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零成本玩轉Obsidian?我的免費同步方案+懶人整理術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用得比較爽的筆記工具——Obsidian
它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也不是我的“生產力神器”,但就像一張越用越順手的草稿紙,陪我寫日記、整理靈感、甚至規劃生活。最關鍵的是,我一分錢沒花,還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野生用法”。如果你也喜歡折騰工具但預算有限,或許我的經驗能給你一點啟發。

一、為什麼選擇Obsidian?

我是個“工具控”,但更是個“實用主義者”。試用過有道雲、石墨、MarkEditor2、Notion、Evernote、OneNote,最後留在電腦裡的還是Obsidian。原因很簡單:
  1. 1. 資料完全屬於我:所有筆記都以Markdown檔案存在本地,不用擔心服務商倒閉或漲價;
  2. 2. 極簡卻靈活:沒有花哨介面,但外掛和自定義功能深不見底;
  3. 3. 強迫症友好:資料夾結構清晰,找筆記像翻實體筆記本一樣順手。
不過,真正讓我離不開它的,是下面這兩個“私房功能”。

二、我的“零成本”同步方案

Obsidian官方同步服務要8美元/月,而我……選擇自己動手。
最初用谷歌雲同步(我相信任何網盤都可以),但偶爾遇到手機和電腦內容衝突,或者丟失。我後來發現一個叫Stroj的第三方儲存服務(類似WebDAV——一種跨平臺同步協議),免費版完全夠用。設定方法?其實和連線WiFi差不多:填個伺服器地址、賬號密碼,5分鐘搞定。
Obsidian的第三方外掛——Rmotely Save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外掛。具體操作步驟如圖所示:安裝Remotely Save外掛 → 選擇遠端服務 → 填入Stroj提供的服務地址、區域、Access Key ID、Secret Access Key、和儲存桶的名字。
現在,我的筆記在手機、iPad、電腦之間絲滑同步,甚至在走路時可以記錄下靈感,回家開啟電腦就能繼續編輯。

三、兩行程式碼拯救“整理廢人”

作為一個總把檔案丟在“下載”資料夾的懶人,Obsidian的模板功能救我於水火。
首先下載第三方外掛Templater,然後設定模版檔案讀取目錄,我設定在資料夾“

Templates

”下。

現在我有這些模版——建立日記筆記、建立公眾號文章、建立閱讀筆記等等。
在這裡分享我的日記模板核心程式碼(非程式設計師友好版)。直接複製貼上就可以用的哦

<%* 

let

 title = tp.

file

.

title

;

if

 ((title.

startsWith

(

"未命名"

)) || (title.

startsWith

(

"Untitled"

))) 

    { 

// 獲取當前日期如 `2025-02-13 週四`

        title = tp.

date

.

now

(

"YYYY-MM-DD dddd"

); 

await

 tp.

file

.

rename

(title); 

    } 

%>
<%* 

// 移動日記到指定的資料夾
await

 tp.

file

.

move

 (

"/Daily Entries/"

+tp.

date

.

now

(

"YYYY"

)+

"/"

+tp.

date

.

now

(

"YYYYMM"

)+

"/"

+

`${title}`

) %>

效果是:每天新建日記時,自動按“年-月”歸類到對應資料夾。比如2025年1月1日的日記會躺在

2025

年的資料夾下的

202501

裡, 因為是2025的第一天,資料夾

2025

202501

還不存在,所以都會自動建立好,年底覆盤一目瞭然。

同理,讀書筆記、專案計劃全都可以套模板。工具的意義,不就是為了讓人少操心嗎?

四、Markdown:我的“數字手寫體”

愛Obsidian,一半是因為愛Markdown。
  • • 記錄時可以往筆記裡貼上圖片,非常方便。我設定了「圖片自動存到筆記同名資料夾」——比如這篇日記叫《2025-01-01 週三》,拖進來的圖片會自動儲存在Daily Entries/202501/2025-01-01 週三/images裡;
  • • 用##分級標題,按住Ctrl點一下就能摺疊內容;
  • • 想高亮文字?前後加倆==,比Word調格式快10倍。
最驚喜的是,所有筆記最後儲存的都是以md為字尾的檔案,也就是文字檔案,很多工具都支援開啟預覽。

五、我是這樣用Obsidian的

  1. 4. 每日流水賬
    • • 電腦端,用快捷鍵Cmd + N就可以開始記錄;
    • • 手機端,桌面新增“今日日記”小元件 → 散步時用語音輸入法口述就可以記錄——流動式記錄才是普通人的剛需。
    • • 遇到值得記錄的事,用“@人名”“#地點”打標籤,回頭搜尋超方便。
  2. 5. 專案覆盤
    • • 用“雙鏈筆記”功能關聯任務、會議記錄和靈感碎片;
    • • 完成時在筆記頂部加個✅,成就感拉滿。
  3. 6. 靈感倉庫
    • • 刷到好文章?複製金句+貼連結+寫兩句感想,丟進“靈感罐頭”資料夾;
    • • 寫作時直接搜尋關鍵詞,碎片資訊瞬間變素材。

六、普通人使用工具的心得

這一年,我越來越覺得:工具越簡單,心思越清明
Obsidian沒有讓我變成學霸,也沒讓我日更公眾號,但它默默消化了我的焦慮、收藏了我的成長。正如林語堂所說:『日記是寫給自己的情書』。而Obsidian,就是幫我把這封情書整理成冊的圖書管理員。
如果你問我推不推薦它?我的答案是:

“先想清楚你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再讓工具為你服務——而不是反過來。”

畢竟,我們追求的不是某個軟體,而是一份踏實的生活痕跡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