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最賺錢的50個AI應用裡,我找到了AI商業化的終極答案

當所有人都在關心科技巨頭爭奪AGI話語權時,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當下AI應用到底靠什麼賺錢?
如今,這個問題有了答案。
不久前,國外知名投資機構A16Z釋出了AI應用收入TOP50,統計了現在賺錢最多的50個AI應用。
我們拆解了這50款全球最賺錢的AI應用後,發現了兩個平行世界:
當ChatGPT靠著最牛逼的模型技術,一年賺將近40億美金時。在更廣袤的商業世界,AI商業的落地遠比你想得更加接地氣。
他們有的只是藉著技術紅利套利填補短期市場真空。比如,土耳其開發者用“山寨”ChatGPT產品Chat&AskAI,月賺338萬美元;
還有年收入高達1.35億美元的美顏相機FaceApp,只是因為使用者每天願意花18分鐘反覆修圖。
同樣在很多看似小眾的垂直賽道上,也迸發著難以想象的商業想象力。一款中國團隊開發的植物識別應用PictureThis年入超1億美元
多數AI商業化的討論往往忽視了一個現實:當下需求最迫切的場景,可能既不性感也不宏大——只是幫中產辨別花園雜草,或是讓自拍多獲得17個點贊。
賺錢的AI產品,往往誕生於“解決真實問題的刀刃上”,而非“顛覆想象的噱頭中”。
01
僅4成AI應用能把流量變成錢
從數量上看,賺錢最多的50款AI應用裡,美國仍然是最多的,有18個產品入選;中國排在次席,有11家產品入選,且以美顏相機佔比居多。
最容易賺錢的三個賽道分別是影像/影片編輯、美顏相機、ChatBot以及他們的山寨產品。

其中,AI照片和影片編輯產品屬於是既賺了吆喝又能賺到錢的好賽道,總共有10款產品入圍,佔到了收入TOP50的20%。
除了上述產品外,一些聚焦垂直場景的小眾產品,使用者付費意願也很強。比如,植物識別、營養管理、語言學習、社交、語言學習、翻譯、聽寫、音樂等。
雖然都賺了錢,但這50個應用之間收入差距也很大。多數產品的月收入在百萬美元,一小部分產品的月收入未超過百萬美元,個別產品甚至達到了億美元級。
31個可統計收入的AI應用中,19個收入超過了月收入100萬美元,5款月收入超過500萬美元,4款產品年收入超過1億美元。這4款的情況如下:
  • ChatGPT:OpenAI CFO莎拉・弗萊爾在上個月透露,ChatGPT的2024年年收入至少40億美元。
  • 根據極客公園資料,寫作助手Gramarly的2023年年收入達到了8億美元。
  • 美顏相機 FaceApp的2024年年收入為1.35億美元。
  • 植物識別PictureThis年收入超過1億美元,月預估內購流水收入8000萬元人民幣
有趣的是,移動應用的月活TOP50與收入TOP50只有40%重疊。也就是說,流量最好的AI產品裡,只有4成產品才能把流量真正變成錢。
▲移動榜,標紅為移動榜和收入榜重合的產品
02
視覺工具,
最容易賺錢的AI應用賽道
在所有AI應用賽道里,影像/影片編輯、美顏相機等視覺工具產品最容易賺到錢。
原因也很簡單,使用者需求明確,技術成熟可控,使用者付費意願強(如訂閱制、濾鏡付費)
影像/影片編輯加上美顏相機產品加起來多達21款產品,佔榜單總量的34%。其中,可以查到收入資料的產品有10個以上,總月收入超過3000萬美金,一年差不多3.6億美金。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視覺工具的流量與收入不能完全畫等號。比如,在影片編輯產品裡,最賺錢的三家分別是Splice、Captions和Videolea。具體收入如下:
  • Splice年營收500萬-2500萬美元(Owler資料)
  • Captions年營收500萬美元(Growjo資料)
  • Videoleap月營收200萬美元(Paywallscreens資料)
而流量最好的分別是VivaCut、Filmora和Beat.ly,均沒有上榜。
與其他賽道相比,視覺工具類產品的商業模式也相對成熟。以美顏相機為例,這些產品也探索出了自己的賺錢法子——訂閱與功能增值。
無論是中國的Filmora、BeautyPlus,還是韓國的SNOW、俄羅斯的FaceApp,均透過訂閱制與功能增值(如濾鏡付費、AI特效)鎖定高付費意願使用者。
視覺領域的持續吸金,揭示了使用者需求的本質:“剛需高頻+情感價值”。
03
GPT吃肉,
“山寨版”喝湯,流量金錢雙收
作為AI最核心的產品型別,ChatBot在賺錢上也不手軟。
在最賺錢的50個應用裡,總共4個ChatBot產品上榜,分別是ChatGPT、Claude、Perplexity和Quark AI Assistant。
其中,ChatGPT以33,000萬美金月收入在整個TOP50榜單中遙遙領先。
有趣的是,頭部ChatBot在賺錢的同時,還帶火了一批ChatGPT“山寨”應用。
在最賺錢的50個應用裡,總共有6個ChatGPT“山寨”應用入選,佔比12%,數量甚至比正宗ChatBot產品還多。
它們分別是:Chat&AskAI、ChatOn Al、Nova AI、AI Chat、Chatbot AI Search Assistant和ChatBox。
這些產品的策略很簡單,就是模仿ChatGPT的名稱和徽標,用更低的價提供相同的高階模式。而且,他們會經常調整產品,以避免應用商店懲罰和版權宣告。
而這些產品裡,很多都來自土耳其,包括Chat&AskAI、ChatOn Al和Nova AI。其中,Chat&AskAI就是一家叫Codeway科技公司開發的。
別看是山寨的,但它們的賺錢能力可不差。
這些產品基本上是靠著去年初ChatGPT的熱度完成起量,而隨後的時間裡,DAU 基本能保持穩定,而收入隨著 ChatGPT 本尊的使用門檻越來越低,這些“套殼”產品確實出現了一些下滑,但依然有百萬美金。
比如,Chat&AskAI和Chat On Al的月收入分別能做到338萬美元和211萬美元,一年下來,收入也能做到上千萬美金。
不過隨著正統ChatBot產品的發力,這些“山寨”產品的錢景堪憂。
04
聚焦小眾賽道,
或成賺錢新秘訣
除了視覺工具產品和ChatBot這樣的核心賽道,一些看似小眾的賽道,也展現出了不錯的賺錢能力。
在收入TOP50裡,語言學習、翻譯、聽寫、音樂、營養、植物識別、朗讀、數學解題、寫作助手等小眾賽道皆有1~2個產品入榜。
這一批專業垂類應用,如植物識別PictureThis、營養管理Cal AI、語言學習Speechify等,它們針對特定領域的使用者提供專業服務。
AI陪伴
韓國LoveyDovey、中國PolyBuzz等嘗試情感互動,雖收入不高,50~100萬美金,但契合孤獨經濟趨勢。
語言學習
口語虛擬陪練Speak月收入175萬美金,未來可能挑戰傳統教育模式。
健康管理
間歇性禁食計劃應用Fastic、卡路里追蹤器Cal Al等探索AI+健康。
植物識別
PictureThis靠著教老外認花、種花,月收入高達8000萬元人民幣。
在這份收入榜單上,我們也能看到,個別應用透過與硬體結合的方式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比如,由PLAUD.AI推出的AI錄音卡片Plaud Note,就是一個例子。使用者在購買硬體後,還需訂閱9.9美元/月的軟體會員以享受完整服務。截至目前,Plaud Note已交付超30萬臺,年化收入1億美金,連續2年達10倍增長。
05
總結
縱觀全球最賺錢的50個AI應用,一條清晰的商業定律浮出水面:技術的星辰大海,終將落腳於人類最樸素的剛需。
無論是讓照片變美的濾鏡,還是山寨ChatGPT套取的短時紅利,亦或是教人種花的植物識別工具——這些應用的成功,本質上是對使用者“痛點付費意願”的精準狙擊。
當行業狂熱追逐“改變世界”的宏大敘事時,這份榜單提醒我們:真正的變革往往始於解決“細碎問題”。
站在AI重塑生產力的大門前,或許柏拉圖的名言仍不過時:“需求是發明之母”——而今天,它正被改寫為:“剛需是商業之源”。
>End
>>>                        
本文轉載自“烏鴉智慧說”,原標題《從全球最賺錢的50個AI應用裡,我找到了AI商業化的終極答案》。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我們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部分圖片難以找到原始出處,故文中未加以標註,如若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 微信公眾號(ID:satnetdy)團隊
編輯:豔玲、哈玫,周泳、邱莉、黃榕、娜娜
主筆記者:李剛、魏興、張雪松、霍劍、樂瑜稻子、趙棟
策劃部:楊豔、若㼆、李真子
視覺總監:董濘
專業攝影:馮小京、宋偉
設計部:顧錳、潘希峎、楊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業務部:王錦熙、瑾怡
原創文章轉載授權、轉載文章侵權、投稿等事宜,請加微信:15910858067
商務合作;展覽展廳設計、企業VI/CI及室內設計、企業文化建設及品牌推廣;企業口碑傳播及整體營銷傳播等,請加微信:13811260603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 衛星與網路各分部:
成都分部負責人:沈淮
長沙分部負責人:賓鴻浦
西安分部負責人:郭朝暉
青島分部負責人:江偉
· 衛星與網路總部負責人:農燕
· 會議活動部負責人喬顥益、許克新、董今福
· 投融資及戰略層面合作:劉雨菲
· 本平臺簽約設計公司:一畫開天(北京)文化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負責人:楊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