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手作 · 藝術字畫 · 日用生活良品

▲
圖源網路
焚香點茶,掛畫插花,被稱為宋代文人的“四般閒事”。
宋人喜雅集,其實就是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塊兒,吟詩、品茶、畫畫、飲酒、插花、撫琴,還有少不了的就是玩香。
焚香,也是宋人鍾愛的消夏方式之一。

潘良貴的《夏日四絕》中寫道:“掃地焚香避溼蒸,睡餘茶熟碾聲清。”
宋代周邦彥的《蘇幕遮·燎沉香》寫:“燎沉香,消溽暑”,則描繪了庭院池塘邊燎燒沉香、悠閒消夏的情景。
青煙嫋嫋之下,香氣氤氳,由此焚香靜心,心境自然生涼。

今天,一條生活館聯合品牌研熹社、見聞香堂,給大家帶來了兩款古方窖藏線香,純手工炮製香。
解憂香,驅蚊驅蟲,香氣清麗悠揚、不嗆不燥,聞之心情愉悅。
溪畔抱夏,提神醒腦,香氣清甜涼爽,如山間吹來的松柏清香。

共設3種規格檔位
溪畔抱夏或者解憂香一筒(20根約8g)
溪畔抱夏和解憂香各一筒(每款20根約8g)
鄭來根復刻三乳足高式飛青爐(限量30個)

製作者嚴晨雨,香文化學者、作家、資深香道課程講師、古法合香技藝傳承人、見聞香堂創始人。
古法手工窖藏線香▼
眾籌時間截止至2025年6月7日23:59

溪畔抱夏

溪畔抱夏,此香有三個香調,前調香茅清涼、龍腦冷冽,中調淡淡的松脂柏木香氣,尾調沉檀悠長的木質香氣。
“松濤謖謖響秋風,雲影巒光淨太空。”——唐寅《山水堂軸》

此香為合香,用沉香、檀香、乳香、琥珀、煉蜜、茉莉花製成。
生聞時,有香茅清涼,而加淡淡的松脂柏木香氣,最後沉檀悠長的木質香氣,評說此香儒雅,有古書卷紙間的草木氣息。

先取當季松針,曬乾後靜置15天后研磨成粉。

輔以太行崖柏的木香氣和上等沉檀的悠長底蘊,再以陳皮煮水融化乳香、琥珀打造清甜涼爽的松柏香氣。

手工製作線香。

隨後自然陰乾。

最後一步窖藏,穩定物理結構,減少變形開裂;促進化學變化,使香氣醇和;調和不同香料的味道;去除多餘水分和雜質;提升燃燒品質。

解憂香

夏天最讓人煩躁的可能就是蚊蟲騷擾了,而夏季用香難題在於,好聞的香不驅蚊,驅蚊的香不好聞,好聞又驅蚊的香往往又不太健康……如何才能魚和熊掌兼得呢?見聞香堂透過不斷的改良配方,終於製成了這款解憂香。

此香借鑑了道家養生香品的古代製法,除老山檀,越南沉香、龍腦香、藍色鼠尾草之外,更有來自廣西深山的天然驅蚊香料加入,諸如桉樹葉、苦楝花、香茅草等等。香氣清涼宜人,蚊蟲不敢近身,“好聞”、“養生”、“驅蚊” 三者兼得。

“炎天玉爍水銀流,琴上薰風可解憂。”——劉基《題陳太初畫扇》
天然制香,窖藏後去除多餘水分和雜質;提升燃燒品質,煙非常少,無刺激。

薰香是煙燻的一種,為紫禁城裡驅蚊的主要方法。煙燻驅蚊法在我國的歷史久遠。如《周禮疏》卷第三十七載:“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燻之”,反映出在周朝就有煙燻驅蚊蟲的做法,且採用的是莽草。
清代官員李光地撰《御定月令輯要》,書中卷十引用《千金月令》載:“五月,取浮萍陰乾,和雄黃些少,燒煙去蚊”,即幹浮萍與少量雄黃混合,燒煙後可驅蚊。紫禁城裡的煙燻驅蚊材料,以龍掛香(又名垂恩香)為主。

純天然原料,無其餘新增。

自然陰乾。

古法窖藏,香氣更加悠久,令人陶醉。
古法手工窖藏線香▼
眾籌時間截止至2025年6月7日23:59

復刻飛青三乳足高式青瓷香爐

此次除了兩款線香外,還給大家帶來了一款飛青青瓷香爐,限量30個。
此香爐由陶藝人於秉右師傅鄭來根製作,其深耕陶瓷行業30餘年,幾乎不拋頭露面。

▲
元代 龍泉窯點綵帶座吉字瓶
滿釉的器物上進行點彩(也叫褐釉),日本人管它叫“花生”,又稱其為飛青瓷。
這類龍泉窯的點彩人工為之,缺乏窯變釉的瀟灑奔放,整器質感就像青玉里面摻了點雜質。

▲
明 龍泉窯梅子青釉「飛青磁」點褐彩蒜頭瓶 (一對)
像這款明龍泉窯梅子青釉「飛青磁」點褐彩蒜頭瓶 (一對),估價12,000,000-20,000,000 RMB,於2020年10月19日北京保利拍賣會落槌成交,落槌價:CNY 16,500,000元。可見其價值。

▲
圖源網路

此鼎香爐復刻《庭苑春色圖》三乳足高式爐,折沿口,圓唇,短束頸,扁圓腹,下承三足,三足間距呈等腰三角形,肩部飾凸稜一週,三面腹部至足背各凸起一條稜脊,微露白痕,俗稱“出筋”。


形制圓潤之處又含風骨,釉色淡恬細潤不失風雅。此款釉色柔和淡雅,明淨如朗月,釉面潤澤如酥,積釉處呈現出水盈盈的玻璃質感。

褐色斑紋排布得當,予人以一種自然灑脫又不失秩序的和諧感,龍泉青瓷往往展露的是內斂靜謐的意境,而褐色的“飛青斑”則給人以飛放的靈動感。
器風內斂清貴,將其置於一室之內,既承襲了清遠的東方美學意境,又與現代生活氣息相協調。

▼
關注我們
本文為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