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出不了雷軍”,為什麼?

文/六神磊磊
看到好友馮大輝的一句話:我的母校出不了雷軍。
黑得讓人印象深刻。
最近,雷軍給母校武漢大學捐款13個億,創了記錄。當年學校給他發兩千塊錢獎學金,連本帶利收回來了。
試問,哪所大學不想複製啊。
那為什麼大輝說自己的大學出不來雷軍?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雷軍還是新生的時候,看了一本《矽谷之火》,點燃了夢想的火焰。但如果雷軍在自己大學讀書,他看不到這本書,因為圖書館不是開架借書。
並且,新書來了,老師先選,然後研究生選,借走後幾乎不還。大一新生看到好書的機率很小。
二、雷軍如果來自己母校,不太可能大二就修完所有學分,因為學校講究整齊劃一,大一的學分只能大一修,不能修大二的。不僅如此,大一想考英語四六級都不行,必須大二才能報名,原因不明,反正就是這樣規定。
三、雷軍入學時,大機率學校裡沒有什麼計算機資源可用,更別說碰小型機,最多穿著鞋套進去練練指法。又或者,機房寧可鎖起來,也不給學生用,怕弄壞了。
四、雷軍也不可能自己買電腦。不只電壓不夠,宿舍晚上10點半要關燈,夜裡想看書只能去走廊,而且燈泡瓦數極低,半年包近視。而同時期的清華等學校,學生可以滿宿舍扯網線、組區域網,甚至可以攢一個搜尋引擎出來。這就是差距。
五、如果雷軍到了自己母校,本科想發論文十分難,就算發了,老師也得是第一作者。別說本科生了,研究生也難發第一作者。
所以大輝說,少年雷軍能成為小米雷軍,有賴於武漢大學為激情的少年提供了成長的土壤,包容開放,不僵化。對學生好的學校,學生才會有成就回饋母校。反之,苛刻的管理會對摧殘學生的創新能力。互為因果。
看了之後,非常感慨。
當然,大輝是就事論事,並不是針對學校。他說的可能也不是全貌,人家沒出雷軍,但好歹出來了馮大輝嘛。
但我想說的是:
嘴巴上鼓勵創新,和身體上鼓勵創新,真的完全是兩回事。
很簡單的道理,金庸小說裡,一個少林寺,一個全真派,都是名門大派,都曾經領袖群倫、天下第一,可結局卻大相徑庭。
少林寺代代都有創新,紅了近千年,不停地出雷軍。全真派傳到第三代就拉胯了,人才斷檔。
為什麼?嘴巴上都鼓勵創新但是身體完全不同
少林派的藏經閣向所有門人弟子開放,向來不禁翻閱。
秘笈都在那裡擺著,你想搞什麼研究,隨便搞,阿彌陀佛,咱支援你。
所以少林弟子不斷搗鼓出新的武功。七十二絕技就是這樣來的。第八代方丈雷軍研發出般若掌;後來一位七指頭陀雷軍研發出摩訶指;第十一代的高僧雷軍花費三十六年,研發出大金剛拳法……江山代有雷軍出。
也沒聽說署名都要把師父署在第一的。
少林有沒有封閉保守的時候?有。教訓很慘痛。南宋末年,少林小徒張君寶私學了一點功夫,就要挑筋斷脈。
結果就是武當派崛起了。痛不痛?
除此之外,多數時候,少林是鼓勵創新的。
相比之下,全真派呢?
藏經閣倒也修得挺大、挺好,但是秘笈經典都放在一個個大樟木箱裡,大銅鎖鎖死,平時不許開。
教學完全是填鴨式,如果師父不教武功,你不能自學。小楊過的師父不肯教,楊過就乾瞪眼,什麼都學不到,最後被同學霸凌,一怒走人。
因此全真派玩了三代,就垮了。
這和馮大輝說的是不是完全是一回事。
所以說,能不能創新,不在嘴巴,而在身體,就看你是不是像少林派一樣有一個真正鼓勵創新的體質。
去問所有的高校想不想要雷軍,想不想要十三億,想不想要一個育才成材的好名聲,都想要。
但一問到具體的,資源能不能開放?能不能鼓勵學生去闖去試?能不能給研究、創新提供一點便利?萬一有了點小亂子能不能兜著?就犯難了。
畢竟,培養出人才,是多年之後才得好處,鬼知道啥時候才有那十三億;萬一搞出麻煩,是眼前老子吃虧,影響仕途前程,我憑什麼?
故此世上多的仍然是全真派,嘴巴上說要創新,但一舉一動,都和創新背道而馳。
好比現在網上很多人,嘴巴上都想要更多的華為、比亞迪。
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罵現在的企業,恨鐵不華為,恨人不成迪。
但是華為和比亞迪都是什麼時候問世的?是網上的人頻頻扣帽子、打棍子、審私德、查“私貨”、吊路燈給催生出來的嗎?
恰恰相反,華為比亞迪都是誕生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都是誕生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
很多口口聲聲最渴望新華為、新比亞迪的人,噴人掛人的功夫,是越來越高了,可好些年過去了,噴出新的華為比亞迪來了沒有。
每天自帶乾糧往地裡澆水泥,然後說他孃的怎麼就不開花呢?
同理,對雷軍捐款的思考,最沒有價值的,就是展開對企業家所謂奉獻精神、感恩精神的思考。
甚至,搞不好自發弄出什麼“捐款榜單”,搞我們熟悉的網上人人過關。
真正有點意義的,是想想雷軍是什麼環境下誕生的,他的大學當年做對了什麼?
就像全真派,應該想想,小楊過如果在咱們這一直呆下去,能不能成為神鵰俠,還是隻能成趙志敬尹志平。
然後再反問一下自己:are you ok?


相關文章