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過去十年生成式AI專利申請量是美國6倍,OpenAI幾乎零申請

近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釋出《生成式人工智慧專利態勢報告》。
報告顯示,2014 年至 2023 年間,與生成式人工智慧相關的專利申請量超過 5.4 萬件,科技文章超過 7.5 萬篇。
自 Google 2017 年推出 Transformer 模型架構後,相關專利和論文均大幅增加。而 2022 年底 ChatGPT 的釋出,更是引發了相關論文的爆炸式增長。
僅在 2023 年一年內,公佈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專利和發表的科技論文分別佔到了總數的 25% 和 45% 以上。
儘管增長迅猛,但在全球人工智慧專利中,生成式人工智慧專利所佔比例僅為 6%。
報告顯示,大多數大型科技公司在過去十年申請了大量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專利,其中排名前十的申請公司/組織分別為騰訊、平安保險、百度、中國科學院、IBM、阿里巴巴集團、三星電子、Alphabet、字節跳動、微軟。
作為前十中唯一上榜的組織,中國科學院在一群科技巨頭面前尤其引人注目。去年夏天,中國科學院也推出了全模態大模型「紫東太初 2.0」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 2023 年初,OpenAI 似乎還沒有申請任何專利,對此的解釋是,OpenAI 最初是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成立的,其鼓勵其研究人員釋出和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
OpenAI 前首席科學家 lIya Sutskever 和現任總裁 Greg Brockman 都曾在 2015 年提到,要以最有可能造福全人類的方式實現數字智慧。
另一種說法則是,OpenAI 選擇要以商業秘密的形式保留其智慧財產權。
OpenAI 於 2024 年第一季度公佈了六項美國專利(三項已授權,三項正在申請中),這些專利都是在 2023 年初提交的。報告指出,這表明 OpenAI 已改變其智慧財產權策略。
在生成式人工智慧相關專利申請的主要來源國中,中國位居榜首。
2014 年至 2023 年間,中國發布了超過 3.8 萬同族專利,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六倍。自 2017 年以來,中國每年在該領域公佈的同族專利超過所有其他國家的總和。
同族專利(Patent Family)是指一組具有相同或相似技術內容的專利,它們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提交申請,通常基於同一個原始發明。
排行第二至第五名的國家則依次為美國、韓國、日本和印度。
那麼生成式人工智慧專利主要使用的資料型別主要聚焦哪些呢?報告指出,影像和影片資料在專利型別中占主導地位,其次是文字和語音/音樂資料。
而關於分子、基因和蛋白質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專利增長迅速,過去五年的年均增長率為 78%。未來,生成式人工智慧可以幫助設計新分子,加快藥物開發。
例如,不久前 Google AI 藥物研發模型 AlphaFold 3 迎來重磅升級,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準確度預測蛋白質、DNA、RNA 等生物分子的結構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慧還被廣泛應用於自動化文件管理和出版任務、零售輔助系統、客戶服務聊天機器人,以及新產品設計和最佳化,包括公共交通系統和自動駕駛。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鄧鴻森表示,產權組織希望透過對專利趨勢和資料的分析,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一快速發展的技術領域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附上報告原文地址:https://www.wipo.int/web-publications/patent-landscape-report-generative-artificial-intelligence-genai/index.htm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