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當下的美國,這本書必讀

2016 年,J.D. 萬斯的《鄉下人的悲歌》橫空出世,不僅受到公眾、媒體的廣泛關注,還為他贏得了俄亥俄州聯邦參議院的一個席位。這在美國政治中並非史無前例: 比如,巴拉克・奧巴馬 1995 年出版的《我父親的夢想》成功開啟了他的政治生涯,約翰・F・肯尼迪 1956 年出版的《勇者傳》Profiles in Courage)也是為吸引公眾關注精心策劃而來。
但後兩本書遠沒有萬斯的書那樣迅速大獲成功。萬斯的書成了暢銷書,之後被流媒體平臺Netflix改編成了同名電影,甚至還獲得了包括兩項奧斯卡獎在內的幾個重量級大獎。他的母親是個吸毒成癮者,結過幾次婚,換過幾任男朋友,這讓他有了好幾個繼父。他的外祖母,書裡被稱為阿嬤的人是他成長過程中最穩定的母親般的角色。
然而,他祖父母的婚姻充滿暴力。有一次,阿嬤試圖放火燒死她醉得不省人事的丈夫。他們曾分開過,但在他成長過程中又重歸於好,雖然還是分開居住。祖父母給他提供了生活的穩定感 —— 到萬斯童年時,他們的脾氣已經溫和了許多。在勉強讀完高中後,萬斯加入了海軍陸戰隊,之後進入了俄亥俄州立大學和耶魯法學院學習。
2016 年,JD 萬斯《鄉下人的悲歌》首次出版,他也一躍成為了工人階級的代言人。
正是這部作品,讓當時 32 歲的萬斯一夜成名。那個時期的萬斯面部線條柔和,甚至還帶著幾分嬰兒肥。如今站在政治舞臺上的他,蓄起了濃密的鬍鬚,外貌酷似小特朗普、言談舉止間也刻意模仿特朗普的做派——從誇張的手勢到充滿攻擊性的言論,活脫脫一個“俄亥俄州分普”。
如今的萬斯
書中有些橋段令筆者記憶深刻。米歇爾・奧巴馬在電視演講中呼籲改善兒童飲食健康時,而萬斯筆下的臺下鏽帶工人卻充滿恨意。他們看到一個衣著光鮮的黑人女性,正居高臨下地評判他們的生活方式。這種憤怒的背後無關談話者的內容、甚至無關談話者的種族,而是數十年被遺忘的屈辱。 
奧巴馬伕婦代表著美國精英階層的完美標本:常春藤學歷、都市做派、進步價值觀。但對工廠倒閉的工人們來說,這種完美格外刺眼。當經濟困境無法解決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相信 “奧巴馬是外國穆斯林” 這樣的陰謀論 —— 荒謬,但比承認失敗好受些。 
還有萬斯的生父聽說兒子被耶魯錄取時,第一反應不是驕傲,而是狐疑:你是不是假裝成黑人或是自由主義者才被錄取的?在這個被時代拋棄的群體裡,連向上爬都成了可疑的事。要麼是作弊,要麼是背叛 —— 這就是鏽帶(Rust Belt,即指美國東北部及中西部傳統工業衰退地區)工人眼中的成功法則。
一本書,讓你同時看懂特朗普和萬斯的崛起
《鄉下人的悲歌》
時代華語國際&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點選下圖購買 
 鏽帶工人的生存悖論 
萬斯在書中聚焦了成千上萬沒有大學文憑的蘇格蘭-愛爾蘭裔的白人工人階級。他們的祖輩大多居住在阿巴拉契亞山區,早年在南方充當奴工,後來當過佃農、煤礦工人,在20世紀中期遷徙至工業城鎮——“鏽帶”,成為美國製造業黃金時代的骨幹力量。      
2020年4月21日出版的標識有阿巴拉契亞地區的地圖。(Piper Hansen) 
在美國人的稱呼中,他們被叫做鄉下人(Hillbilly)、鄉巴佬(redneck),甚至被蔑稱為白色垃圾(white trash)。但對於萬斯來說,他們是身邊的鄰居、朋友和家人。他們堅守著傳統文化,對家庭和國家滿懷熱愛,忠誠感極高,願意為其奉獻一切。   
然而,隨著全球化浪潮衝擊,製造業外流,這套曾經支撐他們生存的文化體系,卻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發生了令人痛心的異化。社會學調查顯示,美國白人工人階級是全國最悲觀的群體——儘管他們的平均經濟狀況優於其他少數族裔,但絕望感卻更為深重。
 《鄉下人的悲歌》用了不少筆墨書寫這群曾經驕傲的工人如何在困境中自我毀滅。萬斯筆下的鄉親們活得像一場荒誕劇: 他們嘴上喊著“家庭至上”,卻對彼此老拳相向,甚至打得要警察上門調解,孩子們在寄養家庭進進出出,這樣的場景在社群裡司空見慣。最諷刺的是,每次鬧完,家人們都會相互道歉、互相原諒,然後就是週而復始、繼續上演同樣的戲碼。  
他們知道該“勤簡節約”,不該大手大腳,但卻會購買大螢幕電視和iPad,給孩子買高檔服裝,但這一切都是靠著高利息的信用卡和發薪日貸款。他們無度地消費,花錢去買根本就不需要的房屋,然後再把房屋抵押掉換錢,最後宣佈破產,不得不住進救濟院。 
他們以“勤勞肯幹”自居,卻在工作中偷奸耍滑。萬斯在地磚公司打工時候的同事鮑勃就是典型——明明妻子懷孕急需用錢,卻因為總偷懶被開除。被炒魷魚後不反思自己,反而認為自己遭受了不公。
更可怕的是他們慢性自殺般的生活方式。頓頓快餐、從不運動。肯塔基州某些地區的人均壽命才67歲,比弗吉尼亞州附近地區的足足低了15歲。
在萬斯看來,他的外祖父母代表了這個群體最好的一面。但越來越多的人活成了他母親的樣子:沉迷毒品、債臺高築、充滿怨恨。這兩種生活方式在社群裡並存,就像同一個硬幣的兩面。 
這些矛盾不是偶然的。當工廠倒閉、夢想破滅,有的人選擇沉淪,用酒精和毒品麻痺自己;有的人選擇憤怒,把一切歸咎於政府或外國人。但很少有人願意直面那個痛苦的真相:這個世界已經變了,而他們還沒有準備好改變。 
萬斯在書中剖析了地域文化對群體行為的塑造作用:在他生活的鏽帶小鎮米德爾敦,人們普遍存在輕視努力工作的傾向,許多人將成功歸因於運氣或天賦。對普通人而言,辛勤的努力遠不及天生的才能重要。這種價值觀導致部分群體在職業態度上呈現一種懶散:雖然嘴上無時無刻不提到勤奮,“然而30%的年輕人一整個星期的工作時間加起來不會超過20個小時。”
萬斯指出,這些人的悲歌無疑是一個社會學上的問題,但同時也與心理學、社群、文化和信仰有關,遠非單本書、某個專家就可以說得清楚,單靠政府也無法解決,但政府在解決這些問題上大有可為。
一個窮小子的教育突圍
俄亥俄州米德爾敦這個被遺忘的鏽帶小鎮,是萬斯出生、上大學前生活的地方。在這裡,讀書從來不是窮孩子的出路。這裡的高中輟學率高達20%,能上大學的孩子屈指可數,更別提常春藤名校了。更可怕的是,在這裡,成績好的男孩會被視為“娘娘腔”或是“同性戀”。
但萬斯硬是闖出了一條血路——退伍後先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然後考入耶魯法學院學習。他的成功不是靠什麼勵志雞湯,除了自身刻苦努力,還有幾個關鍵人物的託舉:
他的外祖母阿嬤,給了父母離異的萬斯一個溫暖無比的避風港。雖然沒讀過幾年書,阿嬤卻比誰都明白教育的價值。她給萬斯立下三個原則:考個好分數、找份好工作,還有“別他媽偷懶,過來幫我”。 
阿嬤不僅逼著萬斯讀書,更教會他為人處世的道理,比如,別在外人面前說家人壞話——幾年後你連那些人名字都記不住,但家人永遠是家人。這段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最深刻的人生智慧。
《鄉下人的悲歌》電影劇照 
外祖父阿公是個老鋼鐵工人,卻早早看透了時代的變化,預言萬斯這代人應該靠腦子吃飯,而不是雙手。有兩年,這個粗糙的漢子每週都會耐心教萬斯算術,還教他一些男孩應知應會的事情,比如射擊 —— 這些技能後來讓萬斯在海軍陸戰隊的射擊成績中名列前茅,還為他贏得了最高級別 M16 步槍的專家資格。 
就連他那個沉迷毒品、不斷更換伴侶的母親,在生活尚未完全失控之前,也會督促萬斯學習。她本是高中優秀畢業生,卻因未婚先孕早早斷送了大學夢。這個遺憾也讓她格外重視兒子的教育和閱讀。  
萬斯還得到了其他人或是機構的支援: 其中,表姐瑞秋 —— 一位退役海軍陸戰隊員,成功說服萬斯在高中畢業後加入海軍陸戰隊。
而萬斯在耶魯法學院的合同法教授、 “虎媽” 蔡美兒,以其獨到的眼光和豐富的閱歷,幫助這位年輕人撥開迷霧,為未來職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這位蔡教授,也是萬斯的自傳得以出版的第二號關鍵人物。 
在萬斯的筆下,海軍陸戰隊顯然是個令他脫胎換骨的地方。在這個紀律嚴明的集體中,他不僅學會了感恩與自律,更掌握了許多中產階級家庭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的生活技能:從健康飲食到體能健身,從時間管理到自我約束。一次次的體能測試讓他的意志更加堅韌,而團隊協作讓他意識到領導力的獲得更多要靠贏得尊重,而非發號施令。
當萬斯作為東海岸最大軍事基地的媒體聯絡官站在領獎臺上時,那枚閃亮的勳章背後,是一個全新自我 —— 他不再是被命運左右的那個來自米德爾敦的窮小子,而是真正掌握人生方向的舵手。
《鄉下人的悲歌》電影劇照 
萬斯接下來面臨的嚴峻考驗來自耶魯法學院。這裡95%的學生來自富裕家庭,他們衣食無憂,在社交場合遊刃有餘。當同學們在紐黑文最高檔的餐廳熟練地點著白葡萄酒時,萬斯分不清白蘇維翁(sauvignon blanc)還是霞多麗(chardonnay)的區別,連聖培露這類氣泡水的一般稱謂都聞所未聞。餐桌上,他對著餐桌上的三把餐叉手足無措,最後只能偷偷溜出去給他的精神嚮導——女友烏莎打電話求救。
“先用外圍的,再用裡面的,不要用同一個器皿盛不同類的菜……”烏莎在電話那頭耐心解釋。這個在富裕精英家庭長大的女孩後來成為了他的妻子。
這段經歷也告訴我們:窮孩子想要逆襲,光靠成績單遠遠不夠。他們得跨越的不僅是經濟鴻溝,更是一道道看不見的文化壁壘。
萬斯是幸運的,但這樣的幸運兒能有幾個? 
福利制度的溫柔陷阱 
萬斯還用親身經歷給我們上了一堂堂生動的社會課:那些看似美好的福利政策,往往在現實中變成困住窮人的溫柔陷阱。
住房補貼本是好意,結果卻讓萬斯的社群變成了噩夢。鄰居把補貼房租給領救濟的家庭後,整個街區就變了樣:深夜的爭吵聲、癮君子游蕩的身影,讓原本安靜的街道變得人人自危。這就像給口渴的人一杯鹽水,越喝越渴。
窮人對福利金的使用也讓萬斯覺得不可思議。萬斯描述了他十幾歲時(二十一世紀初)在一家雜貨店打工的經歷。他對那些接受政府補助卻還能擁有手機的人感到憤怒。要知道,在當時手機遠非現在這樣普及。
他們經常一邊打著手機,一邊排隊結賬。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如此艱難,而那些靠政府救濟生活的人卻擁有我做夢都想要的小玩意兒。”萬斯憤憤不平地寫道。
政策制定者穩坐在辦公室裡,以為發錢就能解決問題,卻不知道有些人連怎麼花錢都需要重新學習,畢竟那些本該用來買麵包牛奶的錢,有可能轉眼就變成了酒瓶和毒品。
還有議員們討論的令人哭笑不得的發薪日貸款禁令。在那些高高在上的法案制定者們眼裡,發薪日貸款利率過高,看來像是掠奪性貸款,卻不知道對萬斯這樣的人來說,這可能是救命稻草。作為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名學生,在他差點付不起房租時,正是這種 “高利貸” 幫他渡過了難關。
在萬斯看來,福利體系的最大的問題,是制定政策的人或是執行者根本不瞭解窮人的生活。社工們按規章辦事,差點因為阿嬤沒受過專業培訓,就要把萬斯從她身邊帶走。他們看不到這個沒什麼文化的老人給了萬斯最珍貴的愛,只會照章辦事。 
本書談及政治的地方不多,福利政策是個例外。萬斯筆下的這種“幫扶悖論”揭示了美國福利改革的核心難題:如何既提供安全網,又不製造依賴文化。萬斯以親身經歷告訴讀者,幫助窮人,光有好心遠遠不夠。 真正的社會救助,只有避免了 “溫柔陷阱”,才能為真正需要的人提供從長遠看更有效支援。
比如發放低收入家庭住房補貼券時,應避免讓窮人聚集居住,因為這會導致社群精神和物質資源匱乏,使窮人的絕望和無助加倍 。而低收入的家庭的孩子也應該和其他階層的孩子更多地接觸,而非隔絕,這些孩子才可能更好地長大成人、獲得成功。
當突破成為另一種困境 
《鄉下人的悲歌》用真實的筆觸撕開了美國社會的華麗包裝,露出血淋淋的現實。萬斯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這個號稱人人平等的國家,窮孩子想要翻身,得先扒掉幾層皮。 
鐵鏽地帶小鎮米德爾敦,曾經機器轟鳴,如今只剩生鏽的廠房和破碎的夢想。他的家族像這片土地的縮影:外祖父母從肯塔基山區的傑克遜來到這裡,以為能改寫命運,卻始終未擺脫貧窮、酗酒和毒品的糾纏
《鄉下人的悲歌》電影劇照 
在萬斯的認知裡,米德爾敦被無形地割裂成幾個世界:富人區、窮人區、像萬斯這樣的單親孩子居住的地區。他在雜貨店打工時看得真切:富人慢條斯理地挑選新鮮果蔬,窮人則匆匆抓幾罐罐裝或是冷凍食品,掏出食品券結賬。 就連法庭上的工作人員 —— 律師、法官和社工,從服裝、口音到生活都和他們彷彿隔著一條銀河。
不過當萬斯千辛萬苦終於擠進耶魯法學院的大門,卻在一次加油站加油時遭遇了意想不到的 “身份尷尬”。 萬斯考上耶魯法學院後,在加油站遇到一位穿著耶魯 T 恤的女士。“你也上耶魯?” 她問。“不,是我女朋友。” 這個下意識的謊言,暴露了一個寒門學子的身份焦慮 —— 即便躋身名校,骨子裡的自卑感仍如影隨形。 
對萬斯而言,進入耶魯不僅是換個學校,更像是闖入一個格格不入的陌生世界。後來他坦言這個謊言讓自己羞愧,但正是這種本能的掩飾,道出了階層跨越中最隱秘的痛:即便站在夢想的殿堂裡,“我不屬於這裡” 的惶恐依然揮之不去。 
這種“不屬於這裡的”感覺在萬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帶他的耶魯朋友去鄉村飯店(Cracker Barrel)吃飯時達到了一個小小高潮。在小時候的萬斯看來,那是最好的餐廳 —— 是他和阿嬤最喜歡的地方。但和耶魯的朋友一起去時,那裡卻成了一個充斥著油膩食物、健康隱患之地。
無論是加油站的偶遇還是鄉村飯店的變味,無不揭示一個殘酷現實: 窮孩子就算僥倖爬出泥潭,也要永遠活在兩個世界的夾縫中。他們得學著喝白葡萄酒、聽管絃樂音樂會,假裝自己生來就懂這些;同時又要忍受老家人的冷眼,被罵 “忘本”。 
寒門學子要跨越的哪裡僅僅是錄取線,更是心裡那道無形的坎。即便踏進名校大門,那種 “我不配” 的惶恐,往往比學費更讓人喘不過氣。那一刻,萬斯大抵知道,他既回不去米德爾敦,也融不進紐黑文。
人可以離開貧困的家鄉,卻難以抹去它深植於我們靈魂的精神烙印,而這恐怕是此書最觸動筆者之處 —— 無關跨越階層的 “美國夢” 如何實現,也並非那些對 “福利依賴” 的批判,而是一位跨越階層者內心深處無法自洽的真實獨白。
耐人尋味的輿論風暴
自 2016 年問世以來,J.D. 萬斯的《鄉下人的悲歌》始終被裹挾在輿論的漩渦中。這場風暴的激烈程度遠超文字本身的文學價值,更像是一面稜鏡,折射出美國社會的深層裂痕。
當特朗普的政治旋風席捲全美時,萬斯的個人敘事恰逢其時地成為解讀 “特朗普現象” 的權威註腳。傳統媒體將其視為理解底層白人困境的密碼:《華爾街日報》稱其為 “優美的文化批評”,《經濟學人》斷言這是 “年度最重要美國著作”,《紐約時報》更盛讚其為 “一本為不文明的選舉提供的文明參考指南……使用的詞彙民主黨和共和黨都能理解。”
支持者將這位出身鏽帶的耶魯法學院畢業生視為 “美國夢” 的當代化身,其從貧困到精英的逆襲故事,恰好契合保守派強調的個人奮鬥精神。
然而左翼陣營的批判如影隨形。《新共和》的文章雜誌尖銳指出,萬斯將貧困歸咎於 “暴力、不負責任與懶惰”,卻刻意迴避產業空心化、政策失衡等結構性矛盾,實質是為 "新右派" 代言。更大的爭議則來自阿巴拉契亞本土學者,他們指責萬斯將個人經歷泛化為整個地區的文化標籤,2019 年出版的《阿巴拉契亞的清算》一書更系統性反駁了書中的刻板印象。 
政治領域的撕裂同樣明顯印記鮮明。共和黨將其本書奉為藍領階層的良心獨白,部分民主黨人卻斥其美化系統性不公。隨著萬斯由作家轉型為特朗普盟友,在 2024 年成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繼而榮登副總統一職,輿論的天平開始傾斜。
《大西洋月刊》從最初的 “美麗回憶錄” 評價,轉向這是“J.D.萬斯的鄉下人藉口”,並將他比作“特朗普令人遺憾的衝動購物”。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的對本書的評論重點也從“帶你瞭解白人工薪階層掙扎”的溫情敘事,轉向聚焦萬斯如何向極端分子的蛻變。 
還有《紐約時報》,這家曾稱讚該書為讓民主黨和共和黨都看懂美國底層白人的媒體,最近卻在其專欄中表示本書有反烏托邦傾向,提醒讀者注意書中潛藏的危險意識形態。
這些評價的戲劇性轉變,像極了美國政治極化的晴雨表。當媒體從文字分析轉向身份政治審判,圍繞《鄉下人的悲歌》這本書的輿論風暴其實早已超越了文學範疇。正如評論者所言,這場輿論風暴本身,正是當代美國深層裂痕最生動的註腳。
苦難敘事政治資本

當《鄉下人的悲歌》將阿巴拉契亞的血淚編織成個人奮鬥史詩時,萬斯或許自己都未曾料到,這些浸透貧窮、酒精與處方藥的故事,有朝一日會成為自己拉攏鏽帶選民的現成話術。

萬斯的政治崛起離不開共和黨精英的佈局:在《鄉下人的悲歌》出版兩年後,當時的國會參議院共和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主動派人聯絡了萬斯,探討了其參選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的可能。
後來的2022 年中期選舉中,與麥康奈爾關係密切的“參議院領導基金”更是斥資 2800 萬美元投放廣告為萬斯助選,共和黨大佬們看中的正是萬斯書中那些極具利用價值、能夠轉化為政治資本的苦難故事。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萬斯 2016 年出版《鄉下人的悲歌》的時候,也正值他悄然與矽谷一群超級富有的科技權力掮客建立聯絡之際 —— 這些人與書中聚焦的鏽帶的工人階級形成鮮明對比。
PayPal 聯合創始人、億萬富翁彼得・蒂爾便是其中之一。這位 “矽谷造王者” 、共和黨的“大金主”,與萬斯相識於耶魯的一次校園演講,後來成為萬斯的合夥人以及政治贊助人。他不僅引薦萬斯結識特朗普,更助力其完成政治立場的戲劇性轉變:從 2016 年痛斥特朗普 “令人厭惡”、“像希特勒”,到 2021 年公開道歉並接受特朗普對其參選參議員的背書。
在本書的新增後記中,萬斯將自己對特朗普態度的轉變歸因於特朗普對精英階層的批判、對美國中東政策的反思,以及對工薪階層利益的承諾 —— 這些說辭與書中對鏽帶困境的描寫形成呼應,最終成為其政治轉型的 “合法性” 依據。
萬斯2022年競選聯邦參議員在其家鄉俄亥俄州的米德爾敦對其支持者發表演講。Gaelen Morse
萬斯在書裡回顧了20世紀80年代米德爾敦,市中心繁華熱鬧,擁有購物中心、老牌餐館、酒吧和受歡迎的凱馬特超市,當地企業如迪爾曼雜貨店也生意興隆;如今只剩破敗空樓,零星開著當鋪和快餐店。富人豪宅淪為貧民公寓,街道成了毒販地盤,貧困不再限於城市,已蔓延至郊區。
而在萬斯祖父母的老家肯塔基州的傑克遜鎮,那裡的衰敗更觸目驚心:這個阿巴拉契亞山區小鎮有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高中多年無人考上大學,處方藥成癮氾濫成災。
美國承擔著北約近半的軍費開支,而多數歐洲國家甚至未達特朗普提出的軍費佔GDP的3.5%、5%的目標,肯塔基、俄亥俄州的工人卻因工廠倒閉陷入絕望。書中那個 “以失業為榮” 的年輕父親,恰是美國底層憤怒的縮影 —— 既然國內醫療、教育等基本保障都難以維繫,為何還要耗費巨資 “保護富裕的歐洲”?
這種情緒無疑為孤立主義提供了豐沃的土壤。於是,讓美國退出國際組織、削減外援、撤回海外駐軍,將資源集中於修復破碎的本土社會顯得合情合理。
還有萬斯在書中反覆提及的製造業空心化,也順理成章地成為特朗普發動發動關稅戰的現實依據。特朗普要求車企在美建廠、對進口商品徵收對等關稅的策略,與無一不是和萬斯筆下鏽帶的困境形成呼應。
歷史上,美國在 19 世紀透過高關稅實現了經濟騰飛,工人收入遠高於全球水平;如今,關稅戰被視為重現這一黃金時代的手段。
當歐洲對美國汽車徵收 10% 關稅併疊加增值稅時,美國則以 “甲方市場” 的姿態強勢反擊 —— 正如書中描寫的小鎮青年因全球化失去工作,美國正試圖透過貿易保護重塑國內產業鏈,將流失的就業機會與財富重新錨定在本土。只是,關稅戰來了。工廠會回來嗎?恐怕沒人說得清楚。
如今再看《鄉下人的悲歌》,突然驚覺萬斯在加油站謊稱 “女友讀耶魯” 的橋段,恰如他後來人生的寫照。這位曾經用文字感動讀者的作家,終究把“鄉下人”的悲歌變成了自己的政治資本,只不過他開出的處方早已不是自我救贖。當這些人的故事被搬上競選講臺,萬斯已然完成了從苦難見證者到苦難經紀人的轉變。
站在 2025 年回望,萬斯的政治轉向和某些政治言論,仍令人難以捉摸。他與特朗普的結盟是真正的理念認同還是利益算計?他對工人階級的代言是感同身受還是投機取巧
還有,這位鏽帶工人階級代言人與矽谷金融精英之間隱秘的共生關係究竟會何去何從?相信時間終會給出答案:告訴我們萬斯希望實現的真的是讓美國再次偉大,還是一場利用個人苦難經歷進行的完美政治套現。
老牛精選
《鄉下人的悲歌》
時代華語國際&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定價68元,早鳥價54.4元
現在下單,贈送一張萬斯成長軌跡海報
一圖看懂萬斯的個人標籤、親友關係和成長軌跡
一本書,讓你同時看懂特朗普和萬斯的崛起
 點選下圖購買 
溫馨提示:請登入老牛精選小程式中檢視訂單詳情,商品發貨後才能檢視物流資訊。您也可新增客服小哞微信mr_moo123,諮詢商品和訂單詳情。推品推薦、商務合作,請新增Shidaizoe微信。更多好書推薦,請關注公眾號 “老牛的讀書時間”。
關注公眾號“老牛的讀書時間”
更多好書推薦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