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幾年內,一批AI初創公司以驚人的速度實現了從零到億級收入的突破,甚至超越了傳統SaaS公司的增長速度。這些公司不僅賺錢快,還以極小的團隊規模實現了驚人的商業效率。
本文將深入剖析AI創業的“小團隊、高效率”模式,探討AI技術如何透過自動化和生產力提升,讓小團隊甚至單人創業成為可能,以及這一趨勢對未來的商業格局意味著什麼。
———— / BEGIN / ————
去年,Sam Altman曾做過一個預測:
有了AI,我們很快就會看到第一家估值10億美元,但只有一個人的AI公司。
如今,這樣的設想正在變成現實。
最近,有一張圖在海外非常流行,大致意思是:在AI時代,小團隊正在創造越來越多的商業奇蹟。

比如,Cursor用了21個月,就從0做到了年收入1億美元,但公司只有30個人;Bolt做到2000萬美元只花了2個月,同樣只有15人;Midjourney用了2年做到2億美元,公司人數只有49人;(部分公司人數根據最新資料進行了調整)
按Midjourney的收入規模來說,公司每個員工所帶來的收入超過410萬美元,甚至超過了人均創收380萬的英偉達,“吊打”蘋果、Meta等一眾科技巨頭。
看到這些AI公司的商業化成績,不得不承認葛優老師的那句話:
人才,是21世紀最貴的東西!
比SaaS快三倍,賺錢速度超預期
不得不承認,AI公司賺錢的效率大大超出人們的想象。
先來看一組數字(以下收入均為ARR,即年度經常性收入):
-
Cursor用了21個月,從0做到了年收入1億美元;
-
Bolt用了2個月,從0做到了年收入2000萬美元;
-
Lovable用了2個月,從0做到了年收入1000萬美元;
-
Midjourney用了24個月,從0做到了年收入2億美元;
-
Mercor用了24個月,從0做到了年收入5000萬美元;
-
ElevenLabs用了24個月,從0做到了年收入1億美元;
-
Aragon.ai用了24個月,從0做到了年收入1000萬美元;
這些還只是個例,Wiz(18個月)、Deel(20個月到)和Ramp(24個月)等產品也都在很短時間內做到1億美金的收入。
從目前看,AI公司的賺錢和增長速度遠遠超過SaaS那波。
去年,國外支付巨頭Stripe就做過一個調查,提取了截至7月31日使用其支付平臺的100家收入最高AI公司的年化收入資料,並與2018年7月同類有前景的SaaS初創公司進行了比較。
Stripe得出的結論是:
這批AI初創公司從首次在Stripe上產生銷售到達到100萬美元年化收入的中位數時間為11個月,而上一代SaaS公司則需要15個月。
做到超過3000萬美金ARR,AI公司只需要1年半的時間。相比之下,SaaS初創公司實現同樣目標需要將近5年半的時間。
AI公司賺錢效率高的另一個體現是,這些產品的國際化擴張速度更快。
在Stripe的統計資料中,從中位數來看,AI公司在第一年擴張到全球59個國家,第二年擴張到全球93個國家。從收入中位數來看,2024年AI企業來自國際客戶的收入佔比已經達到了56%,超過了一半。
而SaaS產品在這塊的中位數分別為26個和43個。
也就是說,AI公司的國際化速度比當年的SaaS快了整整一倍。
這背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些AI產品大都定位於生產力工具,需求都是全球性的,國際擴張自然也比之前更快。
小團隊,AI創業新姿勢
AI初創公司不僅賺錢快,需要的人也越來越少。
再來看一組資料:
-
Cursor收入1億美元,員工人數為30人;
-
Bolt收入2000萬美元,員工人數為15人;
-
Lovable收入1000億美元,員工人數為15人;
-
Midjourney收入2億美元,員工人數為49人;
-
Mercor收入5000萬美元,員工人數為30人;
-
Aragon.ai收入1000萬美元,員工人數為9人;
-
Adept收入7500萬美元,員工人數25人;
類似“小團隊”的趨勢在AI行業變得越來越普遍。
根據Palle Broe統計的資料,在其篩選的員工人數最少30家AI獨角獸公司裡,其中7家的員工人數不到100人,11家公司的員工人數在100-200人,9家的員工人數在200-500人,超過500人的公司只有Glean、Anthropic和OpenAI。
其中,AI程式設計是“小團隊”趨勢的最大受益者。
比如,StackBlitz(Bolt.new)收入2000萬美元,團隊人數僅15人;Anysphere (Cursor)收入1億美元,估值26億美元,團隊人數30人;Cognition AI (Devin)僅51人,卻做到了20億美元的估值。
值得注意的是,這30家AI獨角獸公司中,超7成服務的物件都是C端市場,服務於B端的公司只有3成。原因很簡單:to B公司在商業化階段需要更多人力(銷售、施工)來落地。
“小團隊”趨勢背後,是AI公司超高的人效表現。
根據Palle Broe統計的資料,這30家公司中,披露過收入規模的公司有22家,其中12家的單個員工創造的收入超過30萬美元,Midjourney、Adept等5家公司單個員工所創造的收入超過100萬美元,最高的Midjourney甚至能到410萬美元。
這是什麼概念?
簡單來說,AI公司的人效不僅遠超SaaS公司,甚至部分頭部AI公司堪比MAG7。
當年那波SaaS上市潮裡,大部分公司單個員工所創造的收入大概在25萬美元至30萬美元。
在MAG7裡,英偉達的人效最高,為380萬美元,蘋果和Meta在200萬美元以上,谷歌、特斯拉和亞馬遜分別為190萬、80萬和40萬。
超高人效,所帶來的結果也顯而易見——AI公司的員工越來越值錢了。
在Palle Broe統計的30家AI獨角獸公司裡,僅3家公司的單個員工估值低於500萬美元,9家公司單個員工估值在500-1000萬美元,11家公司單個員工估值在1000-3000萬美元,而7家公司單個員工估值超過3000萬美元。
對比之下,騰訊和阿里現在單個員工估值分別為500萬美元和160萬美元。這意味著,這些AI公司的單個員工的價值遠遠超過國內這些網際網路巨頭。
其中,員工估值最高的三家是Safe Superintel、Midjourney、Anysphere,這三家每位員工的估值分別高達5億、2.04億和8700萬。
Safe Superintel就是OpenAI的聯合創始人,前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創立的新公司,而Anysphere就是開發人工智慧編碼助手Cursor的公司。
自動化,讓小團隊商業成為可能
Every的創始人Nathan Basche曾提到過一個觀點:
在 AI 時代,一種新型的創業公司形態正在誕生,即smaller、faster、cheaper and weirder(更小、更快、更便宜、更奇怪)。
回顧這波AI創業潮,小團隊趨勢背後的邏輯不外乎兩點:
一方面,創業初期,保持小團隊能夠快速釋出產品,並根據客戶反饋進行迭代。這一點在網際網路也曾發生過。比如,Facebook花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時,Instagram只有13名員工。
另一方面,隨著AI技術被應用在越來越多的工具上,越來越多環節將實現自動化。
就拿程式設計來說,當AI能夠構建產品和功能,創業公司所需要的工程師就越少,也不再需要複雜的組織結構。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設計、使用者反饋、銷售等環節。
由於 AI 的存在,他們將在更長的時間內保持較小規模,其中最成功的企業只需要少數員工就能實現驚人的規模。
或許,再過不久後,我們真的就能親眼目睹只有一個人,但價值10億美金的AI公司了。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烏鴉智慧說,作者:林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