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戰”法拉盛。
作者 | 王瑋
來源 | 智象出海
(ID:zxchuhai)
2005年左右,美國的華人聚集區紐約皇后區法拉盛,開始出現第三次“超市霸主之位”的交接。
法拉盛是美國第二大唐人街,這塊區域原有超市主要由猶太人或義大利人經營,1980年代開始,被中國臺灣、香港移民和韓國移民開的超市所擠佔,但到了1990年代,溫州和福建新移民開的華人超市又發展了起來,開始擠佔老移民的地盤。2005年左右,溫州移民漸漸在這場“超市大戰”中佔了上風,說著粵語的廣東老闆漸漸變成了溫州老闆。
法拉盛的美國主流零售店鋪也被華人超市所取代,韓國超市被邊緣化,義大利人與猶太人的超市,則早已成為歷史。據美國《世界日報》的報道,法拉盛人氣最旺的超市,老闆幾乎是清一色的溫州人。
《南方都市報》的專欄作者於曉丹,移居紐約多年,曾專門寫到了紐約的華人超市:“在不長的一條緬街(法拉盛主街)上,現在至少已開有六家大型超市,整個法拉盛地區至少有二十家。艾姆赫斯特現在已經是紐約皇后區第二個中國城,華人大型超市也從原來的一家一下子變成如今的六家。六家超市的老闆,除了香港超市仍是老香港移民、香港曾經的豔星葉玉卿的老公,其餘都是溫州和福州新移民。”
2005年左右,國內媒體也開始注意到“溫州軍團”在北美華人超市界的後來居上之勢,不僅在華人商圈快速崛起,還走出了唐人街。2006年的一篇報道中就寫道:“‘溫州人正在大舉進軍新澤西州’”,已成為近年來美東華人社群熱門新聞之一。”
其實不止美國,溫州人的超市還開到了迪拜。在迪拜,溫州商人孫建省開的溫超已經成了迪拜華人無人不曉的存在。
“溫州幫”已經漸漸在華人超市這盤生意裡,佔據了主要位置。
“混戰”法拉盛
2001年10月,位於美國紐約皇后區法拉盛主要街道凱辛納大道的一家美國連鎖超市ASSOCIATE關門歇業,一名名叫虞錫龍的溫州商人,用150萬美元接盤,當年年底,就開出了一家店面面積達1400平方米的中美超市。
“那也許是最後一家老外超市退出法拉盛核心商圈。”另一位名叫張利惠的溫州商人,2007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道。
這兩位,是溫州人在紐約開超市的源頭人物。
上世紀90年代,大量溫州移民開始湧入美國,虞錫龍和張利惠就是這個時期來到美國的。與其一同進入美國的還有老鄉吳寬和,他們都來自溫州市七都鎮。
隨著這波移民浪潮,溫州商人開始漸漸介入超市這一門檻較低的行業。在溫州人進入紐約超市行業之前,1980年代至1990年代,法拉盛和艾姆赫斯特生意最好的華人超市,大多是由中國臺灣移民和廣東移民所開設的。
當時還有一個大的時代背景:紐約華人過去聚居在曼哈頓下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華人逐漸向皇后區的法拉盛、艾姆赫斯特及布魯克林八大道等擴散。張利惠三人到美國時,正是法拉盛華人區發展起來的時候。
那時的唐人街由廣東人掌控,虞錫龍、張利惠、吳寬和三人不懂粵語,也不懂英語,在見工面試時,根本沒有老闆願意僱傭他們,連餐館打工的機會都沒有。於是三人只好在法拉盛擺攤,賣一些小商品和蔬菜。
但擺攤比給人打工強,一個月能掙三四千美元,三人從路邊攤,到在超市租下鋪位,一點一點地積累下了第一桶金。
完成原始積累後,1993年,虞錫龍在法拉盛東百老匯和凱辛納大道交界的東南角開了一家龍興超市,這家超市是溫州人在法拉盛創立最早的一家超市,龍興超市發展穩定後,他又在東百老匯開了另外一家鹿城超市。後期開出的新中國超市,虞錫龍也是股東,而另一位合夥人也是曾經在法拉盛緬街路邊擺攤賣蔬菜的溫州商人。
1996年,張利惠在法拉盛開出了中國城超市,他當時的合夥人除了吳寬和,還有福建僑胞鄧龍。鄧龍來自福建廈門,販賣大陸冬菇起家,成立了龍勝行辦莊,做食品進出口生意,張利惠找他合夥,是為自己找了一家穩定的供貨商。鄧龍也代表了“福建幫”在華人超市零售界的勢力。同一年,法拉盛一家越南華僑經營的超市連年虧本,尋找賣家,張利惠也接了下來,想要把中國城超市發展成連鎖。
2001年開始,大陸新移民數量增加,華人超市也迎來了高速發展期。這一年,中國城超市開始擴張,在另一個華人聚集區艾姆赫斯特開出分店。年底,虞錫龍在凱辛納大道的中美超市也開門營業,一共六個合夥人,5個都是溫州人,另一個是臺灣商人林士城,做蔬菜批發生意。
2003年7月,佔地1400平方米的金城發超市在法拉盛凱辛納大道開業,股東是吳寬和,拉了印尼水果批發商潘寶城做合夥人。12月,中美超市進軍新澤西州,收購了佔地約3000平方米的金川超市。
同樣是2003年,張利惠與鄧龍分道揚鑣,賣出中國城超市的所有股權,另起爐灶,成立了大中華超市。2004年4月,大中華超市進軍艾姆赫斯特南邊的皇后大道,沒多久,又開進了新澤西州。
1992年白手起家的三個溫州人,張利惠、虞錫龍、吳寬和,就這樣成了美國華人超市界“教父”級人物。以這三人為源頭,短短幾年間,溫州人開的超市,迅速地佔領了紐約的幾大唐人街,大豐、新中國、黃金、中美、金城發……僅在法拉盛,就聚集了十幾家以溫州資本為主的華人超市。
不僅如此,“溫州軍團”後期還走出紐約唐人街,進入了費城、波士頓等地。據美國《世界日報》2007年的不完全統計,“溫州軍團”僅在紐約零售業的投資就已超過一億美元。“溫州超市”在紐約形成了一種經濟現象。
作家於曉丹在《紐約唐人街的年夜飯及其他》中寫道,如今在美國做年夜飯,椒麻雞、油爆蝦、水煮魚、韭黃炒黃喉、蒜薹炒臘肉,再高難度的菜餚也能實現,因為買菜太容易了,“離我們住處不算太遠,有兩個華人超市比較集中的地區,一是西邊的艾姆赫斯特,一是北面的法拉盛。”
這背後的原因,就是“溫州軍團”帶來的超市業態的繁榮。
“溫州超市,購物請上二樓”
就在“溫州軍團”在北美打得火熱之時,2006年,40多歲的溫州商人孫建省將“溫州超市,購物請上二樓”兩行白底紅字貼在了迪拜德拉老城區貿易城某棟樓的入口。
與張利惠三人不同,孫建省在進入迪拜之前,已經在國內經營超市,在溫州、湖北都開有分店,已經擁有原始資本。他之所以去迪拜開超市,是因為在一次去迪拜旅遊的過程中,他發現迪拜的的蔬菜特別貴,一棵大白菜竟然要賣100多迪拉姆(1迪拉姆約合1.969元人民幣),也就是兩百多人民幣,而且為了長途運輸,添加了很多防腐劑,對華人來說,吃到新鮮的綠葉菜基本是個夢。18歲就從商的孫建省嗅到了商機。當時國內超市行業競爭壓力也非常大,於是他來到迪拜開發這塊空白市場。
二三十平方米,4個人,孫建省就將超市開了起來,取名“溫超”。4年後,溫超就開出了第二家店,佔地450平方米。
溫超能開起來,與紐約溫州華人超市能開起來的大背景相似,那幾年,越來越多的華人來到迪拜,華人聚集的迪拜龍城也建了起來。
2023年,智象出海曾與溫超創始人孫建省之子孫靖松有過一次對談,孫靖松提到,溫超最初能夠從周邊四五家華人超市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靠的是薄利多銷和產品的多樣性。
孫靖松告訴智象出海,當時一棵大白菜售價大概在100迪拉姆,拿貨價大概是五六十迪拉姆,其實毛利率算比較高。一般的華人超市或印巴人超市為了多掙錢,不會把外面蔫了的葉子剝掉賣,甚至會將品質比較差的綠葉菜捆綁銷售。但溫超從一開始就剝掉外葉賣,品質不好的一定不賣。溫超當時賣綠葉菜基本不賺錢,保本。迪拜本地人吃綠葉菜很少,綠葉菜一般只有華人超市或印巴人超市在賣,華人的選擇範圍很小,透過這種方式,華人知道了“溫超”。
這其實也是美國溫州華人超市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東西便宜但保證質量。和溫州老闆合作開了法拉盛中美超市的林士城說,溫州人做生意,只要有錢賺,講究薄利多銷,但廣東人和臺灣人做生意,追求快、多,不喜歡做利潤薄的生意。
但靠著薄利多銷,2006年時溫超一年就能掙幾十萬迪拉姆。
早期溫州華人超市能開起來,還佔了一個“鮮”字,這是華人的飲食特色決定的,蔬果要新鮮的,魚蝦肉蛋也要新鮮的。迪拜溫超最初靠著一棵新鮮的大白菜打開了市場,紐約大中華超市也是靠著引進活魚活蝦搶佔了市場。
此外,品類的豐富性也很重要。大中華超市每天出售上百種蔬菜和上百種水果,不同種類的蘋果就有十多種。迪拜溫超當時也擴充了品類,比如水餃、饅頭、丸子等凍品。凍品的運輸、儲存成本都很高,溫超是迪拜首家售賣凍品的華人超市。
2012年,第二家溫超開業2兩年後,孫建省決定建農場。為了建農場,他有半年時間幾乎什麼都不做,只想找一塊地,建一個灌溉式農場。在沙漠裡建農場,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孫建省其實要解決的是掣肘超市發展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供應鏈。
早期無論是紐約的溫州老闆還是迪拜溫超進貨,大都依靠中國,比如虞錫龍的新中國超市,2000年起,他就在義烏設了辦事處,每週發50個貨櫃到美國,而溫超是在國內採購完成後從廣州發貨櫃。
但蔬果無法長途運輸,只能當地或周邊解決。為了解決供應鏈問題,在創立超市時,紐約的溫州老闆都會選擇與一位蔬果批發商繫結,比如大中華的老闆張利惠找了福建批發商鄧龍合夥,中美超市的虞錫龍綁定了臺灣蔬菜批發商林士城,金城發超市老闆吳寬和拉了印尼水果批發商潘寶城做合夥人。
但超市發展到後期,供應鏈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張利惠對此深有體會。和鄧龍合作沒多久,兩人就分道揚鑣。或許正是如此,張利惠對供應鏈的問題思考得很深入。2006年左右,大中華超市就進入了急速擴張期,張利惠希望透過連鎖店多且規模大的優勢,跳過中間商,直接大批進貨,降低成本。
孫建省也是同樣的想法。迪拜飲食以燒烤油炸為主,蔬菜水果基本依賴進口,又貴又不新鮮,而且為了運輸儲存,會新增防腐劑、保鮮劑,周邊國家的進口渠道有限,量有時候也跟不上。要把蔬果價格打下來,且保證供應量,孫建省認為只能在當地建農場。
為了在沙漠裡建農場,溫超投入了2000萬迪拉姆。
“這地真的是用錢鋪出來的。”孫靖松說。
2012年到2015年,溫超的農場開始有產出,一天能賣出8噸蔬菜,於是2015年,農場第二期又投產了。為了保證本地貨源,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2019年,溫超啟用了多功能物流倉庫,所有產品實現自產、自儲、自銷。同樣是這一年,溫超開始密集開店。
如今,迪拜已經處處是溫超的影子,甚至成了中國人在迪拜旅遊的打卡景點。近五年來,迪拜華僑華人總數從20多萬增至約37萬,溫超也在這股潮流中迅速發展。
2023年,溫超決定進軍沙特。在沙特,溫超持有100%控股的Trading License營業執照,是沙特首家擁有此執照的華人公司。孫建省的供應鏈思維也延續到了沙特,溫超的零售和餐飲業務將在2024年年底開業,但為了保障在沙特市場的供應鏈體系,溫超已經在沙特東部省的首府達曼自建了一個佔地1萬平方米的物流倉儲和大宗商品批發中心。
溫超未來的規劃是,到2030年,在整個海灣國家都進行佈局,甚至包括東南亞地區。
“能睡地板,也能做老闆”
為什麼溫州人在海外開超市能成?
——能吃苦。曾有一句話來形容溫州人:能睡地板,也能做老闆。
無論是紐約溫州超市“教父”三人,還是迪拜溫超創始人孫建省,在創業初期都十分能吃苦。超市行業進入門檻低,啟動資金要求低,拼的就是誰能吃苦。
虞錫龍就曾提到,創業初期,他們都是親力親為,為了保證貨品新鮮,每天要按不同時間進不同的貨,凌晨兩時進海鮮,五時進水果蔬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天天如此。
1994年至2004年,張利惠為了挑選好一點的蔬菜,每天早上五點就去批發市場進菜,晚上十點才收攤回家。後來當了老闆,為了保證蔬果魚蝦的新鮮,他也要求員工很早起來去進貨,蔬菜要夜裡12點進貨,魚蝦要凌晨2點,批發肉類要早晨5點。
孫靖松告訴智象出海,孫建省在溫超起步的前4年,每天都幹到凌晨一兩點,早上5點就去進貨,6點多進完貨回來再卸貨、擺貨。
除此之外,溫州人能在海外做起生意來,還有一個原因是“抱團”。
比如早期起來的大中華超市、中美超市,合夥人基本都是以溫州人為主,溫州人只要一個人出來,接著就會帶著同鄉、鄰里、親戚都到海外,最終枝繁葉茂。法拉盛擠滿了溫州超市,早期發展時,這些超市之間還會聯合起來搞購物大抽獎,顧客只要到任何一家參加聯合抽獎的超市購滿一定款額的貨品,就可以參加抽獎。
“抱團”還體現在“抬會”。這是溫州人自己的民間借貸手段。
2011年,長期研究溫州資本的浙商資本投資促進會會長蔡驊曾對《瞭望東方週刊》表示,近十年來,溫州民間資本迅速膨脹,到處找投資機會,以2009年山西煤改為標誌,溫州資本撤出能源領域後,流向海外的數額迅速增加。
而這些溫州資本,透過“抬會”的形式,在溫州商人之間流通。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春光在一篇演講中就提到了“抬會”,一個溫州商人想募集資金,只需要擺幾桌酒席,利用熟人關係網路邀請五六十人親朋好友,像路演一樣闡述自己的經商策劃構想和資金需求,到場的溫州人就會借給他錢,當晚就能獲得幾十萬啟動資金。抬會後,借款人在借錢的第二個月開始,每個月還一個人的借款,用五十多個月時間還清,越往後利息越高。
《21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的報道中也提到了這種方式:標會規模一般是60人,第一個月,每個會員拿出1000元交給作為發起人的“會頭”,後者一次可籌集60000元。從第二個月開始,會頭每月要拿出1000元,其他會員各出500元,輪流提供給會員使用。
一間佔地面積法拉盛1萬平方英尺的超市,僅年租金就要8000萬美元,“標會”成為“溫州軍團”崛起的資金力量。
出圈之路
近幾年,紐約華人超市的飽和也開始成為問題。
譬如作家於曉丹就寫道:“如此供求比例,其背後的競爭有多慘烈可想而知。常常是夏天回趟北京,再回來,某家超市就改了名字換了老闆。即使是新開張的溫州超市,一個月前我們還在感嘆它的環境明亮、佈局合理、貨物充足、客流紅火,一個月後突然發現人少了,蔬菜也自然大不如從前新鮮了。”
溫州中國城超市集團負責人之一、也是創始人鄧龍的妹夫於建文,在2006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提到,法拉盛市中心的華人超市已經飽和,要向周邊去發展。
“溫州軍團”確實也是這樣走上了擴張之路。不過向外擴張就難免會遇到其他勢力,比如港臺系的華人超市:中國臺灣人陳河源成立的99大華超市,以及美國老字號的香港超級市場集團。
“福建軍團”的勢力也不容忽視,於建文也提到,越來越多的福建人,已經由餐飲涉足超市行業,美東以外的地區,“福建軍團”的實力還是很強勁。
張利惠的大中華超市應該是眾多溫州超市中發展得最好的,2016年時,其營業額就曾達3億美元,如今,大中華超市旗下員工超2000人,擁有超23家實體超市,但主要還是集中在東海岸。
美國華人超市的格局,其實仍是港臺系、福建幫和溫州幫三足鼎立的狀態。
如何出圈以及連鎖化、品牌化,是紐約溫州系華人超市所要面臨的問題。
對比起來,迪拜溫超的發展路線要更宏大、系統一些。孫建省不但把控了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並且已經擴張到沙特,未來還將佈局海灣國家。2016年,溫超還推出了電商平臺WEMART,是迪拜首家華人超市電商平臺。
巧合的是,美國亞裔生鮮雜貨網站Weee!的成立時間,是2015年,而2017年,美國線上亞洲雜貨和特色食品平臺FreshGoGo也在紐約成立。美國溫州華人超市需要面對的,或許還有線上雜貨生鮮平臺的競爭。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智象出海授權野性消費吧轉載,轉載請聯絡原出處。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野性消費吧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