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的股神巴菲特,給我們最後10條忠告

前兩天,美國中部的奧馬哈小鎮,烏泱泱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因為,一年一度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又開始了。
但這回,氣氛有點“不一樣”。
因為,大會主角,那個94歲的“股神”沃倫·巴菲特,要退休了。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不過,雖然老爺子要交班了,但這次大會,他一點沒含糊。
四個多小時的時間,逢問必答,什麼都聊。從貿易戰、美元風險,聊到人工智慧、給年輕人的建議……滔滔不絕,資訊量巨大。
一個人,能在近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裡,把財富雪球滾得那麼大,他看待世界、人生,看待錢的底層邏輯,肯定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今天,我就盡我所能,從5萬字的現場實錄和各種深度報告裡,幫你提煉出10條,給普通人的、真正值錢的“大實話”。
從哪裡開始呢?就從最近,特別受關注的關稅,開始吧。

貿易戰這把火,會燙到每個普通人

說到“貿易戰”、“關稅”,你是不是覺得,那都是新聞裡,國家跟國家掰手腕的事兒,離咱們老百姓,好像挺遠的?
還真不一定。這影響,馬上就來。
比如,海淘個東西,價格可能開始不太對勁了。因為原材料成本上升,國內產品也開始漲價了。親戚朋友的工廠,也抱怨訂單減少了。
關稅大棒打下去,最終疼的是老百姓的錢包。它最終,會透過物價、飯碗、投資賬戶,實實在在地“燒”到我們每個普通人身上。
所以這次,巴菲特也特別罕見地,直接批評了貿易戰:貿易,不能被當成武器使用。
國家之間,搞貿易保護。看著,像是保護了自己家的一些產業。但這麼搞,很可能會把全球多年形成的、高效合作的供應鏈給攪亂了。
鏈條一亂,效率就低了,成本就高了,最終買單的,還是普通消費者。而且,信任一旦沒了,以後再想好好合作,可就難了。
看得見的硝煙,是貿易戰。看不見的損失,是每個企業的機會成本。
除了貿易戰這種明面上的衝突,還有一個更隱蔽的風險,在等待著我們:通貨膨脹。

你手裡的錢,可能正在被悄悄“稀釋”
大會上,一向對美國充滿信心的巴菲特,罕見地表達了擔憂:美國的財政問題,令我害怕。
巴菲特,在害怕什麼?
他可能是在害怕,美國政府花錢大手大腳慣了,掙的趕不上花的,還欠了一屁股債。最後,只能印錢抵賬,影響美元的信用和價值。
如果一個經濟體印出來的錢,長期超過了它能生產出來的東西,那錢就不那麼“值錢”了。
錢印多了,就像往湯里加水,湯味自然變淡,錢的購買力自然下降。
這不是哪個國家獨有的情況,而是基本的供需關係。
你可能會覺得,這是美國的事情。跟我們,關係大嗎?
關係,肯定是有的。畢竟美元,還是主要的國際貨幣。它的價值波動,會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漣漪,透過貿易、大宗商品價格等各種渠道,影響到全球經濟,最終也可能波及到我們。
全球經濟這艘船,浪打過來時,沒有乘客是安全的。
所以,巴菲特對美元的擔憂,可能啟發我們:每個人,都要有管理好自己財富、讓它保值增值的意識。
畢竟,財富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它能買到多少東西,而不是紙面上有多少零。守錢,守的也不是數字,是它能換回來的“柴米油鹽”。

看不懂的東西,再熱鬧也不碰
這世界,變化太快。今天AI大模型,明天Web3,各種新機會層出不窮,聽著都讓人心癢癢。
可是,越是在這種不確定性強烈的時候,越得給自己心裡拉根“警戒線”。
簡單點說,就是:
守住能力圈,不瞎折騰。
比如,AI。AI這麼火,很多人都想聽聽股神怎麼看。
結果呢?老爺子很實在:我不會把所有的東西繞著AI進行投資和發展…如果真要在業務裡用AI,那也得讓更懂行的伯克希爾副董事長阿吉特·賈恩來選。
我自己,不瞎指揮。
不懂裝懂,是人生路上最貴的“學費”,沒有之一。
連巴菲特,都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保持十二分的敬畏,不瞎摻和。這不是“老古董拒絕新事物”,而是沒研究明白之前,絕不輕易掏錢下注。
世界很大,機會很多,但屬於你的機會,只需要那麼幾個就夠了。
道理,明白了。但光守著,也不行。畢竟,還得發展,還得抓住機會。

耐心,不是猶豫的藉口
一說起巴菲特,很多人腦子裡第一個蹦出來的詞,可能就是:耐心。
但耐心,絕不是猶豫不決。
大會上,巴菲特講了個故事。1966年,他接到一個陌生女士的電話,說願意出售自己生意裡的股份,開價600萬。這生意,光資產就值200萬,每年稅前,能賺200萬。
年賺200萬的買賣,600萬就賣。這簡直是“骨折價”甩賣。
巴菲特的第一反應,就是:有這種好事?裡面不會有詐吧?
於是,他趕緊找查理商量。兩個人非常緊張,想要研究一下,賬到底怎麼算?是不是再看看心理學的書,搞清楚她為什麼賣?
資訊不充分、情況不明朗的時候,不輕易下決定,要花時間去搞清楚。
但第二天,一個關鍵電話打進來,提供了更多關於這位女士的資訊,打消了巴菲特的疑慮。他意識到:這個機會,必須抓住。於是,果斷出手。
在機會面前,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風險,而是你內心的猶豫。
有時候,當機會出現在面前,你可能只有5秒鐘的時間,來下判斷。這就要求,你對自己的領域足夠了解,才不會錯失機會。
巴菲特說,當好機會出現時,你不應該耐心。對於實現的空談,你也不應該耐心。你的耐心,應該去等待那些偶爾出現的機會。
耐心,是面對模糊的武器,不是面對清晰的藉口。

慢慢變富,往往是最聰明的選擇
太多人,渴望一夜暴富。
但巴菲特,不這麼認為。大會上,他說:你只要富一次,就夠了。
這話的意思,就是:別冒太大風險。
慢慢變富,遠比“一夜暴富”然後“一夜回到解放前”強。
因為,你但凡追求“快”,就往往意味著,要承擔“死”的風險。
那些能讓你“一夜暴富”的機會,往往都伴隨著極高的不確定性。贏了,可能一步登天,但輸一次,可能再無翻身之日。
所以,對於普通人,最穩妥的方向,可能是:時間+複利。
找到那些真正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有價值的事情。比如,進入養老行業,市場總會一天比一天大。比如,做自媒體,隨著時間增加,你總會在某個領域,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讓時間,成為你的朋友。像滾雪球一樣,雖然開始慢,但越滾越快。
巴菲特一輩子堅持的,就是這種“慢”智慧。他寧願錯過很多看似熱鬧的機會,也要確保雪球,不會中途融化或摔碎。
可是,普通人財富的起點,通常是工作。每天8小時,甚至更長時間,都要撲在上面。工作,又該怎麼選?

找到讓你心甘情願投入的事
巴菲特說,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不要太擔心一開始的薪水是多少。
只為錢工作,你可能只是在“出租”你的時間;為熱愛工作,你才是在“投資”你的生命。
巴菲特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94歲了,錢幾輩子都花不完,還天天樂呵呵去辦公室研究投資。
所以,不是錢不重要,而是:別隻盯著錢,多問問自己的心。
什麼事做起來,你會覺得時間飛快?什麼事讓你,做這件事本身,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獎賞?
找到它,然後投入進去。
哪怕開始賺得少點,但因為熱愛,你會跑得更快、更遠。
錢是結果,不是目的;熱愛,才是別人偷不走的競爭力。
好的。可是,如果我一開始找不到自己的熱愛怎麼辦?
沒關係。這時,或許你應該,找到那些你想成為的人,和他們交朋友。

靠近那些你想成為的人
中國有句老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巴菲特也建議,年輕人要跟有智慧的人在一起,一起學習。
如果你和積極向上的人在一起,你也不好意思太懶散;如果你和思維敏銳的人經常交流,你的認知水平,也會悄悄提高;如果你和正直善良的人做朋友,你也會更看重誠信。
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就看你天天跟誰呆在一起。你交往最密切的五個人的平均水平,往往就決定了你的水平。
選擇朋友和夥伴,某種程度上,就是在選擇你未來的樣子。

好奇心,是大腦的保鮮劑
這年頭,最不缺的就是資訊。手機一劃,各種資訊、觀點撲面而來。
但很多人好像懂得越多,反而越迷茫焦慮。
這可能,不是因為知道得太少,而是思考得太淺,問得太少。
94歲的巴菲特,思維還那麼敏捷。憑什麼?大會上,他在回答一個13歲孩子提問時,說出了自己的答案:好奇心。
對世界停止好奇的那一刻,就是你認知開始老化的第一天。
光有好奇還不夠,得行動起來,把好奇變成知識。
怎麼做?大概有三點。讀書,請教,獨立思考。
他特別欣賞老搭檔芒格。他說,查理要了解一項東西的時候,會切入主題,真正進行思考。
閱讀,是給大腦“餵飯”;思考,是把飯“消化”成營養。
所以,或許你可以:
1)多讀點能讓你慢下來思考的東西。少刷點哈哈一笑就忘的段子,多啃啃那些需要動腦筋的“硬骨頭”。
2)養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看到一個結論,別急著點頭,多問幾個“為什麼?”“是真的嗎?”“有沒有反例?”
3)警惕那些“喂到嘴邊”的答案。獨立思考的過程可能有點累,但只有經過你自己大腦驗證過的東西,才能真正成為你認知的一部分。
你的認知邊界,決定了你的世界大小,也決定了財富的天花板。

幸福,來自於心態
大會上,有人問巴菲特,怎麼看待人生的低谷。
巴菲特也很實在:壞的事情總會發生,多關注好的。
老爺子這一輩子,煩心事肯定少不了。股市暴跌、投資失誤、被人質疑……但他懂得,調整自己的“聚光燈”,關注已經擁有的。
就比如,他在大會上樂呵呵地說,自己都94歲了,還能隨時隨地喝上喜歡的可樂,這就是挺美好的事。
又比如,很多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時。但巴菲特會說,看看歷史。你願意生在什麼時候?1500年、1000年,還是500年前,還是現在?
跟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比,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已經很幸運了。能用上電、坐上車,能自由學習、有機會創業,哪怕很難。這,本身就是天大的幸運。
很多人不快樂,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而是因為想要的太多。結果呢?越比越焦慮,越看越失落。
你的幸福感,可能取決於你把注意力放在哪。
眼睛盯著缺口,看到的都是遺憾;心裡裝著擁有,感受到的才是富足。

名字,是你最貴的資產
巴菲特用一生的實踐告訴我們,你最寶貴的資產,可能不是你銀行賬戶裡的數字,而是你的“名字”。也就是,信譽和名聲
為什麼這麼說?
錢沒了,只要人還在,有能力、有機會,總還能再賺回來。可信任這東西,一旦失去,想要重建,難於登天。
正如巴菲特當年所說:建立好名聲需要20年,毀掉它只需要5分鐘。
為什麼,伯克希爾總能拿到別人拿不到的好機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市場的信任。幾十年積累下來的“金字招牌”,就是他們最核心、最無法被複制的競爭力之一。
而接班人阿貝爾,在這次大會上也強調了這一點。伯克希爾,會永遠優先考慮公司信譽。
很多人常常覺得,聰明、能力強,就能無往不利。但商業世界也好,人生舞臺也好,最終能走得遠、贏得所有人尊重的,往往不是那些最會算計的人,而是那些守住了正直和誠信底線的人。
能力決定你能走多快,但人品決定你能走多遠。

從1942年,巴菲特11歲第一次買股票開始,到現在已經83年了。
這83年,他經歷過二戰後的復甦,見證過網際網路泡沫,熬過金融危機,也看到了數字化浪潮和AI革命……
一個94歲的老人的建議,在2025年的今天,依然足以打動人心。
這大概,是因為他抓住了人性中最本質的東西。貪婪、恐懼。信任、背叛。能力、品格……這,是任何時代都繞不開的主題。2025年的今天,也是一樣。
因為,時代在變,但人性不變;技術在變,但底層邏輯不變;工具在變,但價值創造的本質不變。
而我們學習巴菲特的智慧,也不是為了成為下一個巴菲特。而是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與你共勉。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P.S.
巴菲特漫長的一生,經歷無數次技術變革。計算機、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如今,AI革命又撲面而來。
可以預見,未來5年,所有企業都將面臨同一個難題:AI時代如何轉型?
轉型,不是學學提示詞、玩玩智慧體。而是從根本邏輯上,重塑你的商業模式。
所以今年,我和我的團隊,也正式推出了,2025“進化的力量·劉潤年中大課”。
面對AI大潮,企業究竟該做些什麼?6月7日,在上海影城,我會用一天的時間,和你好好聊聊這個話題。
不做現場直播。也不做事後回放。就讓我與你,獨家分享。6月7日,就讓我們,現場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景九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90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