空氣陽光,無需提醒,卻無處不在。
你越暗示自己有病,你的病就會在能量共振中,越來越顯化。
這也是同樣兩個人,都患上同樣的癌症。
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患癌,多活了五六年,另一個人知道患癌後,不到三年就走了的真相。
自我暗示的死能量,會在不斷疊加中,剝奪一個人的活能量。
除此之外:
一個人的能量,是有定數的。
成為網際網路博主的癌症患者,除了拿出力氣和疾病搏鬥,還要拿出力氣去經營賬號,去活在“堅強”的人設裡滿足粉絲期待。
這是一種能量分散的自我消耗。
老祖宗說,惜力惜福,也是這個意思。
有些人在遭遇困境時逃離人群,不是他們害怕羞恥,而是他們懂得惜福。
這些天,開啟網際網路,幾乎每天都有知名不知名的人離世的訊息。
有人悲觀地說:
“我的青春變成了一個個墓碑。”
倒也不必如此悲觀。
每個時代都在上演生離死別。
我小時候,鄰村的小學同學患上了肺病,他媽媽是天主教徒,不讓帶他去醫院,非要在家中禱告。
不久之後,他就死了,才9歲。
這要擱在今天,他媽媽必然被網暴。
但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的離開就像一滴水匯入大海,悄無聲息。
我的中學同學,在學校門口的路上,被一輛大貨車當場撞死。
只有他一個獨生兒子的父母,一夜白頭。
這要擱在今天,他父母也會被貼上“失獨父母”的標籤,被悲情書寫。
但他爸媽沒有鬧任何人,只是沉默悲慟地接受了現實,收養了一個幼小可憐的孩子,從頭開始當父母。
我還有個表姨,連續高考4年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最後自殺。
這要擱在現在,也會被貼上“高考殺人”的標籤,被媒體大肆炒作。
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親人們接受了她的命運後,也學會了寬宥身邊一切高考落榜者。
沒有謳歌過去的意思。
封閉和落後的時代,不值得美化。
只是說:
自從地球上有了人類,一切生老病死的無常,一直都是人世間的尋常。
只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在資訊的密集接收中,陷入了“更容易被悲傷支配”的人性弱點裡,覺得生離死別特別多而已。
其實,悲歡離合,一直都在上演。
區別僅僅在於:
我們知道,還是不知道。
面對我們“知道的”,要感恩那些離去的人,用他們猝然的背影,留給我們的禮物——
關於愛,關於健康,關於珍重,關於慈悲。
面對我們“不知道的”,也要適時提醒自己:

在遙遠的地方,還有很多人因車禍、戰爭、失意、不幸,正承受痛苦或死亡。

要對他們悲憫,要為他們祈福。
我很喜歡的一首詩,是王維的那首《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要像山中的辛夷花那樣,哪怕在清幽寂寥的深山中,也要開得嬌豔,落得從容。
願今天看文的你,如是。
|本文為閒時花開原創,轉載請聯絡原創授權|
關於作者:閒時花開(ID:xsha369劉娜,80後老女孩,情感專欄作家,文藝也理性,溫柔也死磕。新書《見字如面》全網熱銷中。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特此說明

致親愛的家人們,有讀者反映最近看不到封面頭圖。
因為平臺規則調整了,在這裡提醒大家

設為星標

”。

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文章推送和精美封面哦!看圖指示,莫錯過!

贊同本文戳在看】分享,贊同點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