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載ChatGPT的E-Bike,貨到港口就被外國人搶光

E-Bike中的特斯拉,再獲過千萬美元融資
作者丨潘磊
編輯丨海腰
圖源丨Midjourney
“我們用科技重新定義騎行方式”。
成立於2021年的出海E-Bike(電動助力腳踏車)品牌“URTOPIA”,在自己的官網打出了一張“顛覆”牌。
這是各行各業中,所謂“新勢力”的常見話術。
但URTOPIA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告訴使用者自己的產品不僅僅關乎騎行。“我們提供的是基於AI驅動的有思想的智慧腳踏車”。
比如為E-Bike搭載ChatGPT,讓其看起來更像騎行過程中的一個擬人類“夥伴”。
這是一個吸引力十足的概念。
對投資者來說,這正是他們想要的。
來自睿獸分析的資訊顯示,URTOPIA在7月初剛剛完成了新一輪融資,並從投資者處籌集到了過千萬美元的資金。
本輪投資由光遠投資、易點天下、南湖金服領投,Brizan Ventures、DCM中國、高秉強和Kongho Fund跟投。
這是繼2022年初獲得千萬級美元融資後,URTOPIA獲得的第二輪融資。
URTOPIA由此成為E-Bike領域最為炙手可熱的初創公司之一。

全球首個搭載

ChatGPT的E-Bike品牌
“我騎的有點太累了”。
這是你在騎行時發出的感嘆。
但接下來可能會有一個聲音傳來:“如果你感到累了,您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助於你精力充沛。”
這個聲音來自你新買的URTOPIA,其搭載的ChatGPT能夠與你進行對話。
且不說這種頗為“官方”的對話能夠為你帶來多大的情緒價值,但URTOPIA的確是第一個把ChatGPT整合到自己語音互動系統中的E-Bike品牌。
這讓其名聲大噪。
要知道在URTOPIA之前,出行領域只有賓士披露了有關ChatGPT的相關計劃。
在ChatGPT帶來的AI狂熱中,URTOPIA第一個吃到了螃蟹,從而強化了自己的智慧化屬性。
URTOPIA把ChatGPT與自己的語音識別系統整合在一起後,使用者能夠透過語音互動,並找到他們想要的任何答案——儘管在表示“我累了”時,ChatGPT給出的答案還有些生硬。
但這至少讓URTOPIA獲得了一個由AI驅動的“副駕”角色,從而把E-Bike的智慧水平推升到了新高度。
事實上在ChatGPT熱潮之前,URTOPIA就在用消費電子領域的可穿戴裝置概念,來打造E-Bike產品。
比如URTOPIA擁有類似於導航,或者指紋解鎖這樣的功能。
這是其打出差異化產品力,並吸引高階使用者群體的關鍵因素之一。
URTOPIA目前在官網一共展示了三款E-Bike產品,其中兩款定價1999美元,最貴的Carbon 1 Pro定價高達2999美元。
這基本上已經進入了以Trek為代表的高階品牌的定價區間。
從產品力角度看,URTOPIA的E-Bike產品在智慧化方面吸引使用者外,還有一個關鍵在於潮流且兼具輕量化的設計。
由於包括車身框架在內的多個零部件使用碳纖維,URTOPIA實現了僅為15公斤左右的車身自重,也由此拓展了使用場景。
同時,URTOPIA的車身設計也頗具國際大廠風格。
看上去,URTOPIA已經具備了成為一個E-Bike顛覆者的所有必備條件。
投資者當然也相信這一點,所以他們掏出了真金白銀。

找不到“夢想之車”,那就自己造

費利·保時捷造車的原因是,他在市面上找不到自己的“夢想之車”。
他就想為自己造一臺車,所以就有了保時捷。
這已經是很多初創公司創始人引用最多的創業理由之一。
比如小跑車創始人馮曉彤,也在自己的演講中把這句話放在顯要位置。
URTOPIA創始人張波也類似。
他來自清華,後來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同時在美期間培養了騎行愛好。
但從美國回來後,他和費利·保時捷一樣,“環顧四周,沒有找到一款dream car”。
所以他做了和費利·保時捷一樣的決定,要為自己打造一款與騎行有關的夢想之車。
那是在2020年左右,他瞄準了當時已經開始火爆的E-Bike賽道。
和中國的造車新勢力一樣,張波把智慧化作為E-Bike的核心競爭力。

“要把騎行資料化,這是非常大的痛點”。
這也讓URTOPIA得以提煉起最大的差異化——把E-bike產品打造成“兩個輪子的可穿戴裝置”。
URTOPIA由此在和傳統大廠的競爭中,獲得了產品定義方面的差異化。
當時這些大廠還都把主要的創新資源,投放在類似於輕量化這樣的傳統創新方向上。
URTOPIA由此就像E-bike領域的特斯拉,很快透過智慧化打開了知名度。
2021年底,URTOPIA首款E-bike產品在海外眾籌平臺Indiegogo上,眾籌金額超過300萬美元,並被視為“全球最智慧E-bike”。
除了智慧化策略之外,URTOPIA的渠道也頗具特色。
一般而言,渠道往往是傳統大廠的優勢——就像在汽車領域,車企往往擁有數百家甚至上千家4S店一樣。
但URTOPIA顯然是從造車新勢力那裡獲得了啟發。
這家E-bike公司並沒有盲目去做亞馬遜跨境電商,而是選擇自己做獨立站,直接為使用者提供服務。
傳播策略則是類似於Facebook這樣的社交媒體,並與KOL合作。
不過到了現在,URTOPIA的渠道策略有所調整,也開始拓展經銷商。
這可能跟其在浙江桐鄉落地了一家規劃產能高達20萬臺的工廠有關。
有資料顯示,URTOPIA目前在美國和德國已經擁有超過300家經銷商。

或三五年內掛牌資本市場

“不擔心銷量,重點是交付。今年(2023年)的生產計劃已不夠賣,頭2~3批貨一到港口就全沒了”。
URTOPIA創始人張波曾經如是描述產品的緊俏現象。
這可能跟E-bike的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有關。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Allied Market Research預測,2030年全球E-bike市場規模將達到1186億美元。
出海營銷機構“飛書深諾”2023年釋出的一份報告則顯示,全球E-bike在2022年就達到了292.1億美元,預計在2025年達到383.9億美元。
該報告認為,技術進步(高密度鋰電池等)、政策支援、通勤偏好改變,以及戶外運動需求增長,成為E-bike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報告稱,中國成熟的生產和供應鏈體系,為E-bike出海提供了強力支撐。
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的E-bike產量就高達4551.1萬臺。
另外,包括天津在內的區域已經形成了產業聚集效應,成本優勢凸顯。
這也讓URTOPIA能夠在過去幾年中實現快速發展,並獲得融資。
但最近兩年,E-bike市場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KKR以以15.6億歐元收購荷蘭腳踏車製造商Accell Group,以及定位高階市場的荷蘭電動腳踏車公司VANMOOF,於去年7月被法院宣告破產。
這讓E-bike市場一度受到質疑。
畢竟歐美地區是E-bike的主要市場,在2021年的銷量就達到了640萬臺(飛書深諾資料)。
但這些行業負面事件只是發生在歐美。
到目前為止,中國在產業鏈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讓E-bike無論是內銷還是出海,依然擁有不錯的機會。
資料顯示,中國出海品牌依然以輕便和價效比為主。
比如大魚DYU等,其價格一般低於1000美元,主打就是輕便易用和價效比。
但URTOPIA的打法顯然不同——科技感、智慧化功能已經是主打賣點。
這顯著提升了產品價值。
根據去年8月份的一份資料,URTOPIA在經營方面,計劃2023年達到3000-4000萬美元,並在3-5年內掛牌資本市場。
目前URTOPIA並未披露2023年的營收。
而且也像汽車領域的“新勢力”在發展初期一樣,URTOPIA還未公佈其推出的“會思考的智慧自動車”到底賣出了多少臺。
但對關注URTOPIA產品的使用者來說,目前也許是個機會——URTOPIA官網正在促銷,所有3款E-Bike產品均降價500美元銷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