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雲鵬
編輯 | 漠影
今天,快速發展的大模型技術正在深刻變革著千行百業。
與此同時,大模型技術本身也在快速迭代,各類新的模型不斷湧現,大模型在各個垂直行業的應用愈發深入,由大模型技術衍生出的新產品不斷拓展新的場景和應用。
據彭博社研究,生成式AI市場在2032年或飆至1.3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5萬億元),大模型在顛覆傳統工作流程和創造全新市場機會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
但新技術帶來機遇的同時必然帶來挑戰,如今全球AI領域的競爭激烈程度已經達到新的高點,技術迭代的速度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大模型的更新速度從月縮短到天。
國內外大模型賽道紛紛出現“洗牌”之勢。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企業的技術創新硬實力就顯得尤為關鍵,能否在牌桌上成為“常勝將軍”,唯有憑技術說話。
近日,全球智慧財產權解決方案提供商Questel釋出了《2024深度學習專利全景報告》,該報告對大模型、深度學習領域的全球專利申請及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也側面體現了AI領域各路玩家在底層技術佈局方面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深度學習專利還是大模型專利,我們都能看到諸多中國廠商名列前茅,尤其是在深度學習專利排行中,百度以6751件專利申請量排名全球第一,甩開第二名3倍以上,可以說是“遙遙領先”了。

▲全球深度學習專利企業申請人排名
在全球大模型專利方面,谷歌以283件專利申請位列第一,百度申請數量達到了278件,幾乎與谷歌看齊,位列中國第一,騰訊、阿里則緊隨其後。

▲全球大模型專利企業申請人排名
可以說,在深度學習、大模型等關鍵的AI技術創新領域,中國玩家都跑在了第一梯隊,甚至部分實現了領先,而百度也成為了其中的領跑選手,這對於中國AI產業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深入到專利之中,我們看到百度的諸多專利兼顧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價值,在2025大模型變革之年,百度無疑將繼續穩坐牌桌之上。
01.
拿下多個細分賽道專利佈局第一
打破傳統AI模型侷限性
根據Questel的報告,百度大模型有關專利在搜尋、虛擬助理、安全、法律、情感分析等多個細分應用領域或場景佈局較多,而這些細分領域幾乎都是當下產業落地的重點賽道。
在這些細分領域,百度的大模型專利申請量都已經躍居全球首位,不得不說,百度在大模型技術和應用中的綜合實力十分突出。
比如搜尋、虛擬助理等領域,我們在AI產業中看到的一個突出趨勢就是AI智慧體的湧現,而今天的智慧體早已不再是傳統機械問答對話的語音助手,這些智慧體需要真正提供個性化的AI體驗,AI要真正瞭解你,真正理解使用者的需求,並能夠快速高效地呼叫各類應用和服務解決使用者需求。
要實現這些體驗,必然離不開模型層面的技術最佳化。
比如百度的一項關於大模型資料生成的專利就讓深度學習模型可以動態呼叫外部資源,包括記憶庫、搜尋引擎、API等,這樣一來,模型就可以即時獲取外部資料,進而彌補模型內化資料的不足,這打破了傳統AI模型侷限。

▲資料生成方法示意圖
具體來看,長期記憶增強技術可以引入外部記憶庫,從而讓模型具有長時間記憶使用者歷史輸入和回覆的能力,進而提升模型對多輪對話和長期互動的支援能力。
在即時問題回答方面,模型能夠呼叫外部搜尋引擎或檢索模型,即時獲取外部知識和動態資料,增強生成內容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此外,模型還可以呼叫外部API,比如計算器、智慧家居控制等,從而具備任務執行能力,從單純的對話生成轉向任務型AI助手。
在多輪對話與邏輯推理方面,模型可以透過擴充套件知識來源和靈活呼叫元件,提升生成內容的準確性、上下文相關性、豐富性,從而更好地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不難看出,專利中的這些模型能力改進都十分有針對性,可以很好地改善一些常見於搜尋、虛擬助理領域的對應痛點問題,包括智慧客服、AI智慧體、AI教育、AI醫療等場景。
比如在當下火爆的AI智慧體應用方面,這一專利技術可以真正讓AI具備長期記憶,進而更好的“記住使用者”,成為真正萬事通、貼心大管家。
當你讓AI給你推薦過幾首歌后,過段時間你可以直接跟AI說,給我再推薦一些跟上次曲風差不多的歌,模型就可以透過呼叫外部記憶庫,查詢曾經給我們推薦的歌曲,並生成針對性的回覆,而不需要我們在重新提供聽歌喜好等資訊。
這種技術用在智慧客服方面也可以顯著改善體驗,模型可以透過外部記憶庫瞭解我們的訂單資訊、各類冗長的數字號碼,從而省去我們每次都要重新提交這些繁瑣資訊的步驟,讓溝通變得更加高效。
可以說,這類專利技術顯著提升了AI大模型在各種對話類場景應用中體驗的連貫性,讓AI變得有記憶,更有溫度。
02.
深厚專利佈局落到實處:
文心大模型日均呼叫15億次
在深度學習和大模型領域,百度類似的專利申請還有很多,其顯著特點之一就是有很高的產業化、商業化價值,是真正解決行業痛點的技術創新,而非單純的秀肌肉。
百度研發的基於圖片的檢索增強技術iRAG顯著降低了圖片生成的幻覺問題,讓圖片生成應用的體驗邁上一個新臺階;百度在世界大會上展示的“秒噠”讓不會寫程式的素人具備程式設計師的能力,與全球主流的程式碼輔助生成形成鮮明的對比。
從Questel這份報告中我們能看出,百度作為在深度學習和大模型領域跑在最前列的企業,其技術和生態都給AI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諸多推動作用,成為全球行業智慧化升級的主要推手之一,不論對於消費者還是企業,都是如此。
據統計,截至2024年11月,百度的文心大模型日均呼叫量超過了15億次,相比一年前增長了30倍。文心大模型日均處理的Tokens文字也超過了1.7萬億,文心一言的使用者規模達到4.3億。

另一邊,百度飛槳文心開發者數量超過了1808萬,百度基於自身的技術能力儲備,可以給不同應用場景“定製”基礎模型,擴大輕量級模型產品組合。
目前服務的企業數量也已經超過了43萬家,共建立了101萬個模型。這些模型都在這些企業各自的細分賽道業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03.
創企洗牌求存,AI大模型產業激變在即
巨頭挑梁衝刺超大模型
回顧2024年,展望2025年,如果說2024年是大模型比拼產業化、商業化落地的一年,那麼2025年就可能是集中交卷後的“檢驗”之年,行業洗牌在即,各種變數交織在一起,讓巨頭和創企都繃緊了每一根神經。
相比之下,年輕的AI創企往往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如果說2024年不少AI創企還在“追夢”,那麼2025年的主題就更像是“求存”,如何真正的獨立生存、找到屬於自己的核心應用場景、拿出自己的產品、贏得市場認可,成為每個創企都要面對的難題。
在回應近期關於零一萬物熱點事件時,其創始人李開復就提到,今年會是大模型公司商業化的淘汰年,是中國大模型的考驗年、應用爆發年,只有大廠能燒超大模型,初創公司投入超大模型預訓練的價效比很低。
MiniMax創始人閆俊傑曾在2024年年中的演講中提到,未來全球只會剩下5家大模型企業,AI圈明星投資人朱嘯虎也曾說道,5年後將沒有獨立的大模型公司存在,原因是價格已經在成本之下,創業公司無法跟進。
國內被譽為“大模型六小龍”的企業,已經開始在大廠的夾縫中求存。
雖然說“狹路相逢勇者勝”,但在今天的AI產業中,憑一時之勇或一腔熱血已經很難支撐AI企業長久的良性執行,最後比拼的仍然是硬實力,包括技術實力、人才儲備、資本堅實程度,而在這些領域,以百度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顯然更有優勢。
今天大模型之戰愈發焦灼,算力之爭、能源之爭愈發緊迫,面對全球AI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激烈競爭,中國AI想要在全球市場實現領先,甚至在終極AGI目標方向上取得重要突破,必然要靠大廠,創企給大廠讓路,似乎已成為行業確定的趨勢。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百度在幾個關鍵領域都握有一手好牌。
首先就是技術的積累和創新。自2013年入局AI領域,百度近十年的累計研發投入近1700億元,可以說是在國內AI領域走的最早的一批網際網路企業。
在真金白銀的研發投入下,百度文心大模型從迭代速度和實際商業化落地表現來看都是表現最突出的一批,在很多AI產業發展的關鍵趨勢和節點上,我們都能看到百度的身影。
比如在當下AI賽道火熱的智慧體領域,百度文心智慧體技術拿下了2024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領先科技獎,其在技術層面的突破帶動了文心大模型能力的提升,加速了程式碼智慧體、農民院士智慧體、個人助手等應用的爆發,為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價值。
面向下一代模型,百度也在緊鑼密鼓的佈局,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電話會上透露,百度將於2025年初發布文心大模型的新版本,鞏固其在基礎模型上的領先優勢。
相比於其他大廠,百度在訓練下一代超大模型方面也有著資料與場景的獨特優勢,包括搜尋引擎帶來的大規模中文資料、智慧雲積累的企業場景資料、AI原生應用產生的使用者互動資料以及自動駕駛產生的大量高質量多模態資料。
可以說,從產業發展趨勢、技術創新能力到全產業鏈生態的場景資料積累,百度都已成為中國大模型產業發展的核心變數。
04.
結語:2025,AI井噴式增長繼續
機遇挑戰並存
或許正如李彥宏在全員信中所說的:今天的人工智慧領域,競爭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技術迭代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
但挑戰同樣意味著機遇。面對海外科技巨頭的壓力和挑戰,大模型技術的快速迭代恰恰是中國企業的機會所在,在底層技術創新領域的重點深耕,必然會給後續產業化落地應用帶來優勢,也有助於中國AI在全球走的更遠,贏得更多話語權。
今天,AI大模型在各行各業各種場景迅速普及,AI實際滲透率越來越高,並且將在2025年繼續井噴式增長,我們也期待以百度為代表的中國網際網路大廠能在2025這個AI大模型的激變之年給產業帶來更多驚喜。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智東西】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