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梅雨停擺,江南緣何不再多煙雨?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數千年間,梅雨如煙,造就了江南魚米之鄉,深刻影響了水墨詩畫和東方建築。
僅百餘年,人類活動強迫梅雨期降水逐漸偏離傳統特徵,導致江南不再多煙雨。
南京資訊工程大學王會軍院士(通訊作者)和尹志聰教授(第一作者)等合作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題為“Traditional Meiyu-Baiu has been suspended by global warming”的研究論文。從歸納傳統梅雨塑造江南經濟和文化的概念模型出發,構建了能夠表徵梅雨豐富內涵的指標,進而揭示出人類活動導致傳統梅雨停擺,梅雨幾近丟失其煙雨特徵的科學事實。未來增暖情景下,梅雨將進一步遠離其傳統特徵,進入“新常態”。
1
   江南曾經多煙雨,塑造了獨特的東方經濟文化
“夏至之雨,名為黃梅雨,沾衣服皆敗黦”出自西晉《陽羨風土記》。可見,如煙的、潮溼的梅雨氣候自古有之。數千年間,東亞梅雨(中國Meiyu和日本Baiu)深刻地塑造了獨特的東方經濟和文化(圖1)。

圖1 傳統梅雨塑造江南經濟和文化的概念模型
雖然梅雨常常與黴變相關聯,但她溫柔的雨水恰到好處地滋潤了拔節和孕穗期的水稻。同時,梅雨也有利於有機質和微生物增加,為魚蝦提供了充足餌料。“魚米之鄉”由此而形成。如煙似霧的梅雨造就了江南人柔情哀婉、多愁善感的性格。歷代江南文人既歡喜於“黃梅時節雨霏微”,又在“漠漠輕陰撥不開”中寄託愁思。繪製於蘇州太湖的《西山雨觀圖》和溫婉動聽的吳儂軟語,從視聽維度向我們展現了古人感受到的煙雨(圖2)。就連徽派建築的白牆黛瓦馬頭牆的審美和功能都受到了梅雨的極大影響。
圖2 中國古代以梅雨為文化意象或主題的詩詞(上)以及明代畫家沈周繪製於蘇州太湖的《西山雨觀圖》(下)
2
梅雨不“黴”,東亞梅雨逐漸偏離了傳統煙雨特徵
近些年梅雨期,長江流域和日本都罕見煙雨。由於缺乏定量描述煙雨的方法,氣候變化背景下梅雨特徵是否已經顯著轉變尚不明朗。雖然已有不少研究針對極端梅雨事件開展了檢測和歸因,但煙雨並不是極端的事件,所以已有研究結論也很難被泛化到理解傳統梅雨的變化。
王會軍院士團隊首次構建了三維的煙雨偏離度指數(deviation degree of misty rain,D2MR),發現1961–2023年中國Meiyu和日本Baiu區域平均的D2MR都表現為顯著的上升趨勢(圖3)。這表明東亞梅雨已經逐步丟失了傳統煙雨特徵,梅雨不“黴”。
圖3 1961-2023年(a)煙雨偏離度(D2MR)的三個分指數變化(以南京為例),(b)Meiyu和Baiu區域標準化後的D2MR指數變化及其趨勢
3
歸因於人類活動,未來將持續遠離
Meiyu區D2MR變化趨勢的82.5%(75.2–87.2%)和Baiu區D2MR變化趨勢的81.1%(42.6–96.1%)可以歸因於人類活動。人類活動中溫室氣體強迫是影響D2MR變化的主要因素,而氣溶膠的影響相對來說不顯著。根據最新的預估結果,未來增暖情景下東亞梅雨將進一步遠離其傳統特徵,進入“新常態”。
來自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CCSP)的作者團隊進一步指出:(1)相較於古代,當前人類活動的動能極大增強了。“傳統梅雨停擺”是否足以推動和將如何推動東亞人類社會文明產生改變?值得繼續探討。(2)東亞生態系統、能源體系和交通網路等可能因為無法及時適應梅雨向其極端狀態的快速轉變而遭受巨大損失,這需要更多學科和政府部門的融合攻關和應對。
點選“閱讀原文”閱讀原文。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媒體轉載聯絡授權請看下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