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留學字典
微訊號:Liuxuezidian
達摩院青橙獎獲獎名單公佈時,10位獲獎者年齡均不超過35歲。不得不讓人感嘆,青年的中國與中國的青年真是愈加強大。
這其中有位姑娘,從清華到康奈爾,拿到博士學位再往哈佛,一年完成博士後研究,她回到清華為祖國培養人才。
她是清華機械工程系副教授,做出了世界首個由人工肌肉驅動的撲翼飛行器。其開發的可拉伸的光波感測器,被業內稱為“可以影響假肢技術未來”的存在。她就是趙慧嬋。
第一排左二
瘦小女生也有大能量
1989年,趙慧嬋出生于山東淄博。別看這個女孩自小樣子就軟萌可愛,她今後的科研領域卻硬核無比。2008年考入了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她還輔修了經濟學。
在清華園裡學完一個專業的課程就是實屬不易的。許多自認優秀的學子進入清華後,會被遍地的天才打擊得體無完膚。
“想要不墊底,就要不斷自我壓榨,頂住別人不用回頭就釋放出來的壓力。”在2012年,趙慧嬋手拿機械工程與經濟學的雙學位證書走出清華,留下了“瘦小女生也有大能量”的佳話。

豐富自己 國外讀書
為了多方融合豐富自己,趙慧嬋本科畢業後便隻身前往康奈爾大學,攻讀機械工程專業研究生。近5年的時間裡,這個20多歲的姑娘外貌沒有怎麼變化,體內卻積得一身本領。
2016年底,即將博士畢業的趙慧嬋得到了導師Robert F. Shepherd教授極高規格的推薦。
他對著哈佛大學的Robert J. Wood教授直言:“這是我在康奈爾遇到的最優秀的學生,你要不要。”
就這樣,2017年3月,手拿康奈爾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證書,趙慧嬋來到了哈佛大學微型機器人實驗室,開始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人工蚊子”還是“人工蜜蜂”
Wood教授是被動機器人領域的泰斗級人物,趙慧嬋就在他的帶領下進行“能讓模擬機器人起飛”的設計。如果提到機器人,不少人會想到歐美電影中充滿力量的鋼鐵俠。
可對於真正研究機器人領域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個對生物極盡模仿的領域。機器人可大可小,可剛可柔也可軟。
趙慧嬋曾在一個,被模擬設計成一塊人工肌肉的200毫克微型機器人上,安插翅膀,讓其在每秒鐘300赫爾的“振翅”頻率下起飛,還能完成懸停等動作。
這可是世界科研史上,第一個可以由人工肌肉驅動的撲翼飛行器的起飛。
別看模擬昆蟲的機器人小小一個,製作起來可一點都不簡單。也正是因為體積小,其上的所有元器件都沒有完全符合的成品。這就要趙慧嬋自己動手,從最初的設計、製作零部件、組裝,她親力親為。
有人為她的作品起了個形象的名字——“人工蚊子”,想象它可以像電影《天空之眼》中的偵查機器人一樣運作,也可以從事一些軍事機密任務。
對此趙慧嬋還曾打趣說,這個撲翼飛行器明明仿的是小蜜蜂,應該叫“人工蜜蜂”才對。她也表示,其實人工機器人領域還有著太多可開發的東西。
一隻蜜蜂身上有著近300塊肌肉的協調運作,而微型飛行器上有且只有一塊人工肌肉。如果什麼時候人們能夠做出一個足以媲美真蜜蜂的機器,那才是真的厲害。

參與“抗疫”
用一年時間結束自己的博士後科研工作,趙慧嬋於2018年回到國內,並在清華大學任教。也是這一年,她入選了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科學領域精英榜。回國的第二年,來勢洶洶的病情席捲全國。醫護人員成了真正的健康衛士,奮戰在一線。
但在醫護人員的背後,也有著其他領域人們的付出。趙慧嬋與她的團隊就接到任務——為武漢研究一臺咽拭子取樣機器人。
其目的是為減輕醫護人員核酸取樣壓力,併為其加重保險,抵擋被感染風險。因為沒有任何可借鑑的資料,團隊成員只能完全靠著腦子裡的想象,再透過雙手將其實現。
設計者要在保證機器人具備取樣準確度的同時,具備容易消毒、防止使用者交叉感染風險的問題。摸著石頭過河的科研團隊掏空心思,最終用八個月時間製作完成。
世界上首臺咽拭子取樣機器人成功搭載快速移動核酸檢測車,幫助緩解醫生的防控壓力。也是在2020年,趙慧嬋獲評了“MIT TR35”,也就是35 位最具創新潛力的科技青年。

真正的明星
而在2021年,達摩院青橙獎也將趙慧嬋囊入其中。這個獎項要求入選者年齡不超過35歲,且已經達到能獨挑科研領域大梁的關鍵期,並做出階段性的科研成果。青橙獎的獎金共有千萬元,由獲獎的10人共同平分。也就是說趙慧嬋拿到了其中一百萬元。
當人們問她想要用這筆錢幹什麼時,臉上始終有著甜甜笑容的女孩有些不好意思。她說自己帶的學生有點多,但實驗室有點小。這筆錢她打算用來多租些實驗室面積,能讓學生們有個更好的科研環境,做自己想做的課題。

趙慧嬋可以說是青年科研學者的代表,她推動了新形態機器人本體設計方法的發展。32歲的科學家,且已在領域內做出較高成績,像她這樣的青年榜樣人物,青橙獎選拔出了10位。
無數老一輩科學家為人所熟知,但在他們的背後,也跟隨者一大批新生力量,他們在崛起,在發光,即使很多人默默無名,但也在自己的領域不懈前行。
倡導理性閱讀,離夢校更近一步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那就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