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戴汨
來源:ThinkingSlow緩慢思考(ID:ThinkingSlow)
能力圈原則是巴菲特對格雷厄姆的三條投資原則的補充,對於要走向芒格投資哲學(以合理的價格投資好公司)來說可以認為是最重要的原則。
能力圈就是問自己:”我懂不懂?“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因為只有兩個答案:Yes or No,實則是投資最難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巴菲特一聽到一個新投資機會的時候,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即他所謂的第一個漏斗。
能力圈的本質是自知。即使巴菲特這樣自認為已經很清楚這條原則的,並且認為自己有一些天生優勢的,依然容易犯錯。比如他認為購買百貨商店就是違背了能力圈原則。零售,這一個看起來大家都懂的行業,他後來反思認為不在自己的能力圈。
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圈總的來講可以三個方面去著手。前兩個是偏絕對的判斷,最後一個是偏相對的概念。
第一:什麼是你懂的?
芒格的回答比較抽象,他認為這個問題是不證自明的:如果你還問自己你懂不懂,你就是不懂。
巴菲特在這個問題上給出了比較清晰的答案。他認為投資的懂其實包含兩個部分:一,理解生意的經濟性;二,更重要的是能預測生意10年後情況。生意10年以後的情況又包括兩個部分:1)10年後行業的情況;2)公司在行業裡的地位。
根據這些定性的分析,他給出能力圈更為簡單的定量測試門檻:你能大概預測十年後利潤的範圍。
他舉例說,很多科技公司他其實是瞭解產品的,但是他很難預測未來,這就是為什麼他把科技放在自己能力圈的範圍之外。用這個標準,你試試英偉達、Palantir?
保證自己真懂的一個取巧的方法,就是找簡單的問題。巴菲特經常用7英尺欄杆和1英尺高的跨欄比較來形容,投資不是奧林匹克比賽,挑選難的係數的問題不會給你加分。芒格對簡單問題的選擇更誇張:選擇No-brainer的問題。
很多好生意花幾分鐘就能搞明白,很多壞生意花幾年也搞不明白,巴菲特舉例說汽車行業就是這樣的生意。
第二:什麼是你不懂的?
這是一個相對比較容易的問題,用芒格的否定方法容易自我評估。比如他說:”如果你體重350磅,你不能說你擅長芭蕾。如果你不能擅長數數,你不能說你可以下盲棋。“
也就是說如果你選擇研究的問題落在你的弱點上面,你就不能說懂。按照這個邏輯,如果我沒去過印度,我不能說懂印度的公司。如果我是學文學的,我不能說自己懂醫藥公司。
投資裡面最最容易的否定就是:你如果是一個感性的人,你不能說你擅長投資。
第三:你是否比別人更懂?
能力圈是相對概念。如果你和別人競爭,你比別人更加懂,你才有了edge。所以挑選傻子作為對手也是評估能力圈的重要因素。
如何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比別人更懂?我提三個標準:
1.時間標準:如果你在一個領域沒有花過三年以上的時間,你最好不要覺得自己比別人懂。
2.對比標準:如果你研究的公司,你不能在一些列的關鍵指標上闡述它和其他公司的差異,你最好也不要覺得自己比別人懂。投資不是對簡單對單個公司表現優劣的評價,而是放到背景板上看它和其他公司相對競爭表現。
3.專家測試標準:這一個標準比較有趣,你可以去找一份投行的公司研究報告來看。如果你能看出他的邏輯或者假設有什麼問題,你大機率上就算比別人懂了。別忘了,你的交易對手都是這些華爾街的人,如果你看不出他們的問題,你如何能贏?
透過以上三點,你基本上就知道了自己的能力圈。能力圈的自知能力部分是天生的,部分是後天自己練習的,另一部分也可以透過別人的反饋來了解。巴菲特喜歡用合夥人來測試自己就是這個邏輯。
你可能會發現你的能力圈很小。實際上,能力圈的大小並不重要,巴菲特說知道能力圈的邊界要比能力的大小重要的多。
能力圈需要有多大?
知道6~8個好公司足夠了。你要相信,99%以上的公司其實是不在你的能力圈的,你不知道如何去評估它們。這就是為什麼巴菲特桌上有這麼一個提醒自己的桌籤:Very Hard。Very hard就是不懂。巴菲特自己評估自己說:他自己最瞭解的生意其實只有一個,就是保險。
再小的能力圈也沒有關係,你要做的就是等待落到你能力圈內的機會,然後大力揮杆。小,才是正常的。擴大能力圈是不容易的事情,而且是危險的事情,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練習。在這一點上,巴菲特在不斷的進步,所以芒格把他叫做“學習機器”。不要忘了,人家每週工作90個小時,每天看幾百頁。
沒有人能成為巴菲特,但是,你可以記住他的警告:寧可待在能力圈內,也不要去隨意越界。
如果巴菲特都說自己只懂保險,我們普通人說自己什麼也不懂,好像也不過分。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