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的加速,在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福利的同時,其演算法治理問題也越來越讓人擔憂,《南方週末》新年獻詞內容儘管爭議很大,但是傳播量這麼廣,反襯出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關注。
不過元旦前後,抖音、美團、小紅書等平臺企業紛紛提出演算法治理系統措施。12月27日,美團提出了8項整改措施,希望破解外賣員被困死在演算法中的困境。抖音也於1月3日釋出的十項整改措施,比如進行演算法透明化,內容推送多元化、破解“資訊繭房”,強化網暴、謠言處理,以及設立抖音精選頻道,強化優質內容推送等等。
筆者之前多次寫文章表達對輿論生態的擔憂,抖音的十條建議基本上完全回應了之前筆者及業內同仁的呼籲,此外還專門為此成立了“建立安全與信任中心”,更可見其力度。

演算法治理正在成為社會治理中的重要問題,尤其是人工智慧時代即將來臨的情況下,我們越來越像離不開空氣一樣離不開資料、離不開演算法,演算法治理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行業自治問題,而是關乎全人類的切身命運。筆者也就這個問題,談談幾個看法。
第一個是如何看待演算法和擁有強大算力的企業。現在演算法越來越成為一個負面詞彙,其實“演算法”(Algorithm)作為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機制,本身是中性的,是人類的一個新工具,算力則是一種重要的新質生產力,一個企業擁有強大算力,並不能就認為是壞事,這意味著它具有更強的服務人類的能力。
在過去五年,平臺企業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在經濟情況不太好的情況下,抖音、滴滴、美團等平臺企業已經成為最大的就業緩衝器,同時讓普羅大眾享受到更多物美價廉的服務,儘管平臺企業的缺點問題很明顯,但仍是引導經濟向上和社會現代化的最有力引擎。
不過,掌握了巨大算力的工程師、企業和社會機構,都有責任善用演算法,恪守基本底線。所以,從綜合全面的角度講,我們必須做好演算法整治,但是整治≠消滅或限制,而是要規範掌握巨大算力的企業的發展。人類對新工具的明智態度是駕馭利用好它,而不是隨便遺棄。整治對企業也非壞事,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個人、社會組織、企業、政府之間的相互約束、相互監督,其實有利於每種主體自身更健康成長。
第二,如何看當下的演算法治理失序問題?現在很多人把演算法應用的失序,歸咎為掌握算力的平臺企業,筆者認為這是簡單化的歸因。筆者認為目前這種困境主要是算力的快速發展,與政府治理完善速度相對遲緩導致的。算力作為一種生產力,其進步本身是好事、無可指摘,這反映出我們國家人才多、企業創新能力強,但是政府治理應該與之同步,否則,技術與監管發展的失調,必須會導致暫時的、某些局域性的失序。
尤其是在輿論低劣、偽造內容整治方面,除了平臺需要加強內容審查外,政府也應該發揮好引導作用。因為輿論的很多領域涉及意識形態導向問題,平臺自身並無太大操作空間,塑造清朗的言論環境,需要社會各類主體的共同努力。
演算法亦不能跟“資訊繭房”劃等號,作為社會學研究物件的“資訊繭房”,其形成的原因是複雜的,受眾的教育水平、資訊獲取方式、資訊自由度等更具有決定性意義,演算法不過是必要非充分條件。從更深層次講,資訊平臺反而為社會大眾突破“資訊繭房”提供了可能。
第三,我們應該吸取過去行業監管整治的經驗和教訓,演算法治理要更側重依靠法律手段,而非政策檔案或行政手段。因為如果依賴檔案和行政去執法,各部門、各機構不容易把握好力度,容易層層加碼,不如透過立法,明確好法律責任、執行主體,更清晰的規則可以給企業帶來更明確的預期。
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演算法和數字治理另一個反面典型是歐盟。如果法律過於嚴苛、細密,也會葬送產業發展的前景。所以,我們必須在監管上拿捏好度,達到社會公共利益和產業發展最佳平衡點,防止過猶不及。
第四,平臺企業也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以及自己所承擔的責任。演算法無好壞,但是企業自身要遵守道德底線,有強大算力的企業,不能不考慮社會公眾利益,而盲目追求商業利潤最大化。如果一個企業沉迷於算力帶來的短期利潤,而不顧帶來的社會秩序影響,它最終會被自己的演算法所吞噬。
我們的平臺也應該利用業已形成的世界領先算力,強化技術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為生產賦能。一個明顯的對比是,微軟等公司已經60%以上收入來自於企業服務,谷歌也已經擺脫了單純依靠引擎搜尋,成為人工智慧研發領先企業,而我們國內的同行,往往仍依賴早期成長中形成的利潤模式。
所以,一個企業只有能夠與時俱進,給社會帶長遠價值,它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存機遇。縱觀那些活得久的大企業,不僅僅是技術研發做得好,還在於他們能夠一貫較好落實社會責任,形成了一套良好的與社會互動、激勵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