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我在公司內部做了一個關於“Writing to Learn”的分享活動,感覺還不錯,也做了不少準備。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以及這個主題到底講了什麼。
為什麼是“Writing to Learn”?
如果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可能會知道,我最近兩個月在讀一本書——《Writing to Learn》。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意識到寫作和學習其實是同一個過程。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寫作之旅,以及我對寫作和記錄的一些看法。
去年11月8日,我收到了公司的一個活動邀請,主題是“Wonderlust”——你可以分享任何你感興趣的內容。那天正好是報名的最後一天,而我當時正在讀這本書,於是鼓起勇氣報了名。我還記得在日記裡寫下:“我不敢相信我真的做了這件事。”因為對我來說,用英語分享寫作這個話題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但書裡的內容讓我覺得,我做的事情和書中的觀點很契合,於是覺得這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機會。我在日記裡還寫了一句話:“做這件事一定會讓我驕傲。”
我的背景
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的背景。雖然很多人可能已經知道我的經歷,但考慮到新讀者,但考慮到新讀者,還是補充些背景:2009年高中畢業後,我去了深圳,在工廠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去軟體培訓學校學習了程式設計。2011年,我成為了一名軟體工程師,直到2017年我來到美國,攻讀了計算機科學的碩士學位。2018年10月之後,我在美國開始工作,2022年6月我來到西雅圖,加入了谷歌。

回頭看這段經歷,像是一場持續十五年的實驗——用普通人最笨拙的方式,觀察記錄如何改變人生軌跡。
我的寫作之旅
我的寫作之旅可以算是一個“輸出型”的旅程。從2009年開始,我就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一直持續到現在。2012年,我開始提升英語,利用碎片時間聽播客,並做一些簡單的筆記。2014年左右,我開始在公眾號上分享我的學習過程和筆記。2019年我開始記錄和分享生活。2023年,我和朋友李影組織了一個學習社群,一起學習TED;2024年我們建立了啟發星球——每週分享過去一週的一些收穫和啟發。

對我來說,寫作不侷限於傳統定義,而是包括寫日記、做筆記、記錄和分享,甚至工作中的文件寫作。每一種形式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讓我在記錄中不斷成長。
為什麼要寫日記?
寫日記對我來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它幫助我記住過去的變化。從2009年到2024年,我已經記錄了15年。最初是手寫,後來換了好幾個工具,現在主要用Obsidian。寫日記讓我更瞭解自己,也讓我看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比如,2010年6月13日的一篇日記裡,我寫道:“我在街上走了很久,問了所有的餐館,但沒有一家願意招短期工。我感覺自己好像被世界拋棄了。”那時候我正在學習程式設計,生活壓力很大,但正是這些記錄讓我看到了自己當時的掙扎和成長。

2019年9月19日的日記裡,我記錄了收到TEDx深圳活動邀請時的緊張心情。當時我覺得自己沒有勇氣去做分享,但最終我還是答應了。回頭看這些日記,所有的畫面都栩栩如生,彷彿每一步都沒有白走。(TEDx演講的整個過程:孫玲:演講小白到TEDx舞臺的心路歷程)

為什麼要做筆記?
做筆記也是我學習的重要方式。我換過很多工具,現在主要用Obsidian來管理我的筆記。它的口號是“建立你的個人知識庫”,我覺得很有道理。就像那句老話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2014年,我開始透過聽BBC Learning English和VOA的慢速英語來學習英語。我會把聽到的內容整理成筆記,然後分享到公眾號上。這個過程不僅幫助我保持語感,還讓我慢慢積累了一些讀者,甚至2016年前後透過公眾號賺到了一些生活費。
2023年,我看了44個TED影片,每個影片都做了筆記。這個過程讓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並加深了我對某些信念的認同。比如,有一個TED演講裡提到:“If a thing is worth doing, it is worth doing badly.”(如果一件事值得做,哪怕做得不好也值得。)與我一直在踐行的價值觀不謀而合——先去做,做完,再做好。

為什麼要做公眾號?
2018年底,我在知乎上回答了一個問題:“家裡沒錢可以出國留學嗎?”我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沒想到這個回答引起了很大的關注。我覺得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特的,我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透過在公眾號分享生活點滴、日常實踐和閱讀心得,是幫助我更好地去表達自己,也是在鍛鍊能否清晰表達觀點的能力。
我對寫作的看法
寫作恐懼的背後,是逃避思考與學習
我現在寫一篇公眾號文章很耗時,但這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我時常提醒自己,坐下來坦然去接受寫不出來的狀態。我認為,害怕去寫,往往是因為我們既懶得深入思考,又誤以為自己已經理解,同時不願投入時間梳理邏輯。但事實是,如果你對一個東西有清晰認知,文字自然會流淌出來。
用自己的話表達是有意義的
去年12月,我寫了一封很長的信給自己,強迫自己用英語寫。當時我還在猶豫要不要鼓勵每個人都去寫作,因為網上已經有太多資訊了。但現在我覺得,每個人的記錄都是獨特的,都值得被分享。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我想起高中時做選擇題,很多時候淺顯的理解也能答對,而考試中選擇題佔比很高,更多是專注正確答案,而找答案的過程往往被忽略了。寫作也是一樣,第一版很重要,重新寫、反覆思考的過程本身就是有意義的。我喜歡這句話:“If the process is sound, the product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如果過程是紮實的,結果自然會好。)
這場實驗沒有高大上的儀器,只有不斷更替的日記本和閃爍的游標。但當我翻看十五年的記錄資料,最清晰的結論是:普通人的堅持,本身就是最動人的變數。
最後
寫作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學習和成長的方式。它讓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變化,也讓我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自我認知。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一些啟發,也期待大家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記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