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花錢,懂分錢,不愁員工留不住

估計不少管理者、員工,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也不知道公司怎麼做的預算,按照現在批的額度,活兒根本沒法幹。這不,供應商貨款結不了,天天來堵門,把員工都嚇跑了。
本來想激勵一些表現好的員工,給大家打打氣。結果,錢死活批不下來,不得不給員工畫大餅。現在好了,人心散了,能幹的全走了。
怎麼搞的?2件事出了岔子:“科學花錢”沒做好(預算管理),“科學分錢”沒落實(績效管理)
結果呢,公司經營效率低下,沒辦法長期穩健經營;員工幹活擔驚受怕、心有不甘,時不時想著怎麼跑路。最後,大機率落得個企業、員工的雙輸局面。
怎麼辦?
前段時間,我們劉潤讀書會直播間請到了黃治國老師。他是玉臺塾與藍美諮詢的創始人,也是多家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顧問、獨立董事,還是美的集團原資深高管,著有暢銷書《美的穩健增長法》。
在他看來,企業只有會花錢、懂分錢,才能把人才留住,做到企業-員工的雙贏。長期來看,對員工、企業都好。

我把他在書中的一些思考,分享給你。
從哪開始呢?就從一個“換人”的故事,開始講吧。

回答不上來問題,就要換人?

有一次,黃治國老師和某家公司的老闆一起,考察了這家公司旗下一個核心的銷售團隊。
這個團隊最近業績下滑有點厲害,所以,公司老闆想讓黃治國老師幫忙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黃老師也不含糊。參觀完一圈之後,他心裡大概有了個數。仔細思考之後,他問了銷售負責人幾個問題:
你們這個月的銷售,毛利率指標與預算差距不小啊,具體是什麼原因?
看你們以往的業績,應收賬款週轉率還不錯,最近怎麼下降的這麼厲害?
不過,你們有些資料還挺亮眼,怎麼做到的?下個月,甚至下個季度,你覺得之前那些好的做法,還有沒有效果?
你覺得下個月、下個季度的銷售額,大概會在什麼區間範圍內變動?哪些因素會影響銷售?
這幾個問題問下來,銷售負責人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半天回答不上來。
考察回來之後,這位老闆詢問了黃治國老師的看法,想聽聽他的建議。
黃治國老師想了一會兒,回覆道:果你們公司想長期穩健經營,我首先建議你,可以換個銷售負責人。
什麼?回答不上來問題,就要換人?換人的代價可不低啊,就這麼做決定,是不是有點太草率了?
看著這位公司高管疑惑、震驚的神情,黃治國老師給出了他的解釋:
回答不上來問題,這其實不算個事。問題的根本在於,他沒有經營意識。
銷售是幹嘛的?那可是天天在一線打仗,要為公司帶來現金流的部門。要是隻會把貨賣出去,卻不關注回款,對毛利、淨利也不敏感,那還能得了?
而且,現在的市場環境,大家都很難,比的就是持續銷售的水平。那當然就不能看天吃飯、接到單再安排,而是需要方法來預測。
所以,銷售團隊需要強悍的銷售預測能力,得能對預算做出安排。這種預算能力,本質上就是一種經營能力。銷售負責人當然要有這個水平。
結果呢,這個銷售負責人,既說不明白資料差距的原因,也做不出來下個月、下季度的銷售預測。那你怎麼指望他,能把銷售預算投放效益最大化?又怎麼能指望他,可以及時發現實際銷售情況和既定預算之間的差異,反哺公司後續的經營決策?
他做不到、不敢做銷售預測,或者不敢做目標承諾,只能說明:這個銷售負責人,沒有預算意識,缺乏經營能力。或者說,他只是一個業務執行的角色。
而且,要是他手下還有懂業務的精兵強將,看著自己的領導就這水平,他心裡能服氣?估計早就另尋明主去了。要是人才留不住,最後影響的,就是企業的長久經營。
嗯,這個觀察,真是一針見血。
既然預算能力這麼重要。那麼,應該怎麼做,才能提升呢?

以內部短週期,對抗外部短週期

人員預算能力不足,其實只是最終結果。根本原因,還是整個公司從上到下,沒回答好2個問題:
今年做好的預算,如果來年的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預算該如何及時調整?未來一年的預算,和公司更長期的經營邏輯,又該如何匹配上?
沒有短期的“預算-業務”反饋機制,也缺乏長期的經營邏輯指導。預算能力不足,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結果。
美的是怎麼做的呢?拉長預算規劃的時間長度,縮短預算執行的反饋間隔,做到“5311”。
什麼意思?
5,是指將5年戰略規劃,融入到預算管理過程中。
企業要想做長久,不能光看當下此刻,還得有更長遠的視野。所以,要根據當下的經營狀況,制定未來5年的戰略規劃,並反哺當下的全面預算管理。
估計有人要說了:現在環境變化這麼快,還搞這麼長期的靜態規劃,是不是又在畫大餅、放空炮?
靜態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們來到了下一步:
3,是指要在5年規劃的基礎之上,做出3年滾動規劃。
比如,今年是2024年,企業可以結合投資執行情況、未來重點任務等,同時做出2025-2027年的三年戰略。等到了2025年,則繼續滾動為2026-2028年的三年戰略規劃。
而且,下一年的目標,不是基於今年去看的,而是基於三年後的戰略目標來倒推的。不是“有什麼做什麼”,而是“差什麼補什麼”。
透過不斷結合當下實際和未來方向,進行滾動規劃,找出3年後和現在的差距,把它成為當前業務的重心。戰略不斷滾動,業務重心不斷調整,預算也隨之調整、完善。
懂了。規劃有了,那執行呢?
此時,我們來到了第一個“1”:
1,是指要在3年滾動規劃的基礎之上,作出每一年的經營企劃/預算編制。
舉個例子:
某家企業,今年制定了40%的營收增長目標。為了達成目標,企業需要分解出詳細的銷售計劃、產品計劃、生產計劃、採購計劃、人力資源計劃、資金計劃、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等。之後,根據不同部分的先前表現、未來潛力等等因素,進行統籌安排。
比如,今年的核心是多出幾個暢銷大單品,那對應的銷售計劃,就要側重在這些大單品上面。
再比如,這些預計中的暢銷大單品,相關生產線需要升級擴容。那對應的生產計劃,就要作出安排。
上面這些,都會牽引全面預算的開展。
多數企業做到這一步,可能就完事了。但這裡卻有個問題:預算一定就是一年,中間經營過程出了變動,預算怎麼調整?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來到了第二個“1”:
1,是指要在每一年的預算編制基礎之上,按月度進行經營分析、預算執行。
接著上面那個例子:
企業今年聚焦的核心大單品,主要製造原料包括銅、鋁、塑膠等大宗商品,它們最近2個月的價格波動很大,對製造成本的影響超過了30%。
這個時候,為了保證既定的銷售額,就要密切跟蹤這些原材料的價格變動情況,並在集團層面的月度經營分析會上,重新調整相關的採購計劃、資金安排,做到靈活應對。
再比如,很多經營差距,如果到了年底再看,差距就會比較大,也沒時間去解決問題。這個時候要再想找原因、去追責,可就難了。
但是縮小到月,問題就會變小、變清晰,發現也更及時。無論追責、處理,都更加有效。這樣堅持下去,又能更有效地推動既定預算目標的完成。
這就是月度經營分析的優勢:把預算執行分解到月,不斷進行調整,從而以內部短週期對抗外部短週期,做到比同行更快的反應速度。
至於體量較小的公司,甚至可以繼續按周度來處理,讓自己應對更加靈活。
做好了全面預算管理,就做到了“科學花錢”,錢就能流向效用最高的方向,賺錢就有了基礎,員工也會有成就感。
賺到錢之後,為了能持續把人才留住,接下來就得進行“科學分錢”——績效管理了。

績效管理,就要做到利益分享、獎懲分明

關於績效管理,有句老話說得好:
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不過,在企業真正的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情況可要複雜得多。
比如,什麼算“多勞”、“少勞”,如何進行考察判斷?
又比如,“多得”、“少得”,要到什麼程度?
再比如,最終的考核結果,是否令人信服?
諸如此類,等等問題。
美的是怎麼做的呢?
近30年來,美的推行了一個簡單有效的制度:經營責任制。
它的出發點,就是創造一個“股東-經理人”之間的利益分享契約,同時做到獎懲分明。 
怎麼做到的?離不開下面這幾點:
1)精簡考核指標,降低考核負擔。
考核指標這個事,是很多公司特別頭疼的點。
如果考核指標太多,會導致重點不突出、考核不到位。員工也會怨聲載道,覺得公司故意為難自己。
可如果考核指標太少,又沒辦法全面、合理地進行評價,不好保證考核結果的公平。
難題太多,怎麼辦?
只挑選最核心的幾個指標進行考察。
請注意,挑選出來的核心指標,可不是領導拍腦袋定出來的。它背後有個保障:完善的全面預算管理。
舉個例子:
下圖是對美的某事業部某一年的考核指標結構。可以看到,考核指標非常精簡,僅有稅前經營利潤、不含稅銷售淨收入、經營活動現金流三項。
為什麼只設這3項?
因為,這3項指標,和前期的預算管理是緊密掛鉤的。在前期做預算時,各級經營團隊會將目標進行詳盡拆解,思考各個目標達成的可能性,以及配套資源是否充足,制定相應的預算。後期考核時,直接對應考察就行。
2)用順人性的方式,繫結各級員工利益。
考核指標是到位了。但是,怎麼才能激勵員工,儘自己所能完成指標?
答案其實不難:企業需要主動和員工分享利益,既讓馬兒跑,又讓馬兒吃草。至於“吃草”的方式,則要契合人性需求,滿足不同層級員工的需要。
比如,對於比較基層的員工來說,他們往往需要更確定的物質回報,切切實實看到實際收益。談夢想,很多時候太過遙遠。所以,可以把他們固定薪資的比例多往上調一下,以穩定為主。
至於高階管理人員,他們本身的物質條件基礎往往更好,也有著更強的自我實現需求。因此,他們的浮動薪酬比例可以更高一些,和業績掛鉤。
就拿美的來說,員工層級越高,收入的浮動部分佔比越高。
從投人角度來看,這種薪酬結構設計,可以有效地控制薪酬成本;從產出角度來看,它能夠激勵高管創造更大的利潤。最關鍵的是,這還特別順應人性。
員工和公司,皆大歡喜。
3)以資料說話,嚴格兌現獎懲。
看起來,這個薪酬設計沒問題。不過,這些設計,能完全落實嗎?
比如,如果員工超額完成指標,公司能不能100%兌現?如果年年業績超預期,這個激勵制度是否有可持續性?如果業績不達預期,又該怎麼“少得”?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一句話:以資料說話,嚴格兌現獎懲。
在美的,所有的績效考核,都以資料為基準。業績為王,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無論獎懲,都按照業績嚴格落實執行。
比如,這是美的某個事業部營銷公司,針對業務負責人制定的獎懲措施,設計非常明確、具體,而且嚴格貫徹執行。
這種獎罰分明,以價值衡量績效、以績效兌現收益的考核機制,才讓員工“擼起袖子加油幹”成為可能。

這兩年,大家都很難:企業經營難,員工賺錢難。
因為難,不知不覺間,企業和員工之間,似乎也多了一些矛盾。
但其實,員工和企業本應相互成就:因為員工,企業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因為企業,員工有了發揮創造的平臺。
我們,需要找到一種相互成就的方法,想方設法把人才留下來,讓企業-員工實現雙贏。
怎麼做?就是不斷把大事做小、小事做細。
比如,企業要會花錢,透過科學做預算管理,拉長企業戰略視野,同時縮短預算執行週期,靈活應對市場風險。在此基礎上,給予員工更大的工作空間,去闖、去幹、去爭取。
還比如,企業要懂分錢,要做好績效激勵,用順人性的方式,把員工利益和公司利益繫結在一起,共同實現更大的成長,企業也才能夠源源不斷地吸引人才。
尊重人性,尊重常識,尊重規律。企業才能穩健經營,企業-員工之間,才能實現雙贏。
祝福。
*文章為黃治國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黃治國:對標美的學管理》,劉潤讀書會
2、《美的穩健增長法》,黃治國

觀點 / 黃治國主筆 / 付帥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46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