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幽幽子
Chrome Tourmaline,鉻碧璽,翠綠色的電氣石,象徵活力、希望和好運。這臺主機的觀感偏透明,主題色也一樣,而且詞尾這個Line也和主機裡大量使用的條形燈帶相呼應,就起了這麼個名字。先來段前言吧。從今年年初的ces開始,NV、AMD和INTEL相繼釋出新品,主機板、機箱廠商也推陳出新,DIY圈子感覺很是熱鬧。受氣氛感染,自然是要裝臺新機器折騰一下的。剛好換掉還是上上次機王裝的那臺主力機7950X+B650吹雪。這次沒上水,也沒用到背插這樣的新鮮概念,主要還是利用現成的產品組建平臺。我的diy思路是除了效能滿足要求之外,外觀方面總是儘可能追求設計語言上的統一,這樣往往能賦予整機一種“套裝加成”的感覺。去年6月追風者phanteks釋出了概念新品Evolv Shift X²,第一眼看到就喜歡上了。提到海景房估計不少玩家都看膩了,但Shift X²的270度單倉海景房設計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這個造型一眼就能讓人想到FE顯示卡,當即決定用這個機箱搭配FE顯示卡參加今年的機王大賽。配色上決定還是延續上次的白綠配色,即有科技感又很清新。在機箱顯示卡確定的前提下,主機板用白色,散熱和記憶體儘可能選擇設計語言貼近的即可。思考良久選擇了海盜船的統治者泰坦和利民的幻芯矩陣Core Matrix系列一體水冷。統治者泰坦沒什麼可多說的,一流的品質,一流的外觀。比起上代白金統治者,燈光效果更均勻,效果更好。幻芯矩陣主要是造型上科技感很強,而且燈條採用“滲線”的方式佈置,和記憶體、機箱的燈條設計可以相互照應。最終配置如下:

成品展示




















開始安裝。線材我略作梳理之後預埋進去了。
接上CPU供電。
4080FE買來之後好像一直沒上鏡,也是稍微有點遺憾。這次給他個上鏡機會。
散熱規模的過量打擊帶來的是極為舒適的溫度表現。
白色信仰燈。
中間這個X框架右側的led燈其實是rgb的,在剛剛推出的時候可以被armoury crate識別並且控制,自由調節顏色。後續不知道怎麼的,更新更新就不能用了。
這枚風扇應該是我見過的精度最高最穩定的風扇之一,轉起來之後中心感覺像不動一樣。沒有一絲偏移。
金手指,4080初版雖然已經停產了,不過好在50繫有點擠,應該還能再挺個一年半載。
12VHPWR介面。
末端的蓋子應該是給支架預留的螺絲孔。我沒開啟過,也沒見誰在意過這個東西。
先安置老系統盤。我可能運氣不錯,一直沒遇到0E問題。
安裝完翻過來發現忘了拍攝主機板的PCB背面(因為之前一直有一塊泡沫紙在主機板下方墊著,帶著它拿主機板不用擔心扎手,直到上機都沒拿下來……),好在機箱背面的視窗讓我看到了吹雪的臉……差點完全錯過了一張精彩的PCB畫!
這裡我把風扇的線拆出來一根。
原因是,這個內嵌設計的尾部出風,沒法容納FT12的供電線,拆出來之後可以從後面繞上來,剛好這裡還有一個線箍。
安裝完十分完美。前面也說了,一邊裝機一邊動腦解決這些小問題,也是很有樂趣。
硬碟架,裝了兩塊機械盤,都是4T,一個WD紫盤,一個希捷。這次的B850吹雪只給了兩個SATA介面,兩塊三星SATA老固態終於被迫下崗。你問我為啥不留固態?畢竟這兩塊機械盤裡有些東西不忍割捨,還有些東西不可言說……
背線基本就這麼個走法了。後續有用綁帶綁緊了點。反正最後一扣蓋完事。什麼背線?背什麼線?
開始安裝散熱。AMD平臺是用這個紅色的增高柱。完美符合陣營。
安裝好散熱,風扇完全給主機板讓出了空間。機箱內部顯得很寬敞通透。
連線好主機板供電和兩種USB線纜。
風扇內嵌設計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前幾次裝機,敗家之眼被擋了個嚴實,導致我拍照的時候不能裝尾部出風。
機箱內效果大體就是這樣了。主機板沒有任何遮擋。
裝上顯示卡。這個快拆介面最近被詬病不少,不過我插上就沒打算拿下來
圓角設計和機箱完美契合。就差在顏色上了。可惜的是機箱沒有槍灰色版本。
這次準備了一個180度供電轉向頭。把供電介面擰到後面去,視覺上可以稍微乾淨利索一點。
大概這個效果。這個角度是看不到線的。
12V從上方經過。從背面伸出來之後是有一定硬度的,不用擔心塌下來打到風扇。
以下是亂拍。
想看背線?還是像剛才說的,背什麼線?什麼背線?什麼背什麼線?
尾部的格柵會把熱風導向機箱右側。這箱子單向設計的地方也太多了……
主機板和機箱完美融為一體。
顯示卡介面。擋板採用無骨設計,好評。
通電亮燈。這裡的燈條從上貫穿到下,科技感很強,而且和散熱器的設計語言比較貼近。
























,你們隨意。哪天實在需要拆再說吧, 不過估計最快也要一年以後的機王大賽了。























2025.2.10更新電源、散熱、風扇、顯示卡機箱風扇沒有選擇追風者,因為前幾次裝機用的次數也太多了,選擇了九州FT12白色。不過後續證明這個選擇並不太合適,風扇沒有任何問題,只是搭配不太合理而已,後面細說。
最大的特點無需多言,誰看了不感嘆一句“鋼鐵俠”風扇?用透明窗露出線圈的設計實在是有種理工科特有的美。
軸承、線圈,優雅,太優雅了。
背面可以看到一些基本引數,此外背部的底座上配備了燈光的硬體開關,不想亮燈可以直接關掉。好評。
扇葉方面則比較樸素,沒有過多造型。
附送了3組12顆自攻螺絲,都有鍍鎳處理。
風扇預設只有短線,可以用上圖裡的延長線來增加距離。
先安裝底部3顆進風。這個裝法多少有點浪費了FT12的盛世美顏了。
3顆12cm完美嵌入。留出的一部分空隙可以用來走線。但仍然是不足以安裝14cm風扇的。
這其實就是說風扇選的不好的原因了。嵌入式設計雖好,但還要特意穿線,遠沒有直接上積木扇方便。不過克服這種“不便”也是DIY的樂趣之一。
電源,九州風神白金統治者,源如其名,80PLUS白金認證。
附送的配件也算是中規中矩。理線紮帶、螺絲、線梳、電源線、以及一包內部的連線線。
外殼是磨砂噴漆工藝,跟這次的海盜船記憶體和散熱器冷頭其實都是同一種手感,在意外的方面獲得了統一。
這一側有暗刻的九州logo,做工精緻,略作點綴。
介面方面,12v的cpu和pcie是公用一組,最多可以接6根。sata給了4根。主機板在最下方。左上角是12VHPWR 12+4pin,600W滿血。
銘牌。
電源開關是九州招牌青色。不過這顆電源沒有配備風扇啟停切換開關。
風扇進氣面是九州現在機電系列統一的方格子設計語言。
散熱器選擇了利民的Core Matrix 360白色。原諒我實在是沒有找到設計語言跟Shift X²和FE顯示卡貼近的。其實最像的可能是幾何未來,不過後倆腦補一下這個也不錯,就它了。
預裝風扇 能夠給使用者節省時間。
做工不錯的冷排,白色漆面處理。
冷頭外殼也是磨砂噴漆工藝,看上去做工很精細,像一顆魯班鎖。
拼接紋路內藏led燈珠,點亮後帶給人強烈的科技感。
純銅底,沒有鍍鎳。另外也沒有預塗矽脂,而是用保護貼蓋住了。
配備全平臺扣具。不同平臺的增高柱使用了不同顏色,方便區分。
上面的TF7是隨散熱器附贈的。品質也還可以了。不過上次買的TF9還沒用完,有高階貨自然要先用。
風扇也採用露出軸承的設計,但還是沒有九州FT12那麼大膽。
2025.2.9更新機箱開箱機箱是追風者的最新產品Evolv Shift X²白色版本。國內貌似為了方便搜尋,起了箇中文名字叫“視界之窗”。自從釋出就一直關注,蹲首發蹲到12點,上架了第一時間下單。從這個機箱上能看出很多東西。能看到銳意突破的決心、匠心獨運的細節,但也能看到隨波逐流的妥協。上市的量產版本跟當初釋出的原型機比起來,除了背板最有特色的理線槽消失了,中間主機板安裝區域整體似乎也有變化。之前主機板支架部分似乎是分離開來,看上去懸浮在機箱中的。實機版本也許是考慮強度,沒有這麼設計。而且理線槽讓之前mod組大佬漂亮的走線有機會“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兩點真是覺得十分惋惜,不過也讓這機箱的價格來到了比較親民的區間。個人認為這機箱的完全體除了應該有上面那兩點,應該再加上一塊配合造型的曲面玻璃,就很無敵了。雖然有遺憾的地方,不過好在整體的素質還在。下面來仔細品鑑一下這款新品。側面看上去還比較方正。三面都是玻璃,270度海景房。比起傳統的分倉海景房,這個設計更加通透,偏重秀硬體,但反而給人感覺更加簡練。
從介面位置來看,這臺機器是給使用者放在右手邊桌面上使用的。不過這個體積的箱子,對桌面的要求也不算低。
機箱周身裝點著工藝細膩的拉絲鋁合金飾板。質感很好。
頂板帶有導向格柵設計,可以把熱氣流全都導向右上方,避免熱氣流向使用區域。但這個設計顯然沒顧及我這種平時機箱放左邊腳下的使用者……
這一側左下角低調地安放著追風者的字母logo。
掀起頂板就可以看到冷排安裝架了。支架使用單顆手擰螺絲+限位槽的方式固定,最大支援360的冷排。
頂板的碰珠。玻璃側板預設是有一顆螺絲固定的,避免脫落。
介面都放在左下角了,開關卻在右上角。也許是考慮使用者落座之前可能是走過來開機,放在頂部更方便?總之沒有跟前面板io佈置在一起。另外這裡可以看到頂板LED燈條採用的連線觸點。
背面採用了整體一塊蓋板,直接擋住背線。
背面左下角是硬碟倉的蓋子。拆裝很方便。不裝其實也行,就是顏值差點。
向機箱尾部推動卡扣就可以開啟背板了。
對了,這裡還安置著一個自帶的顯示卡托架,避免顯示卡散熱變形下墜。
精緻的彎折鋁板。看到這個造型也就明白它有多麼適合搭配40系FE顯示卡了。
尾部與一般電源下置的機箱乍一看區別不大。
但機箱的尾部採用了下沉式設計,側面還提供了用來綁線的魔術貼。
底部的風扇托架和頂部是一樣的。同樣採用一顆手擰螺絲固定,風扇裝入之後是下沉的,側面看不會凸出來。
開口可以看出這款機箱是支援BTF背插主機板的,matx、atx都可以。
背面則提供了比較寬敞的走線空間。幾根魔術貼組成了主要走線通道。
這裡有一個獨立的ssd支架,上面可以容納最多3塊sata ssd。
想要拆卸正面的玻璃板,這裡還藏著一顆螺絲。之前推了半天沒推開,找了找才發現它。
寬大的防滑腳墊。配上機箱本身的重量,防滑效果很好,石磚地面基本推不動。
頂板和玻璃板拆卸乾淨之後的樣子。鋁合金真的是出質感。
稍有裝機經驗的玩家,基本不用看說明就可以操作了。
硬碟架上可以容納兩塊機械硬碟或者兩塊sata SSD。
自帶的線材全部用的白色,和機箱保持統一。
底部防塵網可以方便地從前面抽出來。
鋁合金飾板都做了精緻的倒角,細節處更顯用心。
這裡隱藏著PCIE插槽螺絲擋板。這個位置同樣單獨使用了一塊鋁板經過彎折作為裝飾,組裝精度相當可以。
拿掉後就可以正常用螺絲刀拆卸PCIE擋板的螺絲了。
底部風扇支架使用了蜂巢格的設計。
這次是真的全拆乾淨了。
2025.2.4更新ROG STRIX B850A-GAMING 吹雪。吹雪系列一直是主打白色系和紙片人的中高階產品線。這次PCB整體改為白色,實在是好看。下面一起來看下開箱。包裝盒依然是藍白配色,主打一個清涼。
血統認證,ROG經典LOGO。
正要開蓋感覺到一股阻力,翻過來一看久違地在主機板盒子上見到了防拆貼。感覺近幾年用過的主機板,包括X670EE這個級別的尖兒貨,好像都沒有這個東西,這代吹雪是頭一個。
掀開盒蓋,安檢就來了。
盒蓋內側印著吹雪的禮服版本,還挺好看的。
盒子裡最上面的東西就是磁吸摺疊外接天線。這次吹雪附帶的天線不光升級成了快裝介面,還增加了主題印花。
45度全身照。設計語言上看整體沒有太大的變化,更多體現在細節上。除了主機板全白PCB在顏值上又拉高了一個檔次之外,其餘還有什麼細節,往下看。
南橋和M.2散熱片構成了一個整體。中間吹雪姬LOGO的部分用了雷射鍍膜,不同角度會反射出不同的顏色。
最下方的M.2散熱片底部做成了圓角,視覺上看起來非常高階!
經典位置的敗家之眼。在部分ROG X870型號上,這邊也是印有RO姬的形象的。
CPU頂蓋上同樣也使用了特製的貼紙。
最上方的M.2散熱片變得十分厚重,整個一個鋁坨坨。
這時候才發現連靜電袋上面都印上了吹雪的剪影。產品主旨要素遍佈包裝各處,能看得出來設計師很花心思。
4條DDR5記憶體槽,最大支援到8000MT/s,給熱衷記憶體超頻的玩家留足空間。
第一條M.2和往常一樣配備了金屬加固。
最下方依然是各類跳線針腳的老家。緊貼最下方還預留了一條全長的PCIE X16 Gen4。
底部共有3個機箱風扇介面。
這厚重的M.2散熱片是新增加的設計之一。透過右側的把手實現快拆。
像這樣抬起來就可以輕鬆拆裝,無需螺絲。
拆掉之後的樣子。把手上也印有吹雪字樣。
插槽下方預置了兩塊導熱貼。最有側的結構其實還有玄機。如果實在不需要這塊精心設計的厚重散熱片,比如購買的M.2硬碟自帶盤殼的場合,華碩還提供了一個滑蓋式快裝鎖釦。在M.2免螺絲及快速拆裝方面,真是遙遙領先。
風扇針腳上預先安裝了保護蓋放置彎針,保護蓋頂端也印有敗家之眼LOGO。
雙8PIN ProCool供電介面,給CPU提供足夠的電源支撐。
IO一體化擋板。介面配置相當豐富。
WiFi天線升級成了快插接頭,在安裝便利度上得到很大提升。音訊方面去掉了不常用的3個介面,僅保留耳機和麥克,但依然保留了spdif光纖介面。
顯示方面,DP和HDMI均有配備,4個5G Type-A,10G方面有2個Type-A和1個Type-C,20G配備1個Type-C,拓展性完全足夠了。有線網口方面給到了單2.5G。
規模非常大的供電散熱片。造型上依然是Strix系列經典的斜向切紋。
主機板上配備了硬體重啟按鈕。雖然不像純血ROG那麼誇張,但起碼也為超頻玩家提供了實打實的方便。
前置USB方面提供了兩種常見介面。
拆下來的散熱片,沒用尺量,目測厚度大概在3mm左右。很墜手。
拆掉之後就可以看到全部的M.2介面。這次整整配備了4條M.2。其中兩條直連CPU,在使用7000和9000系銳龍CPU的情況下,分別提供PCIE5.0×4和4.0×4,而使用8000系桌面APU的情況下可以支援到4.0×4。最下方的兩條由晶片組提供支援,可以提供到4.0×4,但其中的M.2_3和最下方的PCIE4.0×16共享頻寬。
晶片組的散熱片正常來講就不推薦拆卸了。
M.2快裝鎖釦這邊也進化到了2.0版本。使用上更加方便。
CPU落槽為安。
固態硬碟方面,由於之前的主硬碟970evo也算有點年頭了,正好趕上希捷出新,就上了SN7100。產品線上看是屬於WD Black系列,定位還是挺高的,不過價格很親民。
這裡可以看到閃迪家的主控和顆粒。
作為系統盤,肯定是騰出一條直連插槽給它。拆掉散熱片後,下方預置了導熱貼,方便雙面SSD導熱。
散熱片內側也貼了導熱貼。
扣蓋之後發現pcb有點下彎,發現是忘了裝單面SSD支撐墊。
舊款的支撐膠墊靠背膠固定,新款的橡膠墊有一個小凸起,剛好插到下方插槽的螺絲孔內,變成了可以重複使用的,環保了不少。
這次扣回去,完美。
2025.2.3更新過年期間出門幾天,回來更新一下進度。CPU選擇了AMD RYZEN9 9950X。在下單的第二天看到機王大賽延期的訊息,那時候還能七天無理由,就動了退貨繼續等9950X3D的念頭,但想了想也懶得退貨了……就這樣吧。包裝盒風格跟7000系相比沒有太大變化。
全新未拆驗證。
相比7000系,CPU基座四周裸露的電容做了膠封處理。這樣矽脂就算溢位來也可以放心擦了,而且能擦乾淨。16核心32執行緒,遊戲工作兩不耽誤,且積熱問題在9000系得到明顯改善,可謂是一顆沒什麼短板的拳頭產品。桌面級除了自家9950X3D應該是沒什麼對手。






















































































































觸點也沒有變化。主機板就算不升級800系列也可以透過更新BIOS繼續用。
美商海盜船 統治者泰坦6000 32G×2套裝。加價不加量,換來的是近乎無敵的外觀設計。簡潔大方又很有科技感,非常喜歡。
正面放置了簡潔的LOGO,除此之外還有DOMINATOR系列的英文單詞,以及下方的標註TITANIUM,標明瞭高貴的身份。
頂蓋相比鉑金統治者分散佈置的小燈,使用了更加整體的設計。趕上去更加幹練。此外燈條這部分是可拆的,可以透過購買額外配件來更換成散熱效率高一些的海盜船經典梳子狀鰭片。
新老交替,跟退下來的鉑金統治者對比一下。之前金色的配件沒有了,顏色變得更為單一。
兩條一起上鏡。
Worklog&開箱&裝機過程2025.1.13 總算是開了帖子。發帖的瞬間看到今年的參賽組別比例,真是有種顯示卡整頓PC行業的感覺。matx、itx兩個組加起來只有1個帖子。目前配件還沒有到齊,先把到手的配件發幾張包裝圖。首先是記憶體,下血本入了一對加價不加量的海盜船統治者泰坦,規格6000 C30 32G×2。終究還是為了這個簡約的外觀買了單。
主硬碟選擇了西數的新品SN7100。具體效能正式發帖再細說~
主機板同樣選擇了剛剛釋出的吹雪B850-A。主力機目前還是B650-A吹雪。也算是新老更替。
電源,這裡有請另一位白金統治者!主力機上的白金統治者32G滿臉問號。九州的電源縱觀白金產品線,也算得上是價格屠夫了,十分親民。這次上了1000W主要還是考慮為50系顯示卡留足升級空間。
機箱風扇選擇了同樣來自九州的FT12白色。
散熱器選擇了利民的Core Matrix 360白色。立方矩陣造型的冷頭很有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