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當消失的“中女”看到了世界

「2024獻給城市的人文禮」主題交流現場
本文轉自:尋麓書館
“娜拉精神”在近代中國留下了極其重要的痕跡。時至今日,娜拉的故事仍在上演。
當56歲的蘇敏走出受困三十多年婚姻,決定駕車離家自駕遊,她的故事就被冠以“女性意識的覺醒”而廣為流傳,被視為當代的“娜拉”。
11月3日,被稱為“中國版娜拉”的蘇敏阿姨與尋麓書館主理人王淼淼獨從獨自上路背後的故事,以及這一路的所見所聞所感,對人生的真實思考,來詮釋了“走出家門”的意義,以及女性如何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探尋自由。
回顧精選
NO.05
當消失的“中女”看到了世界
蘇敏 X 王淼淼
01
當消失的“中女”看到了世界
為什麼會選擇“出走”?
王淼淼:對於蘇敏阿姨的故事,我們已有所瞭解。從決定離開狹小的天地,到擁抱廣闊的世界,心境和視野都經歷了顯著的變化。正如蘇敏阿姨自己所言,走出家門,看到了無限的可能性。面對旅行路上的各種風景,感受到了祖國的遼闊與美好。然而,這一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請問蘇敏阿姨,在這一過程中,是否有一些關鍵的時刻,讓你的心境和狀態發生了較大的起伏?
蘇敏:瞭解我的朋友都看過我剛出發時候的一個影片,當時的我顯得很憔悴,整個人看起來並不開心。但經過四年的旅行,大家也見證了我思想、精神面貌以及認知的轉變。這些轉變,讓我與在家時截然不同。
出發之初,我決定進行長時間的旅行,但並不確定自己能否堅持如此之久。畢竟,我對旅遊並不熟悉,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未來會遇到什麼困難,或者意想不到的事情,無論是好是壞,都是無法預料的。因此,一開始我帶著嘗試的心態,開始了一人一車的自駕遊。
剛開始時,我確實遇到了許多困難。由於是第一次自駕遊,我幾乎是一無所知。為了省錢,我選擇住在車裡,這就涉及停車場和路線的選擇,但這些是我在家裡時接觸不到的,所以我只能盲目地向前走。
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我一直處在探索的狀態。我從成都到西安的途中,經過一個叫留壩的地方。當時天色已晚,我決定在那裡過夜。通常,我會找有旅遊車的地方,停在他們旁邊,但那天我沒有找到。於是,我找到一個當地稅務局的公共停車場準備過夜。
那天晚上雨下得很大,加上搭帳篷時滑扣可能沒有卡緊。結果,半夜帳篷一側塌了下來,我被驚醒,還以為有人上了我的帳篷,心裡非常害怕,想著如果等會有人進來,就一腳把他踹下去。然後又等了半個小時,外面沒有任何動靜。我就壯著膽子出去檢視,發現原來是帳篷沒搭牢。所以這一路上,不管大困難小困難,有時是自己嚇自己。
為什麼我說這個故事?是因為很多朋友會在我的影片裡面會留言說:“阿姨,在外面你會不會害怕?你有沒有遇到過什麼壞人壞事之類的?”其實,真正的壞事我沒遇到過,更多的可能是有驚無險。
王淼淼:蘇敏阿姨分享的故事在《年過五十,我決定“離家出走”》一書中也有記錄。在我看來,當時的您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被一種衝勁式的信念支援著。可能您並不知道獨自出行會是什麼樣子,但您有那種渴望,想要出去看看。但出去看看之後,確實會因為一個人出行,加上裝備有限,有比較辛苦的一面。現在再回想起最初的出發,您怎麼看?似乎是有衝勁的部分在裡面,但是又有無畏的部分。
蘇敏:當時很多人問我,離開家的那一刻,我在想什麼。我現在仍舊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當時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儘快離開這個讓我壓抑的地方,去尋找一種適合我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說我很有勇氣,但這個勇氣並不是我們天生就有的,它是各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我離家是因為對家庭的失望,對生活的無望,以及對活下去的希望。我感覺出來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活下去,因為我不敢保證在那種壓抑的環境下我還能活下去。所以當時出來最大的衝動,就是我要改變我的生活,我要活下去。
可能正是這些原因造成了儘管當時確實不瞭解外面的情況,我也不知道會走到哪,我也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但我感覺我沒有畏懼。很多人說,我出發前有沒有想過在路上會遇到什麼困難,生病了怎麼辦,車壞了怎麼辦等等問題,我想說我真的沒有想到。我唯一想到的是,我出去了是不是我就能活下去?這個想法可能很多人會驚訝,但如果看過《出走的決心》,電影裡面的情節還原度是相當高,包括電影中的一些對生活失去信心的場面,都是真實的。當時我一個人已經產生了很消極的念頭,如果不出來,我都不能夠確定我是否能再堅持下去。所以我出發的唯一期望就是改變自己的命運,活下去。這是我當時的一個最基本的想法。
因為不是每個人出發都是抱著什麼宏大的願望,或者首先想到我在路上會遇到什麼困難,遇到什麼事,那樣的話,我可能出發不了。因為我首先想到的是困難,我不知道這個困難我能不能解決。所以在沒有畏懼的情況下,我一走就是四年。現在,大家也看到了,這四年我做了很多事,有很多第一次,重新學習了很多的東西。所以從開始到現在,這一路支撐我的是我活下去的信念,然後在路上我又認識到很多朋友和粉絲,感受到了大家的支援,所以我現在感覺自己越活越精彩,而且越活越開心。現在已經並不是活下去那麼一點的願望,而是讓自己活得更好,帶領有類似經歷的女性,能夠衝出枷鎖,活出想要的自我。
02
當消失的“中女”看到了世界
如何看待現代人的內耗?
王淼淼:無論是原生家庭還是婚姻狀態中,蘇敏阿姨都曾感到極大的壓抑,幾乎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但在旅行的路上,您能夠熟練操作無人機和GoPro,以及獨自駕車等。我想請問您如何看待這幾年裡自己掌握的這些技能?
蘇敏:這些其實來自我對自己的要求。之前的談話中,大家可能已經感受到,我想要走出困境,擺脫所有束縛。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必須學會一項技能,能夠自給自足。因此,我開始學習自媒體,希望透過它賺取生活費用,並表達我對事物的感受。然而,對於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學習並非易事。
為了製作短影片,我付出了很多。許多人認為旅行是光鮮亮麗的,但實際上剛開始我沒錢享受美食,後來有錢了卻沒時間,因為我需要學習拍攝。當別人在欣賞風景時,我可能在整理影片,或者拿著相機記錄並分享給他人。我付出的努力遠超他人,但我願意,因為它改變了我的命運。透過不斷地學習,我掌握了許多技能,透過自媒體,我改變了命運,也掙到了旅途中所需的費用。因此,我現在能夠自由地享受旅行,這是我努力的結果。
總的來說,我透過努力改變了命運。每個人想要改變自己,首先需要努力。其次,必須邁出第一步,不要只說不做。許多人想要做這做那,卻找藉口不付諸行動。不要自我設限,要勇於嘗試。如果不行,就改變方法,沒有人會阻止我們嘗試。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勇於嘗試,也許一試就能成功。
王淼淼:在阿姨講述自己學習技能的過程中,我想到了一個問題,蘇敏阿姨在這個過程中會感到內耗嗎?我們年輕人很容易感到內耗,害怕做不好,擔心別人的評價。您會有這樣的時刻嗎?
蘇敏:沒有,因為我做的是我喜歡的事情,它改變了我的命運,我非常珍惜。當我全心投入時,我不會感到疲憊。因為我盡力了,所以結果如何我都無怨無悔。很多人覺得盡力了也做不好,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或擅長的領域。每個人都有擅長的領域,只是尚未發現。在工作中,如果某項任務你覺得簡單,能輕鬆學會,那可能就是你的擅長領域。
王淼淼:您之前的生活似乎很艱難,但在決定“出走”後,似乎突然變得幸運,很快找到了自己擅長的領域。您認為是您更強烈的離開動力,幫助您快速專注並學習,還是真的有天賦?
蘇敏:兩者都不可或缺。剛開始做自媒體時,我五個月沒有任何粉絲,沒有起色,很多人可能就此放棄,但我始終堅持,因為我相信它能改變我,所以我一直堅持學習並更新,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我,支援我。但學習也只是一方面,也有人說,“阿姨,我學了但學不會。”這也是事實。所以,天賦也很重要。但只有天賦不努力也是徒勞,如果努力了卻沒找到天賦,成功也不容易。所以,我認為努力和天賦都是不可或缺的。
03
當消失的“中女”看到了世界
如何看待“當代娜拉”的出走?
王淼淼:隨著電影《出走的決心》的上映,更多的關注隨之而來,您是如何看待自己現在所代表的影響力?
蘇敏:很多人給我貼上女性榜樣的標籤,但我並不喜歡被貼標籤。大家都知道像我這個年紀的人,做出今天的成績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為什麼不容易?因為大家有很多顧慮。比如我最初將個人的不幸和家庭的不和公之於眾,向廣大觀眾展示,這本身是壓力重重的。作為一個在傳統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傳統女性,我深知“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以及其中還有許多不可言說的事情。儘管新中國成立後女性地位有了顯著提升,但在家庭和社會中,男女得到的尊重仍然有差別。
首先,拋開性別不談,作為人,女性並不比男性缺少任何感官,但有些事情男效能做,女性就不能。在家庭中,女性給予男性諸多尊重,而部分男性卻不能同樣尊重女性,為女性考慮。同時,有些女性在家庭中也未給男性尊重,男性在家中也同樣受到壓迫。因此,無論女性還是男性,我們首先是人,不應以性別區分。
再者,今天我們談到生育焦慮。眾所周知,在家庭中撫育孩子女性付出得更多。許多男性認為家庭責任似乎只是養家餬口,作為家庭的棟樑,是在外面打拼,而女性則被認為應該留在家中。所以許多女性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是:即使在家中做了很多事情,丈夫下班回來卻問:“你一天在家都做了什麼?”彷彿女性在家無所事事,而他們在外面辛苦工作。女性真的在家無所事事嗎?並非如此,如果她們真的無所事事,那麼家中的衛生、衣物和孩子接送由誰來負責?包括現在的教育問題,孩子送到學校後,老師要經常與家長交流,要求家長輔導孩子作業,這給家庭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有些丈夫回家會分擔一些,照顧孩子。但有些丈夫卻認為,他們上了一天班很累,所以家中的一切事務都應該是女性的責任。這樣的女性有很多,她們也應該得到男性的尊重,至少能看到並體諒到女性的不易。
王淼淼:一個好的家庭和孩子的養育需要共同付出
蘇敏:確實,不僅僅是孩子的養育問題,家庭的和諧也需要雙方共同付出。不是女性單方面的付出就能使家庭和諧,也不是男性單方面的付出就能使家庭和諧。雙方都需要有愛的奔赴,需要對對方有尊重和理解、支援,這樣的家庭才能更加和諧,而不是像我這樣被迫“出走”。
04
當消失的“中女”看到了世界
“出走”之後的生活是否有變化?
王淼淼:在《年過五十,我決定“離家出走”》一書中也記錄了阿姨這一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包括抑鬱症患者、困難家庭,以及一路隨行的車隊。請問您是如何看待這一路遇到的新人?
蘇敏:讀過我書的讀者可能會注意到,我最初出發時對許多事情知之甚少。在西安時,我曾遇到一對夫婦,當我們彼此交流到對方在此居住的原因。他們告訴我,他們的孩子因為學習壓力和對家庭的責任感,以及想要回報父母和家庭的想法,承受了多重思想壓力,導致孩子患上了抑鬱症。他們想在這裡多陪陪孩子,給予他們一些照顧。
我當時給他們了一些建議,我說你們是否考慮過,你們的陪伴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也許你們離開,孩子能更好地與老師和同學相處。如果你們在這裡,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不行,因為父母都不敢離開。我讓他們嘗試將孩子視為正常孩子對待,並尋求藥物治療和導師指導,同時適當放手,這可能對孩子的病情更有益。很多時候,我們在無意中往往已經給家庭、對方、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仔細想想,每個家庭都會有這種感覺。
所以,當我在路上遇到這樣的人和事,也讓我第一次感受到,我能去幫助他們,給他們一些建議。那個時候我就感覺出來還是挺好的,你會見到不一樣的事情,和在家裡可能見到的人和事不一樣。
還有在成都的經歷。當時同學我去看了房車展,在展會上我遇到了成都自駕遊協會的一些人,他們正在組織一次雲南行活動。我問他們,如何尋找露營地。因為我不會找營地,之前在雲南的路上,因為找營地,導航把我導到山溝裡,差點出不來。他們就邀請我加入他們的車隊,我說我的車和你們的房車一起,好像顯得有點不協調。他們表示,只要目標方向一致,就沒問題,並問我是否想去雲南。我表示願意,於是我們決定一起出發。
於是,包括我的車在內的四輛車,開始了十幾天的雲南之旅。因為他們經常房車出遊,比我更有經驗。在路上,他們教給了我很多露營知識,還有如何處理路上遇到的各種情況。當時,我身上沒有帶現金,只帶了手機,以為到哪裡都能掃碼支付。同行的蔣大哥提醒我,一定要帶現金,因為到雲南山區可能會沒有訊號,連加油都成問題。一開始,我沒有把這話放在心上,但後來真的遇到了這種情況。我們在楚雄的一個山區,我的車沒油了,需要加油,但附近只有一個小加油站,沒有訊號,只能現金支付。我當時沒有現金,其他三輛車都有。還是蔣大哥幫我付了油錢,讓我有訊號後再轉給他。
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他們也非常照顧我,因為我的車較小,每次露營的時候,他們總會讓我的車停在中間,以防出現問題。這一路上他們給了我很多幫助。我在外面遇到了好幾波這樣的驢友,學到了很多家裡學不到的知識。我還學會了換輪胎,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在219國道上,我們就自己換了輪胎,並安全到達目的地。所以,對我來說,在路上,真的會學到很多知識,也遇到很多非常好的人。
05
當消失的“中女”看到了世界
如何完成自我的覺醒?
觀眾:在過往漫長的家庭生活中,蘇敏阿姨您是否也如同現在一樣敏銳?或者說,是因為近幾年的轉變讓您迅速覺醒?
蘇敏:1979年我高中畢業,在那個年代,高中學歷已算是相當高的學歷。可能正因為如此,我那時的學習還算有所成就,這也讓我後來具備了較好的表達能力。但隨著家庭瑣事的束縛、自我設限,以及他人不斷的負面評價,我逐漸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然而,當我離開家庭,走出原有的生活圈後,我見識到了新鮮的事物,結識了許多陌生的朋友,看到了許多人在不同地方發揮自己的能量。我花費了大量時間觀看影片,學習他人的經驗。因此,我從多方面學到了很多。
出來後,我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許多人可能會說我有許多經典之言,這些其實都是我在旅途中,透過遇見不同的人和事,透過自己的努力觀察現象,經過自我消化後所表達出來的觀點。有時我可能會言盡,但我所要傳達的內容,依然能夠表達出來。
我希望無論是否有過學習經歷,無論家庭狀況如何,大家都能對家庭有新的認識。我更希望男性朋友能參與到我們的討論中來。不要輕視這個話題,這是非常嚴肅的。因為有了男性的參與,對家庭的理解,對對方的瞭解、支援和尊重,尤其是對女性的尊重,以及女性對男性的尊重,有了這些人與人之間的基本尊重,家庭才會變得更加和諧。
另外,“解放”自己有許多方法,並非都必須和我一樣駕車出行。我前幾天遇到了一位粉絲朋友,他說他的母親在成長過程中被家裡告知五音不全,不應唱歌。但退休後,她因為喜歡唱歌,報名參加了老年大學的聲樂班,結果老師發現她是個唱歌的天才。她學了之後,歌唱得非常好,她感到非常滿足。所以說,每個人追求自己的願望,沒必要非走在路上,身邊就有許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做,尤其是老年朋友,喜歡跳廣場舞也好,喜歡老年大學也好,這些都是抒發自己的渠道。
因此,每個人尋找幸福的點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尋找的方向。只要找對方向,幸福就離你不遠了。
交流現場合影
編輯| 毛茸茸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